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及其对新时代的价值启示

2023-11-08 09:01:12胡刚
关键词:赶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胡刚

摘 要:“赶考”精神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持续追问,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观察中,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观照中,从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突出共产党人应然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它既有着鲜明的历史延续性,也有着明确的时代指向性。它象征着新时代“革命者”永葆初心的斗争状态,也展现为新时代奋斗者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通过探究“赶考”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衍化,厘清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价值地位,聚焦百年大党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艰辛跋涉、执政为民的历史态度。我们既要有矢志不渝、崇高远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信念,也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自觉。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面对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所处的百年大变局与战略机遇期,以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艰巨任务,“赶考”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发展奇迹的精神支撑,更是深刻体现出伟大民族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它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年“延安窑洞之问”的持续回应,也展现了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伟大自我革命的意志与决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赶考”精神;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4-0011-11

新时代“赶考精神”既体现为党坚持伟大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完成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精神,也呼应了永远保持“赶考”状态、确保党长期执政能力持续提升的时代精神。百年大党的伟大斗争史,也是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断突破艰难险阻的“赶赴大考史”。它融合了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体现了百年政党革命精神永续的坚持。因此,在一往无前的历史“赶考”中守初心、答好卷,是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与治国理政思想价值的必然选择。应该说,从大历史观视域来持续探讨“赶考”精神的内涵表征,不仅是强调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吸取甲申年的历史教训,来持续明确“赶考”精神规范,更是为了全面体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时代答案。

一、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历史内涵

关于“进京赶考”历史命题的探讨,是“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新中国、怎样建立新中国,如何实现全面执政、执好政等重大历史课题”[1]而展开的。中國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历史溯源与精神凝练,既体现为坚持革命者斗争精神的决心和信心,也有对将来执政考验的谨慎与清醒。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目标任务、经验总结等,也决定了“赶考”精神被赋予不同维度的历史内涵。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极大丰富,也是对百年斗争史的历史域观照,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革命史的重要参考。

(一)“进京赶考”命题的提出及其内涵表征

自建党伊始至“进京赶考”前的延安时期,基于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忧思,中国共产党人已然开始探寻“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答案了。三百余年后重新审视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和明朝最终覆灭的历史教训,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从1944年3月19日开始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对李自成进城前可以“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甲申年进北京后却“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的警示反思,引起了毛泽东与党中央的关注。为此,同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强调:“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2]而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那场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更是意味深长地探讨了面对“‘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追问,我们何以跳出这一“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那便是实行人民民主、保持政治本色。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创业守成这一历史课题的由衷关切与历史自信。

中共党史语境中的“进京赶考”,是对我党自河北西柏坡出发,走向新中国执政之路、接受人民与历史考验的形象比喻。根据党史记载,“进京赶考”的历史讨论发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的1949年3月23日,当时中共中央准备“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北京,临行前毛泽东与周恩来进行了对话。概括起来就是“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毛泽东)、“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周恩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3]。具体而言,“赶考赴试”论述的历史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层含义,借用旧时科举赶考的说法,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思考革命成功后如何“执政”“执好政”,以及如何实现长期执政。面对绝非顺风顺水的革命与建设发展环境,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设新中国,有力回应在最初的执政实践中西方阵营关于“从西北窑洞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否有治理能力的质疑。事实上,“赶考”不可能是一时的、短期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不可能只由少数人完成,也不会只有一种答案,它永远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它是经历了革命年代的枪林弹雨之后继续接受建设发展的执政考验,是不断自我警醒、实现超越的长期历史过程,要求全党以坚定的“赶考”精神“迎考、应考”,接受历史与人民的“批阅”与检验。行至半山不止步,既是意气风发也是“如履薄冰”,绝不能“退回来”。

