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打开内心永续的光源

2023-11-08 23:41:45潘香君
江苏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课题论文教材

潘香君

成长,因人而异,每个人对于“成长”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于我,成长就是打开内心永续的光源,让自己永葆激情,内心丰盈,积极向上,专业精进,成就教育的美好。

一、教育的信念是人生的“光源”

2006 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幸运地成为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现更名为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7 年的积淀让我入门、成长。2013 年,因机遇巧合,我又走进一所崭新的学校——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在这个奋进的群体里,我看到了光,那就是为了每个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断引领我前行攀登的教育信念之光!

1.以特殊的鼓舞打开未来

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每天晚上用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钻研教材、阅读教参,认真准备第二天的课。日复一日的静心学习与思考,让我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同一个内容,我会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对比之间的差异;有时会聚焦一个活动设计思考多个版本,第二天到课堂中实践调整。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为教学积累经验,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磨炼机会。

工作第二年,学校邀请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来校指导课堂教学,我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有幸得到张老师的指导。尽管当时的我还很稚嫩,但是张兴华老师的“这是一颗未来新星”的评价让我备受鼓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2.以别样的挑战坚定信念

2008 年,我工作刚满两年,可以申报常州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选。于是,我对照评选条件,勇敢挑战,直接申报了教学能手的评选。第一轮是备战教育教学理论,《走进新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书籍是必读书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汲取了很多经验,尤其在教育学、心理学中看到了丰富的案例,促使我联系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任务驱动式的专业学习强化了我的理论积淀。

顺利通过第一轮比赛后,紧接着是第二轮的课堂考核。比赛前一天下午公布上课内容,我要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那天晚上,我在团队同伴的帮助与支持下备赛,如解读教材、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具准备……到家后,我再独自梳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对着镜子试讲。赛课中,我和学生都是全身心沉浸其中,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这一次的挑战让我知道,有了潜力与目标后更要付诸行动,坚定了我对课堂教学的信心。

3.以艰难的攀登拔节成长

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2023年3月,当确定赛课课题“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后,我在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下,首先“一磨教法”:多元解读教材,从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解读、同一版本教材的纵向解读,到同册教材的横向解读,整体把脉教学内容,基于新课标的理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教学环节,体现算理算法的一致性。接着,我们“二磨学法”:在设计教学前,我还需要做好课堂前测,了解学生的起点,明晰学生的困惑,思考如何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我们还要“三磨心境”:在优质课评比的一次次试教中,教师逐渐理解教材、走近学生,教师还要不断打磨课堂语言、关注教学细节。从最初“参赛为了获奖”的心态,走向最终“助力学生在课堂中生长”的心境,这是我经历一次又一次磨炼后才拥有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最后在展示的舞台上,我才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学生、面对课堂、面对开放的现场,在课堂中能静下心来倾听学生。

这一次比赛的历练对我来说是一次专业的跃迁,更是感悟师生在课堂中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的初心是为了成就儿童的美好生长,教育的信念是持续点燃我人生的“光源”。

二、接续式研究形成育人的“光能”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日常研究就是教师的学习常态。

1.第一次主持课题

工作的前几年,我参与学校一个市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那时的我,对课题研究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虽然跟着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起探究、实践,但是缺乏系统理解、深度思考。2014 年,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参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究,成为江苏省数学实验教学研究基地校之一。我在其中负责数学实验项目,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潘小福(现任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的引领下,我加入常州市陈美华名师工作室,开始了数学实验研究之旅。于是,我以“小学数学标准实验室创建及应用的行动研究”成功申报了区级课题,走上主持课题研究之路。

我成立研究团队,做好研究分工,购买《少年数学实验》《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基于学习与思考,我又尝试撰写课题申报书,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逐一厘清,并开始谋篇布局。至此,我明白了做课题研究要理解研究的内容、厘清研究的路线,要将相关的问题思考清楚。

我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梳理实验内容,建立实验场域,探索实验场域的使用效果,开启长期的实践研究。其一,基于数学实验的内涵意蕴和教学特征重点,我和成员梳理了一至六年级教材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的实验内容。其二,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长和教材内容的实验价值取向将其分为三类:基于教材的创编性实验教学内容、延伸教材的拓展性实验教学内容、整合教材的主题性实验教学内容。我与成员既探究数学实验教学,同时开发数学实验工具,为实验课堂做好服务,为数学实验室充实资源,形成育人的“光能”。

