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画 江 南苏式美女养成计划

2023-11-09 02:56王娇蓉实习生陈浴露
现代苏州 2023年20期
关键词:绒花汉服苏东坡

记者 王娇蓉 实习生 陈浴露

人们常以“诗画”形容江南,来了苏州,要如何融入这诗画江南,在如画的城市里学一点古韵,在“双面绣”城市的两面开启一场时光穿越之旅,做一回江南美人呢?

入画:沉浸式体验“画中人”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汉服之美,美在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服饰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是美美与共,兼容并包的。汉服就是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汉民族风格、特色的,包括头冠、头饰、鞋履、佩饰等在内的完整的服饰体系。

在变化中积淀底蕴,在传承中焕发光彩,国潮来袭,汉服风头正劲。

在苏州科技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风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汉服社的小姐姐们正在沉浸式体验“画中人”。“玉纤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校园中,她们身着汉服,绾发簪花,扮作十二花神,娴雅飘逸,衣袂翻飞,逐个走上秀台,俏皮灵动中风韵自在。

汉服社社长高诗棋表示:“我们社团是非常愿意花时间学习走秀的动作并参加排练的,以这次十二花神主题走秀为例,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汉服走秀让更多人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服饰的美从而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在走秀的过程中,在台上摆出姿势定点的时候,真的会有自己在一幅古画里,成为‘画中人’的奇妙感觉。”

一身风雅,醉千年。

朝代更迭,汉服的形制在不断变化,其文化底蕴也在不断丰富。汉之古朴,唐之灵动,宋之清雅,明之端庄,汉服文化以中国智慧为基调,指向高远的审美境界。时至今日,国潮风起,汉服焕新,汉服市场逐渐“热”起来。

“很高兴能看到现在汉服市场‘百花齐放’的现象,很多设计师和商家不仅有做复原款,还设计了很多融合现在审美概念的创新款。”汉服社社员钱靖雯感叹道,“另外,汉服的版权意识是很强的,大家都很尊重原创,但是随着汉服市场火爆,对于设计撞梗事件也要理智看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爱好者们喜欢互相称之为“同袍”,在大学校园中,同袍们可不少。高诗棋介绍:“我们会把汉服爱好者都聚集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赏月、投壶、做花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汉服文化,氛围很好。”提及社团的趣事,高诗棋笑着道:“我在接任社长时,社员们还没有在线下聚过,组织第一场活动是在冬天,以为副社长是女生,在问及当天的装扮时,得知对方穿裤子,下意识以为是宋裤,还在惊叹对方冬天穿宋裤的勇气,后来见面发现副社长是男生,所谓的裤子是搭配飞鱼服的裤子。”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汉服正以其独有的人文魅力火速出圈,在苏州,随着更多年轻人穿上汉服,爱上汉服,汉服逐渐日常化、生活化,创新式混搭、叠穿层出不穷,汉服兼容并包的态度和风度正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出画:跳出画框找点韵儿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娇妍的鲜花纵然美,却挨不住“画中四季”。由此,“不败绒花”应运而生,手工的温度赋予了蚕丝鲜活的生命,从而盛开出璀璨不朽的传奇之花。

绒花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活儿,因为其“荣华”的谐音,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绒花式样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鲜花,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饱满圆润的水果,乃至现在有成都姑娘用其创作了端午龙舟。非遗绒花不仅仅是被保护的起来的“活化石”,而是逐步融入了现代生活,成为了可以触手可及的指尖上的非遗。

曲径通幽处,在姑苏区马大箓巷藏着华府酒店,古色古香的院落没有被闹市喧嚣打扰,颇有种大隐隐于市的神秘感。

华府酒店的老板娘华广超本人便是各类非遗手工艺的爱好者,刚开始提供绒花、汉服制作等体验的初衷,也是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让住客有机会沉浸式体验江南生活。

先挑选不同颜色的丝线,然后固定、分缕梳绒,整理固定后,用铜线绑绒排好,剪下每一条后再打尖拧成花瓣的样子,最后用镊子将其组合固定,一朵绒花便完成了。华广超表示:“绒花的制作过程难度并不大,最重要是耐心。现在我们的客源主要就是年轻人,他们对这些非遗项目很感兴趣,而且很有想法,会搭配制作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创新融合。”

此时,店内来了两位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她们特意从南京到这来体验绒花,两位小姐姐喜欢汉服,又因此爱上了绒花,南京本土的绒花很有名,但是很少供兴趣爱好者们体验的地方,因此她们特意到这里体验做绒花。

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这份力量赋予了绒花独有的韵味儿。

“我一开始也是喜欢做手工,到后面开始专精做非遗的绒花、点翠等,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这些非遗项目,我就从一个人做到找了一个地方供大家一起做,”老板感叹道,“非遗项目资源虽然很多,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刚好做一个衔接的平台,让更多人能够去体验,并在体验中创新传统的非遗文化。”

回首来路,绒花的文化因子其实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传统民俗中。从前,佩戴绒花是中国人的“三节一事”,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心愿。时至今日,大部分00后通过影视剧见到绒花,而手作坊的的意义正是通过现实的手工体验唤醒深藏的文化因子,让非遗绒花等传统非遗文化能够“火”在当下,“活”在当下。

