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能逻辑的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探析

2023-11-09 07:57张悦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风本科生培育

张悦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體现,优良学风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培育优良学风,应当从文化、能力、目标、精神、教风等方面全面赋能,全面提升优良学风影响力,提升本科生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夯实本科生理想信念,使高校学风获得自动代谢、自动升级功能,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的引领与规范作用。

高校学风是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性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以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约定性秩序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大学隐性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师生群体共建、共有、共享的治学风气、学术风气、学习风气,具有教化引导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学术声誉、社会声望,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对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群体风气,培育优良学风,推动大学生群体性学习行为向好转变是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成果简述

2011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自2012-2014年教育部引导的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起,培育优良学风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历来重视学风探讨,“学风”也是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专有词汇,代表着高校师生群体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风貌,具体评价指标包含学生群体性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相关行为习惯等。国外学界关注的“学术诚信”“学习习惯”等也是我国“学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与我国高校学风研究具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针对以学校、院系、班级等行政划分而形成的学习群体,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群体性品格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主要现存以下几类研究成果:

(一)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

徐讲虹(2022)研究了规训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提出规训目标偏差和规训技术使用不当是当下高校学风建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表征为部分大学生对学风建设的消极应对和虚假认同。王蕊(2020)从多个维度透视了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性缺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主体性重建的多维路径。毛颖(2020)提出要建立以激活内需、激发自主发展为导向的“引领型”学风建设新模式,转变理念、重构体制、创新机制,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学风建设“供给体系”。

(二)朋辈榜样促进学风建设研究

刘洋溪等(2021)探讨了典型模范人物引领高校学风建设的可能性,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典型模范人物引领高校学风建设的落实机制。李璟璐等(2019)指出朋辈榜样有利于激活新时代高效学风建设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能够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内涵式发展,详细论述了朋辈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方法。

(三)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兰淇(2019)研究了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学风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学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最终形成评价模型。李适等(2017)研究了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指出要从发展理念入手,在现有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基础上加以细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

优良学风培育的难点问题

学风建设是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内容,但当前在大学生群体出现的课堂沉默、学习拖延、学习倦怠等消极学习现象逐渐严重,本科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成就感低、行为不当、情绪低落的现象,学习内驱力不足逐渐成为群体特征,优良学风培育困难、影响力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优良学风培育方面均存在一些共性难题。

(一)大体量与个性化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是另一种模式的“大体量教育”,尽管高校从制度上、招生规模上严格控制生师比,且通过配置班主任、学业指导老师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业问题,但配置到个人的教学资源仍相对有限,学风培育作为一种群体性习惯培育活动,群体性指导模式不可避免地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产生矛盾。而学生个性化的加强,导致群体特点不明显,学风培育活动难以精准捕捉对应群体受众,进而导致优良学风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弱,存在普遍的学生个体对于群体性优良风气的感受力较差、接受度不高的情况,优良学风培育活动实际效果低于预期。

(二) 强焦虑与弱行动的矛盾

高校学风培育的两种主要模式之一是正向引导,常见的方法有榜样引导、模范行为教育,以强化正向行为,来引导群体性行为模式改变,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此类教育活动的感知往往与活动目的存在一定偏差,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增加学习者的发展焦虑,而对于教育目的的错误感知以及实际教育内容的错误领会则会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不佳,容易产生“强焦虑”“弱行动”的现象,难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真正的精神动力,进而难以促进学习行为方式转变。

(三)纠正与保持的矛盾

高校学风培育的另一种主要模式是不良学风纠正,常见方法有后进生帮扶、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教育,纠正不良行为,遏制不良学风对优良学风的冲击。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行为已经在中小学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不良行为的纠正尤其困难。在长期的规训式教育影响下,有持续至大学的不良学习行为的大学生对“纠正措施”的存在更加敏感且明显抵触,同时由于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大学生对监管抵触也伴有逃避现象,虽采取了短期的纠正矫正等措施,但之后行为的保持往往缺乏长期监督与巩固,此类学风培育模式往往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却难以实现目标效果。