第二层含义,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的那样,“……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4]1427。因此,要考试合格、“不要退回来”,强调了我们不能因任何阶段性的小胜利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就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强调了依旧不能“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觉”、坐享其成,不能就此满足于眼前的安逸舒适;而是依旧要体现革命自觉,保持应有的革命精神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政党的伟大不取决于在顺境之中轻装上路、阔步前行,而取决于在逆境之中能否逆势前行,在绝境之中能否绝地重生,在错误之后能否拨乱反正,在挫折之后能否毅然奋起”[5]。我们依旧要在新的历史考题面前接受考验,依旧要保持自我警醒意识;面对过往革命与建设成就不能懈怠自满,而要在社会主义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涉艰履危。我们必须辩证看待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斗争风险与发展机遇,永远保持懈怠不得的危机感,以及不能停、歇不得的紧迫感,体现昂扬进取、乐于斗争的精神品质。

正所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第三层含义则是表明共产党人要有前路荊棘密布、充满坎坷,依旧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意志。既要有自强有为的必胜信念,也要有“闲庭信步”的从容,要体现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此,共产党人要有充分的革命自信、执政自信,也要涵养必要的政治底气、斗争勇气。随着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大决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曾提醒全党,此时我们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以,当年毛泽东才郑重警示全党:“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6]因为“赶考之路”上,任何的行差踏错、踌躇犹豫都会“前功尽弃”。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取得怎样的伟大成就,都不能像明末进了北京的农民军那样“纷纷然,昏昏然”。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革命胜利时,我们党向领导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二是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始终艰苦奋斗,三是时刻防范糖衣炮弹、永葆政治本色”[7]。党要始终保持赶考的紧迫感、进取心与革命斗志,持续赶考、谨慎作答,时时刻刻警醒自己“退回来就失败了”,克难攻坚、奋力作为,防止因革命胜利而骄傲自满、因前行艰难而徘徊退缩,“决不当李自成”。

(二)凝练新时代“赶考”精神的历史必要性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8]可以说,新时代“赶考”精神,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接受考验、应对挑战的历史表述与精神状态,以及独特的政治秉性与精神品格;是不畏艰险、爬坡过坎的形象表达与高度概括,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升“历史适应能力”的生动阐述。

中国革命胜利是伟大的,争取更大胜利的“赶考”征程依旧是艰苦卓绝的。涵养新时代“赶考”精神,是强党之本。“赶考”强调的是果敢坚毅、百折不挠的奋进姿态,凸显的是对党忠诚、抉择无悔的政治品格与斗争状态。“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是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将其从人民群众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由衷期许与深切盼望,转变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最大现实。“考”则是自觉锤炼党性修养,增强长期执政能力,继承红色传统、永葆优良作风。接续奋斗的“赶考”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一片坦途。铸造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新时代“赶考”精神,依旧要观照百年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解题破题的图强史,以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持续创新治国理政思路的发展史;依旧需要以“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等强烈的责任担当与行动自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水滴石穿”的韧劲、“积极上进、独立创造”的拼劲,融入时不我待的“赶考状态”中;厘清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政治密码”,增强自我革命能力,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应付、懒政懈怠思想,警惕不善为、不能为、不敢为,甚至是假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确保党永远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

二、熔铸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理论维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将历史分析视野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理性剖析“赶考”精神关于事物矛盾斗争变化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意义,准确定义自革命年代形成的“进京赶考”精神状态的本质内涵,充分认识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关系。“赶考”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同时也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融入了宗旨意识、进取担当意识与忧患使命意识等,为涵养新时代“赶考”精神、丰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展现了鲜明的政治特色与历史观照。

(一)体现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是坚定新时代“赶考”精神的价值灵魂

要始终坚持“赶考”心态,就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9]。进一步明确一直处于赶考解题状态的百年大党,要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民造福、为民解难,坚持人民立场、强调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厚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以能否真正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实现的具体程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关键。我们的一切工作,如若不能“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4]1428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革命年代要坚决依靠人民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让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对派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和平建设时期,“赶考”路上依旧要明确人民才是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始终是影响历史、改变历史的根本动力,是共产党人全力以赴“应考”“赢考”的力量之源,也是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已然写明,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阅卷人”的身份,坚定人民立场与历史担当,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奉献精神,因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10]。践行“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境界、大作为,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使命感,稳民心、安天下,永葆奉献精神、公仆意识。将是否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2]101,人民满意不满意、历史认可不认可等,作为评判“赶考成绩”的“标准答案”。

