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丰富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就业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有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人民立场和为民初心,更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而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举措,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发展的保障。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报告中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就新征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战略部署,这为接下来我们通过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稳住就业基本盘,让老百姓端稳“饭碗”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力度提升,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渠道持续拓宽、工资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2013年至2021年,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401.55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至3.63%的较低水平。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51.3∶19.2∶29.5调整为2021年的29.2∶21.2∶49.5。2021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1253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9.9%,比2012年提高23.5個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员838万人,占比由2012年的63.6%下降到2021年的40.1%。2012年至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84元增长至28568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陕西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强帮扶拓空间,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8个月,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32.43万人。同时,加大招聘力度,加快实施进度,持续加码稳就业,下半年省属及各市(区)事业单位计划招聘4109人,并计划挖掘政策性岗位8.55万个,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的7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
对照共同富裕目标,陕西省就业仍有短板
未来一段时期,陕西省仍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技术进步、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诸多挑战,就业质量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突出短板和不适应。
从就业需求看,总量压力不断加大。陕西省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而全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41.5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总量及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从岗位供给看,供需预期差距加大。当前,市场主体不够活跃,就业人员失业风险高。外出务工形势普遍不乐观,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地就近就业,但当地政府还没有做好承接的准备,岗位供需矛盾凸显。从供需匹配看,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2022年,西安市一季度求人倍率约为2.09,需求大于供给。但从求职人员构成来看,一季度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占比66.06%,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37.94%,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的54.56%。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行”,总体资源匹配效率不高。加上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劳动力供给结构显著变化。从内外环境看,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周期性、结构性、摩擦性矛盾纠缠交织,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升,失业风险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疫情多点散发,有的城市不时按下“慢行键”“暂停键”,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
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还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它提到了战略高度,确立为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的国家战略。接下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抓手,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聚焦市场主体,强化政策激励。陕西有超过500万户市场主体。稳住这些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大盘,才能保障就业和民生。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援企稳岗,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强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创业。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推动金融系统减费让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提升各类孵化载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效能。延续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稳就业提供强劲保障。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机制,补齐权益保障短板。
抓住重点群体,强化就业帮扶。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抓住重点群体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帮扶,积极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到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基层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就业创业。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引导退役军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出更多公益性岗位,提升公益事业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深入摸排、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提供“一对一”精细化服务。
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新摆到了更高位置,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并首次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扩大就业“蓄水池”。强化灵活就业支持,扶持零工市场、平台就业,丰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稳步推进企业数字化升级,形成系统化政策扶持,建立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养的政策体系,实现就业技能结构平稳转型。鼓励岗位增强型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完善技能培训,破解结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中强调,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要深入实施“技能陕西”行动,努力提高农民工、大学生和在职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術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产业大军。积极响应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深化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为主线的教育体系改革,既可快速回应产业企业需求,又可根据需求灵活进行调整,推动教育与劳动力在数量、结构上更高质量匹配。此外,要持续优化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用好“秦云就业”、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等平台,尽力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实现更高效的人岗匹配。
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就业公平。报告指出,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这是“平等就业”和“就业歧视”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就业公平的重视。我们要把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引导劳动者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使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在加强就业市场监管上用力,进一步完善全省稳就业工作专班督查督导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促进劳动者就业机会公平,不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
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细致的工作;既有有利条件,也有困难矛盾。只要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就能保持就业大局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简介
黄 蓉 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员,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