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颖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幼儿通过进行科学小实验,了解科学原理,提升对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幼儿的反映来了解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种低效的观察将会阻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降低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通过研究教师观察下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有效观察促进幼儿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以期促进幼儿大脑健康发育,让幼儿更好地探索世界。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与观察的概念界定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周围世界的发现、感受、观察与操作来了解科学常识和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探究科学的能力。幼儿在科学探究中需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真正激活自己内在的潜能,对科学活动展开系列性探究。观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我们鼓励教师运用多样的形式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幼儿课堂活动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适合观察的工具,提取对科学教学活动有意义的观察信息,从而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和思路。
科学活动中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
观察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教师在观察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是在观察前没有明确的观察计划和观察目标。许多教师在实际观察中依赖于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来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判断,这种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从而导致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认识不够准确,影响教师对幼儿的客观评价。
个别教师对观察的分析解读表面化
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发挥好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的作用,对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成功之处,给予鼓励、表扬,从而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师对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困惑应“指点迷津”,做全面的分析与解读,切忌分析与解读“浅表化”。如果教师不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分析与解读,而是片面化、个别化、浅表化地解读,会造成不少负面效应,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向良性方向发展,也不利于有效掌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手资源。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的侧重点在于全面、系统、科学地对每一位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并进行解读与分析。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观察能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若想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提升观察能力,就要采取多样化的观察方式,比如合理地设置游戏内容,或者引导幼儿找到合理的方法完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到科学的意义。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要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借此提高游戏质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游戏的进展很容易观察到幼儿是否了解并掌握了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完成的情况,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游戏中找到的方法或得到的收获。根据幼兒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对自身方法的阐述,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游戏设置。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全脑记忆游戏,观察幼儿在短时间内的快速记忆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一支彩笔、两个杯子、三本图画书、四个苹果以及一块大布,接着将这些东西打乱顺序,随意放在桌子上,用大布盖起来。游戏开始,教师告知幼儿:“桌子上有多种物品,当我把布掀开后,你们要在60秒之内记住这些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教师掀开大布,让幼儿仔细观察60秒后,再将这些物品用布遮起来,让幼儿通过记忆将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说出来。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短时间记忆的能力等,根据学生记忆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种记忆方法来加强记忆能力,帮助幼儿通过探索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从而达到自主科学探究的目的。
力求客观地观察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科学活动相较于美术、手工等艺术活动,更能促进幼儿整体能力的发展。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遇到“难题”时的不同表现,客观地对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判断。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不同幼儿的手脚、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记忆力都会展现出差异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表现来引导幼儿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探索解决“难题”的办法,最终获得游戏的胜利。在游戏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整体能力水平进行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使幼儿懂得游戏不仅仅只是玩乐,更需要动手和动脑。深化幼儿的探究内涵,使得幼儿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例如,可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到磁铁的作用,并运用磁铁的特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小磁铁上贴上小蝌蚪的贴纸,在螺丝钉上贴上青蛙的贴纸,在磁铁吸不起来的物品上贴上其他小动物的贴纸,如在塑料瓶盖贴上金鱼的贴纸,在蜡笔贴上乌龟的贴纸等,观察幼儿玩“小蝌蚪找妈妈”游戏的全过程。有些幼儿用“小蝌蚪”逐个对小动物进行尝试,借此寻找“妈妈”;有些幼儿会将所有的小动物都放在一起,再用“小蝌蚪”去寻找“妈妈”;还有些幼儿会根据自身的常识直接去吸引贴着“小青蛙”贴纸的螺丝钉。前两种幼儿都是在运用磁铁的原理尝试去找到“妈妈”,而最后一种幼儿则是根据常识来寻找青蛙妈妈,并没有运用磁铁的原理去试验。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引导促使第三种类型幼儿的关注点逐渐回归到磁铁的原理上来,让幼儿发现磁铁的原理,这样,下次生活中遇到和磁铁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幼儿就可以通过磁铁吸铁的原理去解决生活难题了。
教师观察下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并制订相应的观察计划,确立观察目标,设置多样化的观察方式。在对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内容来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手脚、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多种感官能力得到提升,科学探索的欲望也得到激发。教师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促使幼儿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并能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