行正道,才能得人和。“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是我們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3]为民执政、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就是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夙夜为公、只争朝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加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追求卓越、持续创造,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提升应考能力,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唯一诉求与目标指向。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警惕脱离群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等执政风险。因为“今天,我们党更大了,党的队伍更大了,党的事业更大了,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更大了,人民对党的要求也更大了、更高了、更严了”[14]。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民为本,视民为根,保持着‘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15],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之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切体会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意味。

(二)体现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的进取意识,是弘扬新时代“赶考”精神的历史动力

2008年初,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纪念馆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重要讲话时感慨道:“当年新中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16]回顾百年革命历程,在新时代传承“赶考”精神需要的是不懈斗争、奋斗进取的赶考气度与胸襟,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奋斗姿态,勇往直前、无惧风雨的赶考信念与决心;需要的是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风骨与血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赶考执着,坚如磐石的赶考意志和鞠躬尽瘁的奋斗作风,弘扬“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17],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强调“我们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容许半途而废。……使大家懂得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容许半途而废的理由”[18]230。依旧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成绩,要充分考虑赶考的历时性,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一往无前、奋发有为,完成历史答卷、交出满意成绩。

自嘉兴南湖红船始,仅有50余人的中国共产党点燃“燎原星火”,坚持绝不畏惧、决不退缩的战斗姿态与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坚持“赶考永远在路上”、永不停步、永不满足的赶考意识,坚持“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进取意志,求真务实、接续奋斗,主动解题破题、答好必答题,“敢教日月换新天”。百年历程斗转星移,如今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面前,我们经历了伟大觉醒和沧桑巨变,依旧需要新时代奋斗者以奋勇争先、闯关夺隘的进取之姿,主动应考、沉着应答。既要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拼搏精神,也应有“知其所来、明其将往”的历史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答出“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正确答案,成就每个人绚丽多姿的出彩人生。

百年大党历经千难万险依旧朝气蓬勃,仍需“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总体而言,就是强调新时代共产党人需要始终体现“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以朝气蓬勃的革命热情、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与历史创造精神,勇于担当、乐于担当,“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19],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尤其是现如今,伟大征程已然行进至“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20]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激流勇进、奋勇前行的年代,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既不能等,也等不来,更不会从天而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21]

一以贯之的“赶考”精神仍要求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持续思考,如何始终以“赶考”之心奋进伟大历史进程,一路“赶考”绝不言弃,“将革命进行到底”。既讲“赶考”初心,也有强烈的答卷意识、行赶考之“实”。既在百年斗争史中依旧“永葆蓬勃朝气”,也在影响着世界的卓越奋斗中改变着我们自己。正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22],好成绩是考出来的,美好生活是拼搏出来的。既要会干、肯干,也要能干、实干,绝不“躺平”,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既有“想为”的思想境界与奋斗热情,也有“敢为”的精神状态与使命担当,还要有“能为”的治理能力与斗争本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实完成好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赶考接力”。(三)体现临深履薄的忧患意识、深切真挚的使命意识,是涵养新时代“赶考”精神的基本要求忧患意识,主要体现为一种基于厚重历史责任的自省自觉与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乐观、重任在肩、不越界不逾矩的斗争要求与政治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2]376可以说,要在“赶考之路”上答好卷、考出优异成绩,汲取历史兴衰演变的由衷警示,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我们就必须始终保持斗争过程中的历史自觉,时刻关切不同时期历史课题与执政考验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对“革命者”政治身份与伟大斗争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全面客观审视近百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政党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强化共产党人忧党忧国、忧民忧己的革命本质,历忧患、思进取,绝不能自认高枕无忧。因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谈忧患,“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23]。因为沉湎于安逸、安乐于享受,就会“政亡人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政通人和”。谨记常怀自警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忧患之思。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大家商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时,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表述永远不过时,因为它既体现了鼓舞爱国热情、展现民族觉醒的历史意义,也蕴含了牢记艰辛与忧患的历史要求。我们依旧要警钟长鸣,“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必须时刻注意“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24],就是明确共产党人要“不被退回来”,不被执政的喜悦冲昏头脑,必须在战胜“拿枪的敌人”后,经受得住“进城”后的各种诱惑和挑战;就是明确共产党人无论是革命胜利,还是执掌政权、管理国家,都要坚持“三省吾身”,于安于治“思危忧乱”、未雨绸缪,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切莫安逸于顺风顺水、陶醉于“歌舞升平”,防止功成名就时贪图安逸享乐,防微杜渐,常怀远虑,常存律己之心,永远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要谨慎应对“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4]1438,警惕这样的“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經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4]1438。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谨小慎微,因为“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误?就是以为自己万物皆备、一切顺利的时候,得心应手了就容易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就要出问题了”[25]101。这要求我们不断警示自己,永葆革命初心、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避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要常怀忧党之心,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这里的“使命意识”,本质上即是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坚守如一的初心意识。党领导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筚路蓝缕,从建立新中国到开启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到进行改革开放这场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再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持续注入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内生精神动力,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慎终如始,永远饱含对国家、民族与人民朴素深沉的情感,也是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为答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考题”的持续担当作为,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气概和雄心壮志,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26]初心为始,回望百年大党艰辛“赶考”史,这既是深刻改变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价值归宿,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而赓续奋斗的使命担当。

