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素云
“传统村落”是“落后”的代名词,要实现共同富裕,最繁重的任务在中国传统村落上。松阳县境内保有 100 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 78 个,全国第五,浙江省第一。如何将传统村落众多的劣势变为优势?“古老就是财富,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古建筑,体现特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期间两次到松阳的殷殷叮嘱,松阳县自觉承担起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重任,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自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先后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唯一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全国唯一一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初步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的共富之路。在此基础上,打破乡与乡之间单兵作战的困境,通过抱团发展,党建联盟,进一步迈向共富之路。
一、传统村落“活化+联盟”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
(一)传统村落活化推进共同富裕演进历程
开办单体网红民宿带动村庄活化。四都乡西坑村是建于明代的高山阶梯式古村落,三位苏州同学在此选择了一幢建在“V”字形大峡谷上的老屋改造成民宿,因一年中大半年时间里云海缭绕,故取名“过云山居”。民宿全年近100%的入住率,成了热门网红民宿之一。在“过云山居”示范带动下,一位在杭州工作的松阳籍学子,充分发挥建筑设计专业特长,在村西坡租了几幢房子,建起了精品民宿“云端觅境”。此后,西坑村农民在两大精品民宿的带动下,发展农家乐4家、乡村商店1家,实现农家乐年收入20万元以上,乡村商店年营业额10万元。村民的白片儿、捞汤菜等土特产开始畅销,实现新的价值。
以连片老屋发展综合体民宿。乡贤江斌龙向村民租了28幢老屋,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四所大学专家资源进行设计,建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体项目“云上平田”,配套有农耕馆、艺术家工作室、山家清供餐厅、爷爷家青年旅社、做扎染工藝的“云缬坊”,成立“平田村大荒田农产品合作社”,建成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一系列的建设不仅改善了村庄面貌,带动了村民回乡创业热潮,更进一步推动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连片老屋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致富新模式。2018年5月,原乡上田村集体在地方政府和强村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上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租下了村民的56处房子,修老屋、筑村道、开民宿、建餐厅,同年10月,全县第一家集体经济民宿综合体开业。上田村通过整合村集体资产+村民的林权、土地、房屋、资金等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县、乡、村三级强村公司共同组建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白日梦旅行工商资本运营,发展乡村新业态,让农民作为股东参与集体经济分享收益。以“资源经营权流转+优先雇用”“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形式分配利润,上田模式探索出以政府引导、工商资本参与、集体参股、村民抱团投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带动乡村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二)党建联盟推进传统村落迈向共同富裕探索
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发展共促”的建设思路,四都乡、三都乡、望松街道三地于2022年成立了“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核心区党建联盟(以下简称三乡联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8+N”工作模式,即成立一家新运营公司,开设一家老街门市店,建立一个党建展示区, 打造一条党建示范带,开设一堂党建联盟课,制定一个大发展规划,建立一个重点项目库,建立一套常态化机制,形成 N 条精品旅游线。通过整合资源、互补短板、发挥特色、放大优势、互助互惠、共同发力,力争蹚出一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共同富裕的联盟之路。2023年,三乡联盟成立望山肆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开设了一家老街门店,通过农副产品的展销店和直播间,实现试营业当月经营收入2.2万元。同时梳理了13条旅游考察线路,将网红景点串点成线,涉及50余家主题民宿农家乐、10余家智造企业,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
二、传统村落“活化+联盟”推进共同富裕的困境
(一)传统村落活化过多依赖政府
首先,资金主要靠政府引入及投入。无论是从三个传统村落的活化还是三乡联盟,所有项目都是政府引入和推动的。其次,各部门协调机制有待政府建立健全。古村保护与活化涉及农民居住、人才引进、商业开发、文物保护、农业生产、非遗传承等方面问题,需多个部门协作、多类制度协调。比如,根据文物法规定,房子成为文物就是国家的;根据物权法规定,房子是私人财产。现行文物法与物权法两个法律规定有冲突。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建立或不完善,就会影响到传统村落活化的推进。
(二)点位间人员间融合共生不足
首先,区域之间联动开发不够。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点位分布零散,碎片化严重,因此,三乡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因为联盟才开始不久,从目前来看,也还存在融会贯通不够丰富的问题。如虽然梳理出了旅游线路,但是个别交通闭环需要打通,打造精品线路,投入使用还有一个过程。其次,开发者与村民融合共生不足。传统村落活化一定要有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形态,才能让人感受到乡愁。但是村落开发时,村民开发特色产品意识不强,新业态植入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生态农业、康养产业、赛事经济等业态产业链不长、融合度不够、附加值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缺乏形成让游客“留下来”的业态综合体。开发者在自己盈利的同时,只是简单地带动村民作为劳动力资源及农副产品的销售,即使是上田村引进工商资本拯救连片老屋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农民虽有保底收益,增收致富也很有限。开发者与村民共生共赢的手段有待加强。
(三)村民保护开发村落意识不强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主要是政府主导,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仍然较低,尤其在山区的村庄,空心化问题尚未缓解,老屋闲置多、维护难,修缮后的老屋也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存在着再次破旧的问题。对当地村民来说,老屋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如何保护利用好闲置老屋,大部分村民更多的是等靠要,利用自身及村庄优势发展的能力不足,创造条件发展的能力更是缺乏。
三、传统村落“活化+联盟”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一)加强协调,规范行为,引导古村活化
