□ 刘开渠
动人心弦的灵感的产生是艺术品生命的开始,是创作过程的先导,接着则是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思维,使作品的形象、意境、感情得以逐步成熟和完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把我们赶到了四川省壁山乡下,住在山沟里一个农民家里。我经常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春种,开心快乐的秋收,农闲时又紧张愉快地做木工、漆家具,过着自己的生活。一天,我坐在屋前,看到孩子们在女主人的带领下,又说又笑地喂猪喂羊的情景,忽然感到:“这是多么动人啊!”“要是做成雕塑,把这种情境永远凝固于塑泥之中,该多好啊!”那时,我们住在猪窝的顶棚上面,房子很小,没有办法做泥稿,但这个动人的景象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经常引起我的创作冲动,有时在梦中也萦回不已。到了成都,条件稍好,我就进一步思考,把这个深刻的感受,或者说是灵感,将它发展成一个浮雕的题材。经过反复的构思,人物和情节在我思想中逐步具体化:中心是农家主妇,围绕她的是她的三个孩子和猪羊,她的左边是做工的农民,右边是守在田里的老人,整个画面形成一首朴素安定的田园交响曲。但此时正是日本大炮和飞机狂轰滥炸中国人民的时候,怎么能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呢!刻画农民被轰炸的惨象,我又不忍。那时全国人民都盼望着我们也有飞机大炮,去和日本侵略者作战,赶走日本侵略者该有多好。虽然几乎没有飞机大炮,但希望有,这是人人的心愿。于是,我构思在浮雕的上部,一边撒上飞机、火车,另一边做了工厂,表示人人希望国家能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强大的工业,保卫自己,不再受日本和一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我不断思索,不断构想,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把这个构思定下来。这类题材、情节,用浮雕来表现,也费了我很长时间去考虑。在艺术上必须人物突出,情节完整,适合雕塑语言去表现,否则就不会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也不能引导观众的联想,使之与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和理想共鸣。人物的表现和塑造,在雕塑艺术上居于核心的位置。我在情节结构上把女农民和她的孩子放在中心的主要地位,把正在做工和田头劳作的人放在两边,而飞机、火车、工厂等则放在上部;在造型上,中间人物为圆雕,两旁为中浮雕、上部为浅浮雕,这样参差有致,变化丰富一些,使中心人物的情态突出,衬以两边和上部的画面,就鲜明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在形式上,圆雕、浮雕的高低明暗,互相衬托,使整个浮雕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深刻感人,耐人寻味,富有联想。从获得灵感到人物、情节、整个布局,以至艺术表现,我觉得这件作品是成功的,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它发表后,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我本想根据这件作品发展成一块大浮雕,在艺术上做更多的表现,进行更深的追求,并准备刻成大理石的,但由于自己没有物质条件,以及其他原因,至今未能如愿。《无名英雄像》《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等,都是经过满意的灵感和严密的思维得出的结果。
刘开渠 人民英雄纪念碑(局部)浮雕
我开始是学绘画的,因为那时的所谓美术只指的是绘画,我进的北京美术学校还没有设雕塑系。但我对中外美术史有兴趣,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人物雕塑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的绘画在造型上偏于追求立体感,追求结构和形象的完整。对那些似有似无、类似文字描写的美术作品,总觉得没有力量,没有实在的生命感。我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入著名雕刻家朴舍(J.Bouchen)的工作室学雕塑,后来还当了他的助手。朴舍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但在手法上又很潇洒,我受了些他的影响。回到中国,在我面对的时代,我生活的社会中,我回顾中国古代雕刻,觉得我不能像西方雕塑家那样“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能像古时的雕塑家那样专注宗教装饰题材,我要反映当代的中国人,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精明、勤劳、智慧、自尊自强、不能忍受屈辱、向往更好的处境的内在气质和思想感情。这些成为我后来一系列作品的主题。在作品造型上力求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力求刻画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形象去体现出时代精神,突出中国人的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美。这是我所坚持的,或者说是我认为的现实主义艺术。
我从事雕塑、绘画创作已六十余年。在长期教学中,也看见不少青年雕塑家的创作及其成长的情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雕塑这门艺术上所需要的天资,首先是对形象和神态的敏感,其次是能把握住这种敏感并不断地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这种天资,能否在创作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于能不能不断地对艺术技巧进行刻苦的学习和锻炼,经常观察体会物象的形态和情感的变化,了解形象的基本的内在构成,并能逐渐地提高综合升华的能力,突出地塑造和表现自己所感到的形象和神采。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前辈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体会他们是怎样创作出他们的作品的精华来的,而自己又应该如何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创造出更新的艺术品。总之,我觉得雕塑艺术家的成功,是靠三分天资、七分刻苦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也和创作过程中一样,是敏感、灵感兴起艺术创作,通过刻苦努力的追求,在造型形成的过程中,又开始引起新的敏感、灵感,这样一步高一步低、艰苦地推进造型的形成与创作思想的升华。这样不断地在前进一步中,又启发新的追求,然后再前进、再追求,最终使作品达到艺术家自己所想象的境界。这就是天资与刻苦学习和追求在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关系。
民族艺术、民族传统,我认为应该包括过去和今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封建思想和习惯比较厉害的时候,是以古为尚,艺术形式以古为标准,泥古不化。其实,在时代认识变化了的时候,艺术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和发展。所谓民族艺术,应包括所有过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也包括现代的艺术。所谓民族艺术家,应指的是创作这些艺术形式的古今的艺术家。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应该很好地研究古往今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体会每一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变化和时代精神,但更主要的是面对今天的人民生活和今天的社会,也就是说现今的时代的精神,新意向和每个作家的新感受、新思维、新创作。根据这种要求的需要选择表现方法。学什么、借鉴什么都应以加强这种观察力和表现力为目的。我从事雕塑艺术几十年,对雕塑史是很注意研究的。近四五十年所发现的秦汉雕塑,完全不同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佛教雕塑,它们大都是表现和反映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很好的现实主义。至于佛教雕塑,另创新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是很深的。我也很欣赏西方历代不同的雕塑艺术,我在西欧从师学了很久,也受了相当的影响。但我几十年来,一直是以现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为基础的,努力创造有时代精神,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也不同于西方,而是具有现代中国色彩的我自己的艺术作品。我坚信,不管我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些作品既能为中国人所理解,也能通向世界。
人和人际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如何对待人的精神、人的身心的发展,人们如何处理人际之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整体。过去的人类历史如此,今后仍是如此,而且会更密切,谁也脱离不了谁,谁也不能一点不互受影响。因此,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应该是人人有责,人人都有关系。头脑敏感的艺术家,更不会不感到这种使命。只是艺术家的使命不同于其他人,艺术家用艺术的能力关心今天的问题,或者是对将来有影响的问题。因此,艺术上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的主张,对社会不关心、毫无责任感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对的,是错误的,是长久不了的,最终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关心,做些什么,这就要看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了。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应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人民起鼓舞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这就要求作家加强社会责任感,按照艺术的可能性,艺术的规律,使用艺术的语言,努力去创造出好作品或比较好的作品。回顾历史,好的艺术作品,好的艺术时代,一般都是这样出现的。顾往证今,今天的中国雕塑家应按“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根据社会、国家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努力创作,这是社会主义社会艺术家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艺术家能前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