百年大党如今风华正茂,新时代“赶考”之路上,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与世界局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我们没有“被退回去”,将来不会、也不能“被退回去”,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奇迹的伟大历史依然在被续写。随着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我国必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更多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历史斗争,依然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谋划、顶层设计,统筹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实践问题,探究时代变化的历史本真。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以“百年大党正青春”之奋斗姿态不断前行,将内涵持续提升、影响日趋深远的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融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赶考之路”。这既是一种舍我其谁、勇于任事的政治担当,也是为民谋利、为民担责的初心使然。

三、凝练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赶考”精神的价值启示

“赶考”考的是长期执政、执政不失政的“居安思危”。这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事业持续胜利、永远胜利的坚定与自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革命者自省自律自重的政治本色。作为致力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执政党建设也随着革命环境、斗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我党已然走过了百年斗争历程,其坚定的政治清醒伴随着对崇高理想、纪律规矩,以及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持续思考,也体现了新时代“赶考”精神的与时俱进。(一)坚持理想信念不变、政治本色不改,凸显新时代奋斗者崇高政治追求与严明纪律规矩正如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大声疾呼:“……远大之事业,艰巨之责任,而夙兴夜寐,不遑启处……”[27]这里的“远大事业”,在新时代指向的就是“赶考”之路上共产党人需要接续奋斗的未竟事业,是通向伟大复兴、开启伟大征程的“正道坦途”。因此,保证“赶考”奋进前行、持续胜利的,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崇高理想信念。只有怀远大理想、守伟大信仰、承坚毅之志,才能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8]它深刻体现为百年来中国人民逐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历史印记,强调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笃定崇高远大的理想与砥砺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并且为人们所掌握,使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民自己最新鲜活泼的东西”。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之魄,决定了新时代奋斗者精神世界的根本特质。

熔铸新时代“赶考”精神,既要“强身”“健体”,也要“铸魂”。“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9]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仅有50余名党员,到建党百年拥有9 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作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历经沧桑依旧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源于有崇高而坚定的政治信仰与“赶考”意志,充分证明了只有理想信念的坚定,才会有斗争意志的坚决,才会有“哪怕泰山压顶,我自岿然不动”的坦然镇定。党所依靠的便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25]64,“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25]68,做崇高信仰与伟大理想的“积极传播者、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还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深度把握红色文化资源,提炼丰富的红色基因、厚重的红色内涵、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总而言之,就是要修好共产党人自己的“心学”。唯有以伟大而崇高的信仰力量,以“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政治慧眼,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29],才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我们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而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就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顶天立地”的政治底线。“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25]95始终保持“滚烫”的“赶考心”,追求真理、坚持信仰。“心有所守”,才会意有所归。强化有理想有信仰、讲纪律守规矩的历史自觉,持续夯筑新时代奋斗者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的政治品格,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勤勤恳恳,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坚定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前景灿烂辉煌的“赶考史”,永远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铁一般的纪律规矩。当年,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黎明前夕”,在西柏坡这个“立规矩的地方”,中共中央就适时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18]194的要求。邓小平曾强调:“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30]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温水煮青蛙,青蛙不知不觉就死去了。一个人也是如此,职务升迁了,生活变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如果你自己不去自我警醒,我们作为一个党不能去自我警醒,那么谁还能叫醒你呢”[31]。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既要有共同理想,也应坚持铁的“赶考”纪律。新时代面对新的“赶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也在不断持续深入地“作风赶考”。坚持讲党性、立规矩、守纪律、知敬畏,奉公克己、自省自律,才能把得住底线、守得住原则。只有坚持讲“铁规矩”“硬杠杠”,管党治党全面从严,任重而道远,才能稳得住立场、经得起考验,才能守得住信念。

