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卫,王谢忠,吴晓慧,曹亚玲,田果
(1.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会计委派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循环经济发展属于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能够在促进经济正常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能够避免农牧业发展阶段在资源上的浪费,推动着农牧业向着更加清洁、环保和绿色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整体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金扶持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养殖场建设大规模青贮池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前期阶段成本支出高,若是缺少政府的引导,那么养殖户就会逐渐丧失对农牧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生态型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不够明确,氛围淡薄,而且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缺失,存在非常显著的技术瓶颈。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农牧业发展环境是其关键组成内容,农牧业的发展和环境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农牧业经济系统同样被纳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以及能源转换之中,同时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农牧业范围广阔的地区而言,农牧业同样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就当前农牧业生产方法而言,传统农牧业往往采用消费高、产量少以及环境破坏性明显的单项流动线型模式,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最终被浪费。若是各地在发展农牧业时不能及时对以往的生产手段进行创新,那么一定会导致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从而阻碍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危害生态环境,严重束缚当地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若是想最大限度减少农牧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一定要应用资源消耗量低、能够可循环应用的模式,以此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目的[1]。
对于农牧业发展范围比较大的区域而言,比如青海省,其人少地多,整体生产水平并不高,能够合理利用的土地同样十分有限,因此继续使用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就会导致当地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科学应用可开发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够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总体降水量少,生态脆弱。青海省总面积72.23平方公里,其中,农牧用地面积4510.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牧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4081.21 万公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省的农业以旱作为主,农牧业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从相关研究可以得出,2011 年—2020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基于这一变动趋势,可把青海省2011 年—2020 年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分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2011 年—2014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逐年上升的。此阶段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然而趋势是逐年上升的状态,2014 年权重得分是0.1833,和2011 年比较而言提高了10.58 个百分点,指标权重得分的上升依托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促进着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呈现上升态势。除此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单位面积农业GDP增长显著,涨幅分别是51.53%以及36.67%,这意味着在循环经济还有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下,青海省农牧业产业结构开始向着科学化的趋势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从而推动着青海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得分降低,农牧业资源负荷大,指标表现包括化肥以及柴油应用量上升,农牧业投入的减量增效依旧是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2]。
第二阶段(2015 年—2016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下降趋势。2016 年其权重得分下降到0.1735,然而整体发展水平要比第一阶段高,其中,资源环境安全性降低是导致此时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同时草场危害防治率的降低最显著,2016 年草场危害防治率只有前一年的55%,加大草场治理力度、缓解草畜矛盾是青海农牧业生态恢复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资源减量化水平逐渐上升,这是因为2015 年青海省落实化肥减量增效政策,引导农民进行资源减量增效,优化农产品生产条件,促进了青海农牧业长久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2017 年—2020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上升,2019 年后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已经在0.3 以上,增长幅度127.29%,增长速度快且属于较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得分均超过0.1,青海省在发展循环农牧业的时候,应按照统筹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化肥减量增效措施,并且健全耕地保护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逐步构建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的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
2011 年—2020 年各年份的相对效率值θ 仅在2011 年、2012 年、2020 年这3 年中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C2R 模型下的DEA 有效,即技术和规模同时有效,说明这3 年中青海省对于农牧业的投入、产出规模实现了最优;其余7 年中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该模型下非DEA 有效,其中2019 年相对效率最低。
研究显示,在DEA 无效的7 年里,化肥以及农药使用强度的松弛变量一直都不是0,这意味着青海省在农牧业生产中,长时间出现了化肥农药超标应用的情况。基于总体趋势而言,农药超标应用的情况先上升再下降,2015 年、2016 年问题最严重,是导致相对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
