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斌,吕国荣,廖锦治,陈雅芳,江 雍,陈 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11)
我国高校“智慧校园”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的高级形态。高水平的“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并将持续引发高校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1]。因此,如何顺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更新迭代,探索“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规律,启发和优化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的设计,助力高校“智慧校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已经覆盖到教育、医学、管理学、设计等领域,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当下国家推进信息化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和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提取需求关键词,梳理需求维度和相应的需求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关层次排序,构建层次需求的衍化机制,验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在发展需求规律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关联性,并利用该理论,优化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的设计,尝试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理论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路。
现代化“智慧校园”是指以传感器网络及智能硬件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云端技术作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服务器智慧化软件系统,实现各类业务的智慧融合,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和服务智能化,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1)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校园网络带宽、终端数量和无线覆盖区域不足,校园物联网、5G 网建设滞后,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服务、校园管理等业务系统与应用,无法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办学数据和资源的存储缺乏统一分析处理,学校智慧化环境建设水平低下。
2) 安全保障技术滞后。未能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风险洞察和防控机制,未能及时做好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更新,未能加强终端、网络、数据中心的运行监测和保护,特别是对物联网设备和工控设备的软件版本进行升级、对移动存储设备的病毒进行查杀,导致网络运行慢,设备硬件损坏、数据被盗和丢失,甚至系统瘫痪等问题出现。
3) 应用集成程度不高和信息共享建设水平低。由于身份管理、流程服务、消息服务、报表服务等基础业务应用未能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集成与融合,无法提供覆盖校级层面的基础服务支持,导致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无法实现,学校各种数据和资源的集中存储和管理,特别是重要业务的监控、重要数据的统计分析无法精准到位,无法形成人工智能支持系统。
4) “智慧校园”建设特色不明显。未能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设计与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导致框架体系不完整,系统实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差。
5) “智慧校园”建设创新性、示范性不明显。“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没能体现创新发展的理念,缺乏开拓思路,不敢设定立标杆以及做引领的预期目标。
1) 对“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从网络的布设、应用系统的搭建、数据中心的开发,到信息化育人环境的建构,都是保证智慧化运行的基本需求,是智慧化建设发展升级的基础保障。如果这些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智慧校园”基础建设就无法对接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体建设势必停留在维持基本运行阶段,智慧化水平的提升更是浮泛无根。
2) 对安全需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保系统的建设是监测威胁和防御攻击、应对破坏行为的保障,是维护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发布安全的根本需求,是网络信息技术持续发展背景下安全防护的需求[3]。要提高安全需求的重要性认识,加强自身安全防护机制和体系的建设,安全保障技术才能有效满足持续发展的“智慧化”运行的需求。
3) 对“智慧校园”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对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建设重要性认识,对“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打通业务部门之间隔阂,消除信息孤岛,在保证各职能部门业务模块相对独立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实现融合互通,形成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集成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和应用服务。
4)“智慧校园”建设特色不明显。以往的“智慧校园”建设中,过于注重追求技术先进和考虑功能布局、业务运用,没能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情况,未能服务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提升“智慧校园”建设特色,要从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着眼,下决心解决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瓶颈问题,建设思路偏离需求导向原则。
5)“智慧校园”建设创新性、示范性不明显。校园智慧化建设未能满足自我突破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缺乏横向、清晰的比对。部分信息化基础好、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自我评估和认识不足,看清不国家政策导向,不敢确定高远目标来激励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1954 年,哲学家、社会心理学亚伯拉罕·马斯洛发表《动机与人格》,提出了人类需求结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理论、动机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人性论和价值论[4]。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 个层次。基本需求包括空气、食物、水、睡眠、生理平衡、性等生理需求,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础性需求。安全需求也是基础性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权、财产所有权、道德保障、工作岗位保障、家庭安全等保障性需求,是对自身受到攻击、威胁的自我保护。社交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归属感等情感需求,是寻找及建立和谐共存、相互认可、包容并蓄的人际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是高层次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需求,是对社会认可、价值评价以及独立自主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价值观、责任担当、创造力等实现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1) 需求层次呈现从低层到高层发展。需求层次呈现从低层到高层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只有低层需求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级的需求。
2) 基础需求是高层次需求的基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保障生存的基础需求,只有当基础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时,才会转向高级别的需求。
3) 需求层次间相互平衡和制约。各种层级的需求之间彼此依附,形成一个整体。多种需求并存时,彼此之间产生平衡和制约[5]。高级需求出现后会对低级需求造成一定的削弱,低级需求一旦不能被满足,会对高级需求产生一定的限制。
4) 需求层次回环递进发展。需求层次呈现从低层到高层的一个发展趋势,但不同需求层次之间有时候也会产生重叠和回复。
综合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存在共性问题和成因分析可以看出,导致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共享集成、个性化发展、示范引领等5 个维度的建设需求在不同阶段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之间相互掣肘,限制“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与提升。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清楚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内在需求的内容,明确需求要素,进一步理清内在需求之间的衍化关系,确定需求的层次和顺序,以及相互激进和制约的机制,从而推进相关建设。
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校园卡、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育人环境、虚拟空间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求[6],满足“智慧校园”运行和改造升级的需要。
