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扬帆再起航

2023-11-07 07:50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2013 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方案求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康庄大道。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

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10 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10月18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在这一关键时点,习近平主席在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

十年扬帆再起航,面向未来,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从新起点再出发,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绘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一带一路”倡议本质是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

“你能想象吗?很多年前我去河内的时候,电话线上网速率只有64K,发一个大点儿的邮件回国就要几十分钟。”中国联通项目经理李兰东回忆道,如今,越南传输带宽扩容到7400G,访问速度大为提高,原先“龟速”的邮件直接“秒发”。“这些转变就像村道开拖拉机与高速路开超跑的天渊之别。”

改变的不只是带宽这样的基础电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马尔代夫拥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东非拥有了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当地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

过去十年里,世界看到“一带一路”让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共建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倒退和逆转,一些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帮助发展中国家抵御逆全球化冲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 月10 日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表述。

《白皮书》指出,20 世纪90 年代后,少数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实现普遍普惠的发展,而是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甚微甚至丧失自主发展能力,难以进入现代化的轨道。个别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完善、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由少数国家主导、经济规则由少数国家掌控、发展成果被少数国家独享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目标前进的战略决策。

已有150 多个国家和30 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2013 年以来,中国不断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广泛对接,寻求各方利益和关切的最大公约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从双边合作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沙特阿拉伯“2030 愿景”、蒙古国“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柬埔寨“四角”战略、马拉维“2063 愿景”规划、叙利亚“东向”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等对接,这些为双边合作带来了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多边合作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2017 年3 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 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017 年9 月,第71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

祁欣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不断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体现了多边主义精神,诠释了多边主义内涵,反映了多边主义实质,是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

《白皮书》显示,已有150 多个国家和30 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创举。”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以其互利共赢的友好理念和务实推进的丰富实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可以相信,‘一带一路’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必将成为各方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顶层设计把舵定向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不仅是中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经济外交、国际合作交流的顶层设计。

中国政府很早就开始统筹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总体框架。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合作伙伴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此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发布,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理念、共建原则、核心要义、建设目标、合作内容等。

2017 年,“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

2018 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

2018 年8 月27 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起一系列合作倡议,发布《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出资设立丝路基金等,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基于上述时间节点,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慧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了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2013—2018 年是总体布局阶段,在倡议提出后,2015 年中国政府对外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内容,明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纲领,2018 年开始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应该说,‘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在完成总体布局后,由‘大写意’阶段转入绘制精谨细腻‘工笔画’阶段,现在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吴慧敏说。

从“设施联通”到“互联互通”,通道建设硕果累累

在中国公司建设运营部分路段的智利5 号公路上,一辆辆满载水果的货车飞驰,其中不少是发往中国的车厘子。

智利果农科尔特斯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车厘子会得到那么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在中国的销路会那么好。

让科尔特斯受益的,是中国发起的共建“一带一路”,是互联互通让他享受到了合作成果。

十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通道建设高效推进,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国际物流通道,促进了区域联通和互利共赢,推动共建国家实现畅通畅联。

“新亚欧大陆桥是畅通亚欧经贸循环的‘大动脉’。”祁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通道,中欧班列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依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贸易畅通专题论坛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13—2023》(以下简称“商务部《报告》”)显示,十年间,中欧班列发展态势迅猛,已通达欧洲25 个国家的200 多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从2013 年的80 列快速发展到2022 年的1.66 万列,十年增长200 倍,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欧班列将亚欧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国际运输新格局。”祁欣表示。

2023 年,中欧班列开年以来跑出“加速度”,截至7 月底,共开行10176 列,同比增长12.8%,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将给通达国家和地区带来更多的红利。

十年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商务部《报告》指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先后落地,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不断完善,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

站在“一带一路”十年节点,接下来互联互通怎么走?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其中,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被放在首位。

“八项行动将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放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设施联通的角度看,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架构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将不断打开未来合作新空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夏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宜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标志着未来“道更广、路更宽、行更畅”。

贸易畅通成果丰硕,亚洲是贸易往来最密集的地区

十年来,贸易畅通始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从货物贸易看,量质齐升,贸易规模屡创新高。

商务部《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由2013 年的1.6 万亿美元升至2022 年的近2.9 万亿美元,年均增速6.4%,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由39.2%升至45.4%。

其中,中国自共建国家进口额由2013 年的8400 多亿美元升至2022年的超1.3 万亿美元,增长58.7%;对共建国家出口额由2013 年的7800 多亿美元升至2022 年的超1.5 万亿美元,增长94.3%。

2013 年,共建国家中仅韩国和马来西亚与中国贸易额超千亿美元;2022 年,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6 个共建国家也与中国贸易额超千亿美元。

亚洲是共建“一带一路”贸易往来最密集的地区。商务部《报告》显示,2013—2022 年间,中国与亚洲国家货物贸易额占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比重由65.6%升至66.9%。其中,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国是中国在区域内主要贸易伙伴国。

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额翻了一番有余,占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的比重由27.2%升至34%。2022 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9753.4 亿美元,同比增长11.2%,超过中国外贸整体增速6.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5672.9 亿美元,同比增长17.7%;自东盟进口4080.5 亿美元,同比增长3.3%。

从服务贸易看,亮点纷呈。商务部《报告》显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加工制造活动推动了以工程技术外包、工业设计外包为主的知识流程外包迅速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增长迅速。