(四)概念不明導致的行动偏差

因为生源差异、培养目标差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甚至学院之间、班级之间对于“学风”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学风——学术之风?学习风气?在教育部引领的学风建设活动中,更加偏重学术不端行为惩处,而对于更多的本科高校而言,学风建设活动更多的偏向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在教学及育人目标上与育人要求存在偏差,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预期。优良学风培育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及师资条件,在分析现有资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优良学风培育方法及路径。

赋能逻辑下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

培育优良学风,应首先明确高校学风的内涵,不能将学风培育活动局限于改善具体课程学习效果层面,而应聚焦学术、创新创业,从文化、能力、目标、精神、教风等方面全面赋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帮助学生群体形成良好的群体行为习惯,形成针对大学教学最终育人目标的学风培育方案。

(一)文化赋能,提升优良学风影响力

每个学校都有明确的学风精神、校训精神,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校风、学风精神的宣传有待加强。首先高校应充分挖掘学校校风、学风精神的内涵,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氛围搭建、文创产品推广、宣传软植入等模式,大力宣传优良学风精神,将学风精神塑造成学校的文化符号,营造良好学风培育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引导同学们自觉追随良好学风精神。

(二)能力赋能,提升本科生学力水平

高校必须做好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通过能力赋能,减少学业问题对良好学风培育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是引发学业不良学习问题的重要原因,应当在学生入学后或学业问题暴露后,根据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避免不良学风在学习困难群体中产生。同时应当做好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提升指导,提升本科生学力水平,进而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将学习目的从“考试”转变为“创新”,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大学育人目标,进而提升学生对于优良学风的感知力。

(三)目标赋能,提升本科生学习热情

重视目标赋能,解决当前本科生因迷茫困惑而造成的学习问题。将本科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指导与良好学风培育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形成内发学习动力,通过目标赋能,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提升本科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可以改进当前的学习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对于中游学生或后进学生给予更多的正向激励,提升这一部分同学在优良学风培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在充分发挥前端学生对于优良学风培育的正面作用的同时,降低甚至避免其他同学对于优良学风培育的负面影响。

(四)精神赋能,夯实本科生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本科生科学精神,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帮助本科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科研创新信念,提升大学生对于学术、创新创业的兴趣,抵制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纠正大学生的短视行为、避免大学生的投机心理。通过精神赋能,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的新时代新青年,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滋养优良学风。

(五)教风赋能,提供优质学习环境

教风是高校学术生态的基石,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教风对学风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上层建筑,从宏观层面确保高校学风建设总体方向不偏航。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让学生通过课程能够学到基础知识也能发挥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参与学习、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打造多元化评价模式,提供优质学习环境,促进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规训逻辑”贯穿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过程,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倾向采用纪律约束的方法规避不良学风的形成。在高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学风问题,“学风矫正”也成为一种惯用思路,深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模式中,正向引导作用发挥较弱,效率较低,而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节奏快、学生群体数量渐增,社会风气浮躁、学业问题学生反叛心理严重等问题突出,增加了基于正向引导的优良学风培育工作的难度。“赋能逻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路转型,全面转变优良学风培育思路,解决赋能效率问题,形成更为有效且长效的学风培育模式,使得高校“学风”获得自动代谢、自动升级功能,真正形成优良学风、发挥优良学风的引领作用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焰新:《严字当头:新时代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实践》,载《中国大学教学》,2021(3):4-9页。

[2]吴小军:《新时代高校优良学风培育研究》,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7):41-43页。

[3]刘洋溪、杨臣:《典型模范人物引领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35-37页。

[4]王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7-89页。

[5]毛颖:《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风建设转型》,载《江苏高教》,2020(8):86-91页。

[6]李璟璐、王道明:《朋辈榜样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65-67页。

[7]兰淇:《高校学风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8]李适、王小丽:《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71-73页。

[9]彭静雯:《大学生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载《现代大学教育》,2023(2):93-102页。

作者简介

张 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猜你喜欢
学风本科生培育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