学韵:得空找趣饮茶香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朝文人雅致生活必备的“四件套”。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如兰抱怨点茶太难,王大娘子一面苦口婆心地教育,一面姿态娴雅地调膏击拂,没多久就制好了茶汤,让观众见到了咋咋呼呼的大娘子也有大家闺秀风范。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将点茶步骤和技巧作了详细说明,被称为“七汤点茶法”。宋人追求“雅”,遂以文为心,以茶为媒,给茶勺添了几分韵儿,才得了一盏“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的好茶汤。

在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的今天,点茶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复兴之路。

位于平江路的陶然茶舍,闹中取静。90后店主钿筝曾经跟着福建茶人学习点茶,回忆起这段经历,她颇有感慨:“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也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学习点茶一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另外就是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未来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且学习。”

点茶需要技巧,钿筝曾经在湖南卫视《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手法纯熟地向嘉宾展示了宋代点茶。首先需要注入沸水调膏,调成芝麻酱一样的粘稠状,随后,用力并快速地打出大小泡泡,绕茶面注入一周汤后再快速注汤,最后几汤都是少量注水,让茶汤逐渐从“粟文蟹眼”“轻云渐生”变得“如凝冰雪”“乳点勃然”,最后,仍然是快速击打,依茶汤浓度选择点与不点。

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轼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茶中日月长,中国人对于茶的韵味也是十分有追求。中国的茶品种繁多且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已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浸润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更丰盈着中华文化的内核。

喝茶人一日也不可无茶。钿筝在西藏旅行时也不忘在市集支个茶摊,她笑着解释,“因为我本身很爱茶,一开始开茶舍也是为了朋友们能够一起喝茶交流,刚好这边有个集市,有很多民俗服饰、藏戏、乐队,我感觉氛围很好,然后我自己出门习惯随身携带茶具,我就想摆个茶摊,和新认识的摊主还有朋友们一起喝茶,同时也交流一下民俗文化。”

人于草木间,茶中生共鸣。

钿筝表示:“我每年会去茶山采茶、访茶,为茶的品质把关。茶舍还会有定期的不同主题的品鉴会,像荷花茶会,我会提前以荷花熏茶,这样荷花与不同茶叶结合后就有不一样的香甜。茶友们聚在一起品茶,交流心得,会让我觉得非常的愉悦。”

在陶然茶舍,摸着猫咪六堡,风送来茶香氤氲的气息,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店内来了许多年轻的茶客,店主钿筝正在教授不同种类茶的工艺、分类及冲泡实践。茶客们饮着茶香,品着文化,蕴含在内心的关于茶的传统文化基因正在年轻人中慢慢复苏,在新时代焕发着别样生机。

融韵:与明月清风我同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在狱中放声吟唱的词配上“你好,苏东坡”特展中的3D数字影像呈现的诗词画面,千年前苏东坡身处逆境却依旧豁达不羁地行走世间与千年后陈独秀在烽火中作为先行者的孤勇慨然地摸索前路的风韵遥相呼应,令人心折。

“你好,苏东坡”沉浸式宋韵艺术展以苏东坡IP特有的人文魅力和审美情趣为基石,以苏东坡的生平为主线,借助数字影像、声光艺术装置等,打造了大量虚实融合、具有互动体验感的空间艺术作品,将宋式东方美韵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让观众得以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北宋的美学空间。

“月有阴晴圆缺”,在光影中不断变幻的月亮映衬着词中日夜,千年前的苏轼由此感叹人生悲欢离合,但仍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企盼留给千年后的我们感慨其超然达观的思想。

来到廊道,穿过车马的喧嚣声,仿佛踏进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城。接亲娶妻的锣鼓声、小贩叫卖的吆喝声、农户小院中鸡鸭的鸣叫声、茶馆里说书人的起伏顿挫的说书声从千年前透过画卷传来。穿过廊道,仿佛在千年前的街道上逛了一圈,人也频添了几分古韵。

面对着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是赞叹他倚杖听江声的胸襟,抑或是感慨他屡遭挫折的时运,又或是请教其一门三杰的家庭教育,还是静静地对他说一句“你好,苏东坡”?

千年归来,依旧赤子。既然与东坡相遇,必然得与东坡相交。在光影造就的庭院里喝上一盏茶,在厅堂中用上一顿筵席,在学堂中写下一幅字,在印象东坡展中融合几丝千年前东坡先生的风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伴着夕阳,重元寺的荷花格外红艳。古朴庄严的观音阁依水而建,有廊道直通其中。以荷花为前景,远处似是没有尽头,直直连着天际。夕阳的余晖洒向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荷花,千年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中之象静静地铺展在千年后人们的眼前。曾“一年三过苏”,留下“过苏而不登虎丘,俗也;登虎丘而不登小吴轩,亦俗也”的苏轼或许也早早见过这大片的荷花,也曾和友人在此推杯换盏、诗书自娱。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望着眼前成片的荷花,远处无边的天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辽阔感扑面而来,千年前的词在千年后的此刻融会贯通,千年后的我们也在此刻习得几分古韵,得以与明月清风我同坐。

猜你喜欢
绒花汉服苏东坡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汉服新“江湖”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绒花
苏东坡与佛印
上台说汉服
“扬州绒花”
苏东坡学无止境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