传统村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党委政府、村集体经济主体、市场主体、社会、农户多主体联合共同推进,兼顾古物保护、住户权益、资本增值、文化效益等多样价值的实践活动。为了避免行动中各主体的越位、移位、错位,政府要用政策加以引导,用规划明确方向,用制度规范行为,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管得过多,应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双招双引,引导古村活化迈入正轨。一是整合资金打造品牌。传统村落是极具松阳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应该以钉钉子精神,协调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打造。二是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乡村干部有能力、有威望才能加强协调、谋好规划、做好项目。乡村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前瞻性、执行力、亲和力,只有眼光长远、执行到位、方法恰当的乡村干部才能更好推动传统村落的发展。三是合理引进投资项目。首先根据老屋的实际情况策划一批既能吸引投资者,又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投资项目。项目的引进要结合地区和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其次要维护住户的合理权益。通过对传统村落全局性的分析和谋划,从盲目招商转向“目标型招商”。四是加强优惠政策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导向是活化村落的前提。可以给予投资者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加强产权协调,探索产权置换及入股开发模式;优化政务环境,建立投资服务反馈机制,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联盟,融合共生,深化品牌打造
松阳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因此,传统村落不应该孤立存在,而应是区域重要的文化地标。一是加强区域联盟,深化品牌打造。借助《财政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通知》(财办建〔2023〕8号)的东风,应该加强传统村落的连片开发,完善系列基础设施,破解瓶颈增强发展动能。全县传统村落应进行统一规划布局,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順序,列出时间表,分区域、分阶段地解决山区的基础、交通、空间、活动等发展瓶颈,促进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落地。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联盟集群效应,完善松阳县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核心区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库,不断打响“国家传统村落公园”的金名片。同时,要扩大认证种类,打造产品品牌。“四都萝卜三都姜,望松玉米落花生”,应强化对特色农副产品的培育壮大和品牌推广。以此实现重大项目、基础设施、产品品牌的互通互益、共建共赢。
二是合理规划精品线路,推进农文旅跨界融合。应将传统村落纳入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和艺术创作精品线路,重组优化,打造“特色精品线路”。可通过增加景观节点串联线路或拆分原有线路形成多条地域相近、特色鲜明的新线路。同时通过深耕当地人文内涵,在线路中策划设计契合主题且更具参与性的娱乐项目,也可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实现游客“深度游”的需求。延长游客在地停留时间,在区域范围内打造精品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跨界融合性旅游产品。另外,需完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指引牌、道路铺设、游客中心建设、景点周边建筑立面协调等。
三是开发者在村落保护与开发中要与村民融合共生。开发者与村民相同的地方就是生存环境是一致的,都是依托村落而生活,所以开发者首先应做好文物托管人角色,在承包老屋的过程中,要科学谋划老屋布局,不断优化居住环境,实现老屋活态保护。其次要做好文物开发者的角色,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开发乡愁体验、文化创意、亲子乐园、研学教育、养老服务、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户外运动等产业,与村民融合共生,带动村民就地致富。最后要做好文物宣传者的角色,树立大宣传意识,不仅要多方位、多平台、多内容、立体、广泛地宣传自己经营的业务,还要宣传村庄,宣传县情。
(三)增强意识,支持参与,培育内生动力
时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2016年在松阳举办的“守护与激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论坛上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关键在人,最重要的是世代居住在老屋里的农民,这是保护老屋最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工作,实际上都是启发、培育农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来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传统村落自身发展有动力和活力,就会事半功倍。一是要增强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应该注重系统保护,采取“老屋+原住民+生存环境”保护方式。首先要修旧如旧,保护好老屋和原住民,还要尽量保持老屋周边的完整性和原生态性。通过系统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使老屋及其周边的环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
二是引导村民支持参与村庄的发展。传统村落要发展好,必须要每一个村民都参与进来,这样发展才有后劲。项目在规划和引进时,就要邀请当地村民参与进来,为村庄的发展建言献策,村民在保证自身权益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和支持项目的落地,只有整村发展了才能带动个体的发展,整村开发后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原住民,特别是低收入的村民,实现村民就地致富。同时,也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经营。鼓励村民利用条件创造条件发展特色餐饮、农产品生产销售、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基于政府优惠政策及人才引进战略,可鼓励一些本地优质青年回乡创业,针对松阳特色旅游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一些高品质、高效益、高服务的民宿、工坊、文化创意产业等,让村民自身实现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共同富裕看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
[2]葛志军.无中生有的“根据地”[N].衢州日报,2021-07-07(1).
[3]徐素军.共同富裕视角下苏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 2021(24).
[4]焦晓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分析:“篁岭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46(06).
[5]杨敏,毛康阳.松阳以国际视野探索“共富”新路径[N].丽水日报,2021-10-19(4).
[6]王国栋.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进展[J].闽江学院学报, 2018,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