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忠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探索思考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深层次思考探究,从而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以生动的方式展示静态的数学概念。然而,在追求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动态化的教学方式也应得到更多重视。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课程,将实际应用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实践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师转变角色,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思维的引导者。他们应当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习惯,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中,不能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动手操作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是为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衔接。这种理实一体化的发展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科思维,还提升了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探索、实践创新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但是教师也需要紧贴教材,结合教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思想,引导学生完成基础活动经验的学习总结,使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学习方法,增强学生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知识内容,研读课程教材结构,抓住实践教学操作目标,围绕相关目标完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指引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探索。除此之外,教师在实践操作教学前也需要提出具备引导性的问题,尽可能实现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综合把控,在教学实践操作环节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组织,指引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观察、记录并且处理实践操作数据,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更加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理论的魅力,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产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比如,教师在小学二年级上册“变化的图形”相关知识章节中,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案例、实践操作课程。教师需要研读教材所讲解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结合固定的图形变动规律、变化法则完成学习探索,让学生尝试结合固定的图形结构、图形案例,看一看、做一做,指导学生借助基础的图形变动规律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结构。教师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手工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某一主题完成图形学习。教师需要提出特定的问题,比如,在剪纸游戏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到“要想确保剪纸的两边对称、一致,我们应当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实践探索可总结出“要保证图形两边对称,则需要在对折过程中保证两边对折均匀”,借此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变化中的轴对称概念。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侧重性的课程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进行不断总结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采取分层教学措施。具体来说,在一个班级中存在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同时不同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果教师沿用统一的标准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则会产生学生在学习期间“吃不饱”或“吃不下”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在实践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探索。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强与弱与多项因素有关,比如,学生的思维应当保持高度活跃,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想象能力。为此在动手操作环节,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秉承“寓教于乐”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学习期间能够收获成功、感受喜悦。简而言之,教师需要针对同一教学主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参照课程知识结构、教学大纲,设置不同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分层次地学习、探索。
比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线与角”的知识时,教师可提前开展学习分析,评估每一位学生对线与角之间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认知状况。教师在课程教学前可引入丰富多样的图形案例,引导学生尝试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进行学习探索,同时让学生围绕相关定义线索来进行实践学习总结,比如,让学生通过实践调研,对各种各样的角度大小以及角度结构进行学习,同时让学生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对相交、垂直、平移、平行的状况进行有效区分,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用量角工具来完成角度的测量学习。针对学优生,教师可以布置更多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的锐角图形、钝角图形以及直角图形的使用案例;而针对学困生,教师则需要让其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判断锐角、钝角、直角的概念。教师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会探索探究。
除此之外,在讲解测量相关知识点期间,由于学生对厘米、米、分米的概念认知不充分、不清晰,对相关长度单位缺乏理性认知,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演练。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尝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类比学习,比如,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分析出不同物体形状之间的长度关系;而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尝试借助测量工具完成测量对比,结合公式换算,进一步完善实践学习。总体来说,教师需要兼顾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分层实践教学活动,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活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实践探索学习任务。
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高效的评价,并且教师在评价期间也需要摒弃过往沿用固定标准开展评价工作的思维,尽可能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措施、评价方法,结合激励评价话语、评价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探索。在多元化评价活动中,教师需要重点对学生的思维、操作素养、想象能力进行总结评判,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感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多元评价期间,教师需要重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变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所展示出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自我认知。因而,教师需要设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目标,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需要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巡视巡察,掌握学生实践操作的具体状况,对学生在实践操作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且指出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避免学生再犯下同样的错误;而当学生成功完成操作时,教师则需要及时给予其相应的鼓舞和肯定,借助激励评价措施,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成就感。
比如,在讲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实践探索学习期间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关系进行思考、总结,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索、实验总结。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设置出了不同高度大小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但是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却存在对相关变量控制不到位的情况,从而无法更加高效地判断出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体积关系。还有学生对变量信息理解认知不到位,随意设定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不注重控制其中的单个变量来完成实践操作演练。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在学习期间围绕公式定理、公式概念,思考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完成实践学习探索,及时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教师在评价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情况,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公式定理、公式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的构建。除此之外,由于相关实验涉及较多的操作步骤、操作内容,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进行评估评判。总体来说,在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教师须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指导,同时结合更多过程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对学生实施更加中肯、全面的评价指导,确保数学课堂教学具备科学性、高效性。
要想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则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探索。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动手进行学习,还需要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实践活动内容、学习任务,即实践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要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数学操作、动手实践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增强自身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打造数学动态化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学生思想、精神、行为等多个层面上的联动、互动,以此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引入更多思想性、启发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指引学生在学习期间活跃自身的思维,完成对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收获到更多的启示。
比如,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构建认知冲突,指引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探索,同时教师也需要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不同增长规律的数列图组,让学生观察正比例和正相关之间的概念。首先,教师可将同时增长的数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数列的增长变化状况,此时教师需要引入带有认知冲突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这三组数列中只有一组具备正比例的关系,同学们是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其中的数列规律”,此类认知冲突性的问题可进一步打破学生在学习正比例相关知识点过程中对数字数据增长的错误理解认知,避免学生单方面认为所有增长的数列都为正比例数列,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正比例的知识概念。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结合拼图实验,将一组卡片沿着固定的增长关系完成高度设置,并且再将所有卡片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此时,教师可让学生随机抽取出其中的几张卡片,再将剩下的卡片拼接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整个卡片集合的高度变化情况,此时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可发现:不同卡片中点所连成的是一条条上升坡度不均等的线段,而不是一条规整的直线,借此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相关知识概念。教师借助此类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总结,可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产生全新的体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实际操作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是一种极具成效的策略。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能够为他们建立起更具体、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时间概念的学习为例,首先为学生创造情境:教学开始时,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来一个巨大的模拟钟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引发他们对时间概念的兴趣。之后,带领学生开展实际操作体验:引入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可以分发小钟表模型给每位学生,让他们亲自调整钟表的指针,模拟不同时间。这样的实际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运动和位置变化。通过提问,如“如果长指针指在12上,短指针指在3上,那是几点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最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一些直观经验后,引导他们逐渐归纳出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总结钟表上不同指针的含义,以及如何用钟表表示不同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实际操作中亲身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还逐渐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了时间概念,这种抽象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随着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符号和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扩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综上所述,将实际操作与抽象数学概念结合,可以使小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设定更加完整全面的实践教学项目,指引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深度思考探究,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备针对性、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