规模效率主要反映2011 年—2020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综合能力。按照分析结果可以得知,2011 年、2012 年以及2020 年,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规模投资回报较稳定,处于最优投入规模;在非DEA 有效期间,2013 年—2015 年及2019 年纯技术效率较低,意味着技术水平偏低是致使这四个年份农牧业生产效率偏低的关键原因,可借助优化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来加快效率进一步提升;其余非DEA 有效的年份中,规模效率水平低,基于规模报酬而言属于规模报酬递增时期,可改进循环农牧业投入产出规模,以此提高配置效率。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在逐渐减少,其中就包括草地、耕地,不仅面积减少,整体质量也在不断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牧民毫无节制地放牧和开垦,不科学地对其他产业进行发展,以上行为均导致草地资源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阶段,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思想同样需要不断进行转变,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也能够在农牧业实际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转变思想的过程中,还要求当地农牧民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各个地区需要加快对我国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推广和应用,真正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对于我国不同地区来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具体形式通常有这几种:首先是减量化生产。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剂量,尽可能应用农用能源,并将农用资源和农牧业生产相结合。应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快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应用相关新技术取代普通生产技术,合理应用化肥农药,降低对水源、土壤还有空气的破坏。其次是再利用资源运作,即在综合开发的时候利用好废弃能源以及饲料。种植业能够与畜牧业有机结合,再加上生态工程中主要运用粪污处理和生物氧化糖处理技术等,其能够将粪便转化成能源,为农田带来有机肥,把废弃物向着生态工程能使用的方向转化,可以实现循环发展,也能使我国农牧业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随着农业发展体系逐渐实现现代化,应加快农牧业向着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型方向发展,增强种养结合的力度,改进种养区域规划,提高农牧业在生产时候的整体资源循环利用率,从而建立起农业良性循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仅如此,还要实现投入减量化,逐步减少农牧业中各类污染,大力普及农牧业清洁方法。同时,也需要推广春小麦,结合马铃薯、油菜等各种蔬菜种植,从而实现立体种植,这样有利于改造盐碱地、中低产田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应用节水灌溉的方法,这些措施都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养殖业大力发展。借助“过腹还田”、发酵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应用[3]。
引导个体、单位以及有良好效益保障的龙头企业,尤其要对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进行大力扶持,注重品种改良、规模饲养还有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此促进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实施草食畜禽养殖,对秸秆进行加工以及制作饲料,以此喂食草食畜禽,这属于两全其美的绿色化产业,同样是保障农作物秸秆得到良好应用的关键手段。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就可借助秸秆加工利用手段来养殖肉羊等各种各样的草食畜禽,开辟出一条以农作物秸秆为基础的“过腹还田”道路。
生物质能源属于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使用生物质能源不会破坏、污染环境,是对物质还有能量的循环利用,且生物质能源整体资源量十分庞大。开发并合理应用生物质能源,可以优化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能够因地制宜地给农村带来良好的清洁能源。开发应用生物质能源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加快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将农业秸秆转化成生物质能源来取代传统燃料,能够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以及石油的依赖程度,这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还有生态保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
建立起以农牧业产业化工程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循环链,形成了养殖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链。并且工农业之间相互融合,建立循环型产业。应用现代化农牧业技术优化生产方法,建立起基于粮食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粮油食品循环经济链条、基于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畜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框架。最大限度利用青海省所拥有的农畜产品,进一步开发产品加工技术,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加工,增加产业链条。另外,通过现代生物工程以及提取技术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率及利用水平[5]。
一般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扶持,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借助农牧业区域的科技水平来对问题展开处理,给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基于此,青海省可推广应用的技术通常有:高寒区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照明、取暖技术,雨水储藏以及净化技术,饲草栽培以及各种农业资源再利用技术。
从饲草栽培、饲料加工以及有机肥料生产到牲畜屠宰、冷链出售还有饮食连锁,形成“八位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既建立起了农业、畜牧、食品以及生物科技四大产业平台以及健全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还形成了“从农场到商场”、“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条,达到了产业链良性循环的目的。
青海省基于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环节,不断加快推进种草养畜、以畜带草的供需平衡试点工作,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在东部黄河、湟水流域水热条件较好的农业区初步形成了以种植玉米、加工青贮及专业配送为主的产业模式,湟中、湟源、大通等农牧交错区和东部浅山地区初步形成了养殖小区和种植大户流转周围闲置土地,种植饲用玉米、燕麦,进行加工储藏,自产自用饲草的家庭牧场模式。而且,各州牧区适种地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燕麦、黑麦等饲草种植,利用打捆机械打草成捆,销售给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广大群众尝到了种养结合发展循环畜牧业的甜头,草畜互动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粮食生产-饲草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粮食生产”的草畜联动高效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形,并得以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而言,农牧业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产业,同时还是支柱性产业。然而现阶段不同地区的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能源资源缺失、环境破坏显著、经济效益大打折扣等,给农牧业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制约着农牧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现代化农牧业发展背景下,需要对农牧业发展模式做出改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达到资源互补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为农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