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价值定位及发展路径

2023-11-09 07:57刘磊周波
新西部 2023年9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刘磊 周波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发展,帮助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政府监督服务,精准规划蓝图;市场主导引领,研判需求变化;强化人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产业融合,保护自然人文;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市场营销;激发乡村治理力量,增强居民获得感;提升游客忠诚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助推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是多方面的,乡村旅游能够全面促进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价值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关键是生态宜居,保障是乡风文明,基础是治理有效,根本是生活富裕。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空间模式以及管理机制,推动产业联合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乡村和谐氛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收入,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要求相吻合。

1、乡村旅游助推产业兴旺

乡村旅游促使乡村产业的定位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强农业的地位,让农产品更具有竞争力。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产业间相互融合与创新,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增强了产业间的融合,实现产业兴旺。

2、乡村旅游助推生态宜居

乡村旅游驱动乡村的空间规划从局部转变为整体,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要求,因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持久永续开发乡村旅游价值。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乡村旅游开发势必要保护森林、湿地、湖泊,完善废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格局。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民众的生态福祉,发展宜居的农村生态新布局,打造宜居体系,衍生出更完整的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产业链,实现生态宜居。

3、乡村旅游助推乡风文明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居民的人文素养从落后转变为先进,让更多的人认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数来自城市人口,这给农村带去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乡村的乡情乡愁是吸引城市人口的重要原因,农村和城市人口相互交流的过程能够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农村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旅游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游客也因为自身拥有的先进的知识条件给农村带去了先进文化。文化是相較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以及对应的产品,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科学内涵,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乡村氛围和谐,文化交融,繁荣乡村文化,实现乡风文明。

4、乡村旅游助推治理有效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的治理主体从一元转变为多元,提升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自我管理、教育、服务水平;开发乡村自身潜力,农村资源得到激活,提升乡村价值。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治理新体系构建,完善农村治理机制。乡村旅游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的治理环境,优化了治理乡村的多元关系,协调行政机关、村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均衡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从而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治理有效。

5、乡村旅游助推生活富裕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效益从短期转变为可持续,旅游创收,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依托于乡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等独特条件,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水平日渐提升,城市人口的收入逐渐增多,由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基于此,乡村变成了城市人口寻找的新休闲区。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能使部分家庭脱贫致富,创新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振兴了乡村经济。乡村旅游促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实现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

乡村旅游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法制的保障。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框架下,加快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立法工作。确定归口管理,明确职能职责,完善对应的配套服务。构建乡村旅游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从业审批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执法检查,保障游客权益。拟定乡村土地流转入市的配套法规政策,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将乡村旅游服务合同列为直接适用民法典的典型合同,拟定对应的司法解释,为游客提供周全的法律保障。

2、政府监督服务,精准规划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前期,政府的定位是整体统筹,精准规划,构筑乡村旅游蓝图,引导乡村旅游走向正轨;后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乡村旅游服务、监督执法,优化其发展环境。开发初期,政府需要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各方面因素,整体统筹,因地制宜,科学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开发,精准规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方向和蓝图,为今后的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布局。当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并且成熟之后,政府需要以服务为主,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的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执法工作,督促乡村旅游合法、合规、安全、健康发展,让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让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市场主导引领,研判需求变化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研判需求变化,建立市场需求监测、产品供给体制机制,构建供需匹配的旅游市场体系,主导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灵活选择营销策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旅游业供给需求的平衡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需求逐渐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而当前的市场供给无法跟上需求的发展趋势。如何高质量供给,实现乡村旅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是振兴乡村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一,要建立市场需求监测机制。不同的乡村旅游消费者有不同的市场需求,一部分是休闲度假,一部分是研学教育,还有康养旅游等需求。通过分析游客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精准调控乡村旅游的市场供给,使得他们的需求尽可能的达到最大化的满足,优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其二,要建立多层产品供给机制。由于年龄、收入水平、价值观、消费偏好等的不同,乡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梯度会有不同。乡村旅游应该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排列组合多种多样的产品,灵活定价,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和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的结构,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供需匹配,精准有效供给。

4、强化人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

只有加强人才建设,才能激发出团队的创造与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助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以引进外地人才,也可以“就地取才”。吸引新时代熟悉现代城市情况,也了解传统乡村状况的乡村贤士、智囊团,运用现代方法解决乡村社会发展的矛盾,激发和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健全人才激励、流动机制,引进专业人才,或通过志愿者支援、干部挂职锻炼等方式,吸引新鲜血液,确保人才队伍活力。同时,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实习条件;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理论知识继续教育,提升人才素质和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出台乡村旅游创新创业项目奖励机制,深化与科研所、高校的合作,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科研产品的孵化和转化功能,增加旅游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产品转化成商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多种形式提升企业职工、村民、旅游参与者等的综合素质,改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5、推动产业融合,保护自然人文

发展乡村旅游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而完成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变革。乡村旅游产业链包括农、林、牧、渔、以及手工艺品等相关的加工企业;农家饭庄、果蔬采摘、文化体验等企业;旅行社、营销策划公司等企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生态宜居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前提,乡村文明是振兴乡村的文化保障。要提前规划生态环境游客最大承载力,科学评估设施施工方案,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保持自然资源富饶。要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璀璨,要充分挖掘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展现形成,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6、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市场营销

精准定位,注重品牌建设。做好市场调研,结合技术、管理、运营等经验,多方面研究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背景、产品,塑造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通过名称、标志或商标设计,通过规范服务行为、美化服务环境来有效展示。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旅游平台(去哪儿、携程)等投放宣传促销广告;利用口碑效应宣传促销;利用公关、名人、会展、文化等公共关系进行促销、营销;通过服务人员在度假区营业推广。通过理念创新、渠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共享创新、手段创新、策略创新、管理创新八大创新来加强市场营销。

7、激发乡村治理力量,增强居民获得感

完善農民参与机制,让农民主动参与,运用自身的劳动技术、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开发中,保证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均衡分配,确保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民真实收益,农户、游客、企业和谐相处,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内力,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各方利益,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经济上增强居民获得感。加大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投入,提升居民自我发展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寻找发展契机。加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居民保护意识,激发乡村治理力量。

8、提升游客忠诚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加强游客依恋感,增强游客满意度,提升游客忠诚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持乡村真实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避免过度包装,客观真实的形象宣传;建设居民、游客共享的休闲空间,传递乡村文化价值,加强游客依恋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各领域环节的服务规范、标准,提升服务品质;引进能人投资,鼓励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完善接待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智慧旅游目的地,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通过口碑、社交等营销,构建乡村旅游品牌认知,提升游客忠诚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学锋、刘玉林、谭佳欣:《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载《地理科学》,2020(12):2019-2026页。

[2]谭俊峰:《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载《社会科学家》,2021(03):58-63页。

[3]蔡建刚、周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载《贵州民族研究》,2020(4):93-97页。

[4]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182-186页。

[5]苏飞、王中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载《世界农业》,2020(2):115-119页。

[6]林菁:《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载《农业经济》,2021(11):75-76页。

[7]辛本禄、刘莉莉:《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22(01):137-143页。

[8]黄凌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载《农业经济》,2021(11):73-74页。

[9]潘柳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饮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助推作用》,载《中国稻米》,2021(06):155页。

[10]孟明浩、崔国发:《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游客忠诚度培育路径的实证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21(05):161-168页。

[11]胡丽平、胡小康、熊炀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载《科技导报》,2021(23):80-87页。

[12]苗宁平:《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载《现代农业研究》,2022(04):9-11页。

作者简介

刘 磊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

周 波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