通过研究,我们组建了“多功能区合一”的实验室,实验室分为问题开启区、合作学习区、体验探究区、数字平台区、器材借用区、成果展示区。随着数学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我和课题组成员在不断摸索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制定了学校数学实验室的器材管理制度、数学实验室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等。这些制度的落实更好地促进师生顺利开展数学实验,共同维护数学实验室。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我和成员每月至少集中开展一次活动,梳理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为继续深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这次课题研究不仅成功结题,还获得了区教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让我明白,聚焦主题学习与实践可以让自己学会系统地、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使我拥有了研究的经验,成果获奖为我注入了研究的动力。

2.第一次撰写参赛论文

朱永新教授说过,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写作是一次梳理,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解决途径的梳理;写作是一种传递,是思想与思想碰撞后的传递。

在工作的前几年,我写得最多的是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刚开始撰写的“论文”,离真正意义上的论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记得我第一次撰写了3000 多字的文章,准备报名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然而,在校级论文指导修改时,我的论文被庄惠芬校长改得面目全非。这次的论文指导对我是一次巨大的鞭策,我下定决心要让好文章从课堂研究中生长出来。

通过长期的写作实践我发现,其一,论文是“做”出来的。学科论文写作与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破解的书面表达。因此,深入开展论文写作需要聚焦一个“问题点”,日常围绕这个“点”进行学习、实践、记录。2015 年,我研究的是“数学实验”,我会用零碎的时间学习相关的文章,摘录一些理论知识。每次开展课堂研讨课前,我都会提前学习与思考,课堂研讨时积极参与交流,进行观点的碰撞,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思考,并做好记录。记录完成后我及时梳理,形成有质量的教学案例。

其二,论文是“建”出来的。一篇论文的框架就像房子的整体结构,因此,写论文之前,我都要进行深度思考,厘清思路,整体架构论文。我在写《让儿童把数学“做”出来——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这篇文章前,先梳理关于数学实验的教学案例,再进行研究归类,最后决定从“小学数学实验的意蕴与价值、小学数学实验的本质与内涵、小学数学实验的结构要素、小学数学实验的实践模式”四个方面来阐述。当建成框架后,我开始选用合适的素材撰写初稿。

其三,论文是“改”出来的。每一篇论文的初稿需要斟酌揣摩、修改润色、不断完善。当文章《让儿童的数学“做”出来》的初稿完成后,我会每隔几天就拿出来通读,认真揣摩文中的字、词、句,如此反复几遍。之后,我再请同行指点、专家指导,听取合理的建议进行修改。经过多轮打磨,这篇论文获得了当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研究让我在生命的罅隙中找到非凡之美,不断踏上教育的原野,打开实践的视野进行深度研究,服务儿童成长的需求。

三、利他之心构成集群的“光圈”

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团队中的一员,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助推。我在星河实验小学的团队中拔节成长,是团队给予我平台和力量,我也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团队,我们彼此助推,共同成长。在担任数学学科主任时,我和数学组的教师共同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打造有学习力、研究味的共同体。

1.引领,是相互点燃

2015年12月,江苏省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在星河实验小学举办,学校姚丹静老师承担一节实验课《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虽然是姚老师执教,但是我们团队成员共同帮助她打磨课堂。我更需要率先思考,启发团队教师智慧碰撞。在一次次的探讨交流中,团队形成教学设计,在试教后又开始讨论与交流,在相互点燃中迸发解决问题的“金点子”。这样的磨课过程促进教师对数学实验有了深刻理解,凝聚了团队的向心力,更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当这节跨界学习的课堂精彩呈现后,我又以此为主题撰写了一篇论文《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 课程》,并获得了当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这是在引领磨课过程中学习、实践、深入思考后确定的主题,具有前瞻的理念,能够将助力儿童的数学“做”出来,引领儿童跨学科学习的经验分享。

2.引领,是共同成长

在助推学校“有光书院”雏鹰组新教师成长时,我和团队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我作为学科导师之一,与新教师共研新课标,教他们如何解读教材、如何做好听课记录、如何进行评课、如何写好教学反思……这些课程内容的研究促使我系统思考、梳理实践、总结经验,也促使我不断审视自身的教学问题,同时从中不断获得方法、修正实践。

必须要让自己沉淀积累,厚植自己的底蕴,才能更好地助推团队教师的成长。因此,引领是向上成长的阶梯,我不仅要绘制自己成长的圆,还要辐射带动更多的人绘制成长“同心圆”!

当我们以实践和研究为翼,像鸟儿一样纵情飞翔,终将会抵达属于自己的山巅。

猜你喜欢
课题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