数字交付贸易成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贸易增长亮点。在大数据、算法、算力技术支持下,中国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等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用户数量稳步增加。特别是在中东、东南亚等区域,一批为当地市场量身定制的国产社交软件正发展为各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而广受关注的“丝路电商”成新蓝海,持续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十年来,“丝路电商”伙伴国家不断增加,机制建设持续完善,能力建设好评如潮,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名片。

商务部《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 月,我国已与30 个国家建立了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与新西兰、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建立电子商务工作组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建立“中国一中亚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升级金砖五国电子商务工作组为数字经济工作组。

“非洲好物网购节”“买在金砖”“网罗东盟好物”“聚合中亚云品”及上合组织特色商品电商直播等促销活动,助力各国优质特色产品分享我国超大市场红利。“丝路电商”云上大讲堂举办近百场在线讲座,惠及80 多个国家超10 万人,入选2022 年“携手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最佳实践案例。

“十年来,我国贸易发展探索了很多新业态和模式,尤其是‘丝路电商’正成为拓展多双边经贸合作的新渠道和新引擎。”夏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商务部《报告》预测,未来5 年(2024—2028 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 万亿美元、5 万亿美元。

“十年来,贸易畅通始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促进了贸易繁荣,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祁欣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对外直接投资十年间规模稳步上升

作为从事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的学者,祁欣说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几内亚建设的卡雷塔水电站,还没正式建成就被当地印到几内亚最大面额货币20000 几内亚法郎的背面,可见这个水电站对当地的贡献有多大,当地百姓对这个项目期许有多深。”

商务部《报告》显示,十年来,中国对共建国家投资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与共建国家的产业合作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延伸、嵌入和补充,共建国家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投资在助力共建国家工业化进程、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务部《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由2013 年的191.6 亿美元升至2022 年的309.1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由17.8%升至18.9%。截至2022 年底,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存量3099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11.2%。

东盟是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最集中的地区。商务部《报告》显示,2013—2022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占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比重由30.6%攀升至近50%。2022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1546.6亿美元,是2013年的4.3倍。

“中资企业深耕东盟,拓展多领域合作,随着RCEP 等自贸协定的签署,我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有力地带动了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和民生发展,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夏炎说。

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小而美”项目

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切实推动共建国家发展,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的贡献可圈可点。

商务部《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贸易额超1.5 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额的53.7%。

江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仅依靠国企、央企,还需要广大的中小企业,两者相辅相成。“中小企业有走出去的需求,而且群体数量巨大,其规模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但另一方面,单个的中小企业普遍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在现实走出去过程中,“抱团出海”成了最可行的方式。

“我们的方式是搭建海外贸易平台,通过商业化手段实现中国企业和产品、技术与海外市场的直接对接,我们称这种贸易平台为‘龙城’模式。”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副总经理孔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龙城”就是一个由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大型商品展示和销售中心,是一个集零售和批发、商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平台。

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CHINAMEX)成立于2000 年,是一家致力于帮助企业国际化的专业公司。经过在中东20 多年的深耕,已成功帮助了超过3000 家中国企业进入中东市场和中南美市场。

也因如此,作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贸易平台,在9 月22 日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工商峰会上,“龙城模式”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因为‘龙城’可以使中国中小企业成规模、有组织地进入国际市场,为中国企业进入海外销售市场提供平台,实现‘抱团出海’。”孔军说。

事实上,国家层面一直不遗余力支持民企更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意见,其中包括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海外业务的具体举措。

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更明确提出: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 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 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技术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更有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十年来,许多‘小而美’的惠民生、可持续、高标准项目,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夏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吴慧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在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未来,可以从信息共享、咨询研究等多个层面助力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走出去,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支持力量。

基于“龙城模式”帮助中国中小企业走进国际市场的经验,孔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从政府层面对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进程有一个总体规划,指定主管部门,梳理海外贸易平台,建立行业标准并进行规范管理。

其次,各级政府制定鼓励中小企业以有组织、成规模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措施,特别是鼓励一些中国优势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型商业模式走出国门。

再次,通过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贸易和投资壁垒,比如标准认证等。

最后,各地方政府改变观念,变招商引资为鼓励自己的企业走出去。“要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引进来。”

绿色合作助推低碳发展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自2015 年首次提出绿色丝绸之路以来,《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中国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绿色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过去十年,中国与31 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 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祁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发展绿色经济,搭建绿色平台,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我们与中东20 余年的经贸合作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中东商务资源,也了解中东的实际需求和优势能力。我们善于从中发掘商机,其中就包括新能源合作和绿色经济理念。”孔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商务部《报告》显示,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绿色解决方案,比如,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巴基斯坦萨察尔风电站、阿联酋宰夫拉太阳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为共建国家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老铁路绕避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生态敏感点,充分保护铁路沿线亚洲象、热带雨林等自然资源。蒙古乌兰巴托中央污水处理厂、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通过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

当前,全球正处在生态环境意识全面提升、各国环境政策约束力度持续增强的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政策约束力度也有所提高。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吴慧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关键是要帮助这些国家最大化绿色收益,最小化绿色成本。

“一方面,中国可结合自身绿色产业优势,尽可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参与绿色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机遇,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中国可依托自身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积极承担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成本,推动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全球环境成本提供更多补偿,尽可能降低绿色成本。”吴慧敏说。

杨宜勇肯定地表示:“促进绿色发展,定能开拓‘一带一路’清洁生产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