2) 安全保障需求。包括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内容发布安全需求,是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应对新形势新环境下新的威胁和攻击行为,维护“智慧校园”安全运行和改造升级的需要。
3) 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需求。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等信息资源实现大数据处理和共享运用,以及身份管理、流程服务等基础应用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园区运行等业务应用实现高度集成[7],构建人机交互和智能决策支持的需求。如复旦大学“一网通办”智慧平台和上海商学院“云技术跨校”经管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4) 个性化发展需求。个性化发展需求是立足各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创新组织体系的建设,通过“智慧校园”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实现个性化发展,办学成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同行尊重的需要。如华北电力大学发挥能源学科特色优势,打造校园综合能源系统,构建智慧化能源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个性化“智慧零碳”校园建设。
5) 示范引领建设需求。示范引领建设需求是“智慧校园”建设成效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具备较高影响力之后,学校自发形成的对创新突破、超越自己、履行责任担当,主动投身国家“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应用技术的探索与研发,争当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羊,示范引领全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的需要。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物联云端育人空间”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智慧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典型案例。
1)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内在需求存在由低到高的需求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基本需求。基础设施作为承载“智慧校园”运行的基础和物理形式,为各类智慧化应用提供技术、设备和物理环境支持,是“智慧校园”有效运行和创新升级的基本需求。
安全保障需求是保障性需求。是保证基础设施有效防范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使基础设施的各类系统及数据面临的风险达到可控的标准,进而保障“智慧校园”整体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都是“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的基础需求。
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应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应用技术升级之后,应用系统为实现整合集成、信息资源和数据为实现共享和融通所产生的需求,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时,推动和催生的高一层级的需求。
个性化发展需求是高层次需求。随着应用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建设的完善,智慧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将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从而立足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将更为清晰和强烈。
示范引领建设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个性化、创新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积累了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建设成效和经验,具备示范和引领的能力之后,为超越自我,实现价值观、责任担当、创造力所产生的需求。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内在需求层级之间相互激进和制约。高校“智慧校园”5 个层级需求同时并存,彼此依附,组成一个整体,呈现从低层到高层的一个发展趋势。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低层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制约后续高层级需求的产生。如“智慧校园”建设共性问题中提及的“校园网络带宽、不足”“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等业务系统不支持运行业务的信息流转”“办学数据和资源的存储缺乏统一分析处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人机交互界面、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支持系统的无法建设。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就无法产生新的建设需求。
3)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不同需求层级之间存在重叠和回复。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不同需求层级之间有时候也会重叠和回复,比如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支持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实时注意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示范引领建设也要时刻强化个性化建设的实现。个性化发展需求和示范引领建设需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拓展外延和创新高度,也会对基础设施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需求层次中,“应用集成和信息共享需求”的核心是沟通协调和共享融通的需求,实质就是“社交需求”;“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核心是独立自主、社会认可的需求,实质就是“尊重需求”;“示范引领建设需求”的核心是创新发展、责任担当、价值实现,实质就是“自我实现需求”。可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五大需求一一对应马斯诺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社交) 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 个层次,并体现了各层次需求的相互关系,很好契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图1 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层次体系图。
图1 “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层次体系图
综上所述,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可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遵循,做好建设规划,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围绕“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需求,坚持基础保障、安全优先、注重集成、特色发展等原则和步骤,推进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智慧化转型。
依托5G、千兆光纤、Wi-Fi6 等,搭建集约智能的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存储、虚拟化、分布式计算等技术,为智慧校园的主机虚拟映像构建、大数据处理、应用服务提供基础的计算和存储支撑。铺设智能终端设备,借助多模态感知设备,追踪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等全过程数据,服务大数据分析处理。借助AI 摄像头、物理传感器等智能设备,收集和检测校园环境和师生行为数据,建立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行为画像,利用数据字段、态势感知与图像分类算法,构建数据谱系,为“智慧校园”的整体建设提供安全高效、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撑[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及公安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等级保护规定对信息系统,特别是对业务应用系统分化安全等级,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
针对未来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目标和建设规划,保证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时俱进。根据业务需要,建设高清录播室、VR 智能巨幕、5G 全息等智慧教室,智能楼宇系统、智慧图书馆、一站式办公服务管理平台、一体化智能财务服务系统、人脸识别智能安全监控平台、智慧交通管控系统,搭建门户网站、短信微信平台、多屏发布及移动APP 组成的终端展示系统,提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校园服务和校园管理智慧化程度,为师生员工提供泛在的服务,打造更加智能、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学习场所。
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创新,实现特色发展。通过自我实现层面的需要高度的提升,打破建设成就的天花板,并成为实现目标理想的不竭动力,努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和全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典型和示范。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5G 网络的逐步覆盖,智慧校园将成为万物互联的缩影,展示更加智慧多元的服务体系。各高校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技术更新为导向,顺应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为构建多元的教育应用新生态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