(二)丰富发展“三个务必”历史要求,永葆新时代革命者优秀政治品格

当中国共产党沿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即将完成民主革命历史任务的时候,为了“考出好成绩”,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讲道:“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1438-1439就其新时代内涵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它“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32]。而从七十多年前的“两个务必”到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三个务必”,其精神内涵既一脉相承又相辅相成,贯穿中国共产党探索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赶考历程”,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根本话题,统一于确保长期执政与尊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革命胜利伊始,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管理等方面都还是“门外汉”的共产党人,毛泽东指出:“必须克服困难,……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4]1481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仅仅是序幕而不是高潮,“即将取得胜利”并不等于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已经证明,干革命、“打江山”“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是确定了的,也不值得骄傲,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面,况且党的历史上有过的几次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真正难的是如何“守江山”,这才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4]1438。因此,要巩固这个胜利必须预见到将面临诸多困难与考验,必然是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同时,要以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33]的谦虚态度,主动涵养“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谦逊品格。行事决断要再三思虑,切忌好逸恶劳、心浮气躁,要谦虚谨慎才能行稳致远。要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功成不居,“不要翘尾巴”。既不要畏首畏尾,也不应自以为是。预防可能出现的“有余则骄,骄则倦怠”,避免“因骄而败”。这既是作风要求,也是“思想警示”。

新中国成立之初,任弼时就明确提醒大家,“要提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新中国的建设的口号,反对那种以为战争结束可以享福的论调。要认识到建设新中国需要经历艰苦的路程,它比战争还要复杂”[34],要求大家繼续发扬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革命创业精神与勤俭节约优良传统,时刻保持自省自觉的“赶考”思维,俭以养德、俭以明志。邓小平也提醒全党:“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35]以革命的节约观,让艰苦奋斗成为衡量党性修养的一种常态准则,作为培育正风肃纪、严谨踏实工作态度的实践要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既是一种革命的生活作风和精神状态,也是体现党员政治本色的内在规定,也是“执政赶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36],“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9],这与共产党人谦虚内敛、谨言慎行的品格操守,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工作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7]。这一新表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传统的光荣继承,是基于新的伟大斗争历程提出的新时代政治总动员,进一步明确了新的赶考路上的奋斗心态与政治作风,以保持新时代革命者的斗争意志、进取之心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始终牢记革命者是新时代共产党员需要继续秉持的身份角色,继续保持革命者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斗争品性,始终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坚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中体现政治情怀与无畏担当。要深刻领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38],坚定“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39]。要心存“薪火相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心境与胸襟,讲“归零意识”,不眷念“昨日之功”,不骄不怨、不躁不馁。要以更加坚决的斗争精神,义无反顾地进行更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政治立场坚定,斗争方向明确,斗争本领提升。既要在物质追求方面强调自律自觉不逾矩的政治要求,警惕不思进取、精神懈怠,也要在斗争状态方面强调持续进取、不等不靠,敢打敢拼、善作善成。

(三)时刻保持“赶考清醒”,体现新时代“赶考者”坚定政治自信

行稳才能致远,“赶考心”也是平常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要始终“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常怀远虑,“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坚持“‘赶考之心从未改变、‘赶考之志从未动摇、‘赶考之行从未停歇,这是百年大党的清醒与自觉”[40]。可以说,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征程上,必定还会有更猛烈的惊涛骇浪、疾风骤雨。新时代的“赶考者”既要保持豪情万丈的革命热情与战斗情怀,也应始终怀有冷静清醒的政治觉悟;既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冲天干劲,也要有宠辱不惊、处之泰然的胸怀格局,这是革命观与执政观的辩证统一。

