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娟, 黎芳, 虞晓琴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1 神经内科, 2 护理部, 江西 九江 332000)
(护理研究)
前庭神经炎属于末梢神经炎的一种, 由前庭神经炎损伤所致, 临床常表现为急性、 持续性的眩晕症状, 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及不稳等症状, 可导致患者平衡性下降, 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降低生活质量[1-2]。 当前临床多认为病毒感染是前庭神经炎发生的主要病因, 多采取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前庭功能不全等症状, 这就要求临床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随着近年来临床对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 多种中医技术在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以穴位按摩较为常见。 研究[3]显示, 通过刺激睛明穴、 攒竹穴等穴位, 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眩晕症状, 这为临床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的眩晕症状提供新思路。 同时, 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 护理人员作为直接察觉患者病情、 心理变化的重要角色,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 本研究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眼周穴位按摩在前庭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 年9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庭神经炎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 观察组中男性16 例, 女性14 例; 年龄20 ~80 岁, 平均年龄(49.46 ± 6.77) 岁; 病程1 ~6 年, 平均病程 (3.36 ± 0.46) 年。对照组中男性17 例, 女性13 例; 年龄20 ~80 岁, 平均年龄(49.42 ± 6.70) 岁; 病程1 ~7 年, 平均病程 (3.39 ± 0.42)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 《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4]中关于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患者、 家属均知悉同意本研究; 精神状态良好。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导致眩晕症状的疾病, 如偏头痛、 美尼尔综合征等; 合并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近1 年内有头部、 眼部外伤或手术史。
1.3 干预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 包括改善循环、 减轻神经水肿等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护理方案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常规宣教前庭神经炎病因及治疗相关知识, 针对其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遵医嘱应用治疗药物, 并在患者用药后进行持续监护, 观察是否存在药物副反应, 如有异常应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嘱患者尽量卧床休养, 更换体位时应注意动作缓慢, 并避免旋转、 深低头等动作;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病区环境, 减少声光刺激; 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 应注意低盐低脂,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烟戒酒。 患者均持续护理2 周。
1.3.2 观察组护理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眼周穴位按摩。 ①成立小组: 成立由护士组成的眼周穴位按摩小组, 由5 名具有护师以上职称且工龄≥5 年的护士组成;针对组内成员开展培训, 包括眼周穴位定位方法、 按摩手法力度及按摩频次等, 并由康复治疗师、 神经内科护士长及护理学硕士予以考核及护理实施监督。 ②穴位按摩: 首先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 嘱其闭眼休息5 min, 操作者采用七步洗手法消毒双手, 随后选取患者睛明穴、 瞳子髎穴、 攒竹穴, 采取按法、点法进行眼周穴位按摩, 从睛明经攒竹, 再到瞳子髎, 循环往复, 以患者感受酸胀为宜; 配穴选取百会、 风池及肩井等穴位,以协助患者放松身体。 按摩过程中应注意速度协调, 用力均匀;统一按摩时间在上午10 点和下午15 点, 于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按摩, 每次20 min, 每天2 次, 持续2 周。
1.4 观察指标①前庭功能: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前庭功能,采用前庭症状指数评分表 (VSI)[5]进行评价, 该量表共包含6 个项目, 各项目均采用0 ~10 分评分法, 分数越高, 前庭功能越差。 ②眩晕症状: 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 (DHI)[6]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眩晕症状, 包含社会功能 (9 个项目)、 情绪 (9 个项目) 及躯体 (7 个项目) 3 个方面, 共25 个项目,各项目均采用0、 2、 4 分评分法, 分数越高, 眩晕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前庭功能护理后, 观察组的VSI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前庭功能VSI 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的前庭功能VSI 评分比较 (, 分)
?
2.2 眩晕症状护理后, 观察组的DHI 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眩晕症状DHI 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的眩晕症状DHI 评分比较 (, 分)
?
前庭神经炎是由周围前庭器官炎症引起的急性单侧前庭功能损伤综合征, 以突发性的眩晕为主要症状, 在外周性眩晕中的发病率较高[7]。 当前临床治疗前庭神经炎以减轻神经水肿、改善循环为主, 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长期用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加之西药全身治疗的效果往往有限, 部分患者仍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不全。 为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 应在此基础上联合有效的护理措施。
既往临床常规护理中, 护理内容简单单一, 仅能满足患者基础的护理需求, 在促进其临床症状恢复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前庭神经炎所致的眩晕症状属于中医中的 “耳眩晕” 范畴, 其病位在清窍, 可采取多种中医护理措施进行辅助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的VSI 评分、 DHI 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提示以护士为主导的眼周穴位按摩在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穴位按摩属于中医常见的护理技术,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 以按摩为主要施治方式,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 达到祛邪扶正、通经活络等功效[8]。 将穴位按摩应用于前庭神经炎患者, 选取睛明、 瞳子髎、 攒竹三穴为主穴进行刺激, 均靠近眼部、 面部, 可起到促进头面部疾病恢复的作用。 睛明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有明目退翳、 祛风清热及通络等功效; 瞳子髎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具有疏风散热、 明目退翳的功效; 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 具有清热明目、 散风镇痉的功效。 诸穴合用, 共奏明目退翳、 疏风散热及散风镇痉之效。 对睛明、 瞳子髎、 攒竹穴进行刺激, 可反射性增加对应区域大脑皮层的血流量从而增强其功能及代偿作用, 进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缓解大脑疲劳, 促进前庭功能恢复, 减轻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 以护士为主导的眼周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的眩晕症状, 促进其前庭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