聚焦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始终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政治态度自省自清。“知己之长,明己之短。”坚守初心,不忘来时的路。不忘革命初衷,铭记“守住内心”是一辈子的大事。要“守住平常心”,则要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明确,意志特别坚定。既慎于行,也乐于行、敢于行。此外,还需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41]。毋庸讳言,“我们取得的成绩越大,人民赞扬我们的声音越多,我们越要清醒认识党的历史和现实、优点和缺点、成绩和不足、矛盾和问题,决不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决不对自身的问题采取避重就轻、得过且过的态度”[42]。行“赶考”之事,与喜与忧都能处之泰然,不能在承平日久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喝彩声”中迷失自我,要避免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43]。不能因曾经的革命成就而“沾沾自喜”,不能因前进道路上未知的风险挑战而踟蹰不前。小有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小富即安,因为但凡骄傲自大都会是赶考失败的前奏;尚未有建树的也不妄自菲薄。遇到挫折低谷时不怨天尤人,在风浪考验中能立住脚;取得成就突破时虚怀若谷,在捧场喝彩声中能定住神。所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慎独慎微慎初,时刻保持谨慎不苟、不矜不伐,力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坚定的政治自信就是前路越艰险,越要步履坚定、斗志昂扬、信心满怀,展现充分的斗争自觉,始终保持必要的历史清醒与坚定意志。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赶考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厚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确保党永不变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44],做到“道不变、志不改”。既要对伟大事业光辉前景充满信心,斗争决心笃定,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要对于斗争实践中的困难挑战以及历史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有客观认识与科学应对,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坚守原则,有立场、讲方法。同时,要直面新时代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敢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无人区”,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的痛点难点。可以说,新时代的赶考赴试依然会表现为时间愈长、工作愈细,过程愈艰难、任务愈艰巨,而斗争愈彻底,则结果愈圆满、成绩愈优秀。新时代“赶考者”既要有“必须考好”的自信执着,也应有“沉着应试”的冷静从容,做既有作为也有定力的“政治上的明白人”。

参考文献:

[1]梁言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N].人民日報,2021-12-2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8.

[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3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何毅亭.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N].学习时报,2017-07-2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54.

[7]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5.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2.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8.

[14]本报评论部.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人民观点)——更加坚定走“必由之路”的自信[N].人民日报,2022-03-21.

[1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54.

[16]叶子,陈振凯.进京赶考70载 中共初心不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2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14.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31.

[2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2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

[23]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15.

[2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79.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6]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85.

[2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4.

[2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9]习近平.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21-12-29.

[3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31]李从军,赵承,李柯勇.面向未来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N].人民日报,2014-03-24.

[3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5.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件[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8.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年谱(19041950)[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0.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8.

[3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

[38]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8-01-06.

[3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27.

[40]双传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N].人民日报,2021-09-08.

[41]习近平.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

[4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

[4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7.

[44]伍安春,丁发英.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8-27.

The spirit of “on the journe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value enlightenment to the new era

HU Ga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China)

Abstract:The spirit of “on the journey” is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question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what it is and what it wants to do”, and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munist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from th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historical observ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not only has a distinct historical continuity, but also has a clear direction of the times. This symbolizes the state of “revolutionaries” who always keep their original aspir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demonstrates the advancing attitude of the fighters in the new era. B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the spirit of “on the journey”,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this spirit in the spiritual genealo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clarified. It focuses on the heroic and courageous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entury old major party and the historical attitude of arduous journey and ruling for the people. We should not only have unswerving and lofty Marxist scientific ideals and beliefs, but also emphasize the sober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persisting in “always keeping solving the unique problems of the big Party”.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the new historical journey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acing the great changes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the century in which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in the face of the arduous task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on the journey” is the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CPC and the Chinese people to constantly create great development miracl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deeply appreciate the great struggle of the great nation.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tinuous respon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Questions about Yanan Caves” of the past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will and determination of a Marxist ruling party in the new era to adhere to the great self-revolution.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 to the capital to sit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spirit of “on the journey”; new era

(編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赶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律师“赶考”法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南风窗(2016年15期)2016-08-11 18: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