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质性减排,别再迷恋碳中和证书

2023-11-06 10:47:30胡文娟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洪涛足迹声明

胡文娟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其释义是“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2007年美国环境营销公司TerraChoice发布了揭露企业界虚假环保宣传行为调查报告,总结了“漂绿七宗罪”,包括隐瞒全面信息、举证不足、含混不清、无关痛痒、避重就轻、撒谎欺诈、虚假标签。为了打击“漂绿”行为,许多国家监管部门陆续宣布将禁止企业发布误导性广告和笼统的碳中和声明。应该如何看待碳中和声明的科学性?是否应该迷恋“碳中和证书”?本文邀请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洪涛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

对话:

Q|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CST)

A|王洪涛

碳中和不是随便可以声明的

CST: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新规,禁止企业发布误导性广告和笼统的碳中和声明,以加强对“漂绿”行为的打击。对此,您怎么看?关于企业“漂绿”行为,有哪些观察?

王洪涛:目前一些公司或者品牌声称自己是“碳中和”的情况的確比较泛滥,其中不乏一些“漂绿”或者“蹭热点”的嫌疑。在国家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早期,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可能会因为概念不清而出现一些错误或误解。但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还有企业或品牌发布一些误导性的碳中和声明,欺骗的成分确实就比较浓厚了。你已经不能说碳中和是新东西,自己不了解,这已经不能成为借口或理由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断转变,必然会从早期的鼓励转向监管。当人人都爱宣传自己是“碳中和”“绿色低碳”时,政府是不能放任大家随便说的,不然就会影响正常的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国内外政府已经都意识到了“碳中和”滥用的情况,也都在不断完善标识认证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CST:据您观察,目前中国市场上,碳中和认证乱象都有哪些?

王洪涛:有一些企业或品牌可能真不理解“碳中和”,也不想去学习,随便在市面上找个企业来做认证,只为了 “抢占先机”,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其实,公信力不高的碳中和认证,反而有损企业形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一些企业或品牌其实是懂“碳中和”的,但还是为了市场利益,想要欺骗或糊弄大家。其中的市场主体不只企业,也包括一些认证机构,而且有些机构的发证行为其实是违反国家认证认可条例的,属于违法行为。未来政府必然要加强市场监管,当好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者。

碳抵消是一种“漂绿”行为吗?

CST:欧洲议会6月份通过的新规还禁止仅基于碳抵消计划作出的环境声明,这对于大家认识“碳抵消”的价值也带来一些讨论。如何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

王洪涛:这其实属于一个偏技术性的问题。首先,到底该怎样核算一件产品的碳排放?这超级复杂。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生命周期分析(LCA)是国际通用的,也是使用最多的碳核算方法。现在很多碳中和证书的认证并不是计算全过程,而是主观随意地选择包含哪些碳排放,不包含哪些碳排放。而且,在公开发布碳中和声明时,也不明确告知碳数据是怎么算的,其中包含的碳排放范围——例如,有没有包含供应链、原材料?是否计算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除了明确碳排放的范围1、范围2、范围3,产品碳核算还涉及产量的概念以及时间范围的问题。一年生产了一万件产品,其中就十件是碳中和的,但是在产品标签或者宣传中根本看不出来这一点,就笼统说产品是碳中和的。再比如,今年达到了碳中和标准并且颁发了证书,但是明年不做认证了,证书还一直贴着或者一直在宣传,这也是有问题的。碳核算是一件比较严格的事情,不能随意取舍且不告知公众数据来源。

CST: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碳抵消”的作用和意义?碳抵消是一种“漂绿”行为吗?

王洪涛:关于碳抵消其实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碳抵消机制主要是指正在执行或者已经批准的减排活动项目,经过核查后产生的减排量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从而用作排放量的抵消,减排量通常指的是在常规情景之外避免或封存的排放量。第一,关于减排量本身计算不真实的问题就受到了很多质疑。第二,靠碳抵消这种“买买买”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究竟是对还是错?企业不是自己在减排,而是拿钱去买减排量,这也是存在争议的地方。

CST:您提到碳减排量计算不真实是指哪些现象?又该如何计算碳排量?

王洪涛:减排量核算很困难。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数量是通过与基准情况比较计算得到的,而在计算基准情景和项目情景的排放量时,由于涉及参数众多且许多参数难以准确计量常采用近似值或缺省值,导致最终的减排结果准确度欠佳。从本质上讲,减排量就跟超市打折一样,完全取决于原价写成多少。没有真实的原价,省出的钱的数字也从来就不是真实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我坐地铁了,一些做碳普惠的平台就计算我今天减排了多少,可是它怎么知道我今天本来是要开车、走路,还是要骑自行车或坐地铁呢?没有这个基准线,就说我因为坐地铁减排了多少,这跟超市的原价标签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很多时候,基准情景的碳排放甚至都不存在一个稳定状态的。计算减排量要跟自己比。要告知大家,原来碳排放是多少,做了哪些改进,现在数字减少了多少以及之后还会采取哪些稳定的减排举措等。

我们应该像欧盟一样制定越来越详细的核算方法,然后要求大家按这样的方法来核算。未来碳核算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把供应链串联起来,让供应商一起来核算,而不是找一些数据,再找一些碳排放因子,一相乘就完了。当越来越多的数据是由供应商提供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就实现了。这些应该是敦促企业做的事情,要推动全链条上的减排,这样也会提供社会改进的动力,有助于打造更好的产品、供应链或者技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国家角度来看,当大家把精力都放在怎样变得越来越好上,既能够真正实现减排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家对于“碳抵消”的态度越来越负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企业并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花钱买了好的名声。

不要迷恋“碳中和证书”

CST:如何看待企业争先恐后发布碳中和证书或声明这种做法对环境的真实效益?发布碳中和证书,算不算就是气候友好?

王洪涛:当基数也就是碳排放量计算不准确,减排量也不准确的时候,碳中和声明是否对环境有益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其实,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企业认真调查自己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其中包含了哪些范围,以及用了什么数据库或者排放因子等,这些都可以公布出来。相比追求碳中和认证,企业还不如调查下自己有多少碳排放来自供应链。我觉得,企业应该认真调查自身的碳排放,不用太在意碳中和证书这些事情。公众也不应该太关心企业或产品有没有碳中和,而是要关心它到底有没有核算出準确的碳数据,或者企业为了数据的可信度做了哪些努力。另外,公众还会比较关心企业到底做了哪些改进措施,包括企业是否制定了稳定的改进方案等, 这些其实都是更重要的事情。当大家开始关注这些实质性工作的时候,就没必要那么关心产品或企业有没有碳中和证明了。

CST:发布碳中和声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或者标准,才更加规范,更加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王洪涛:目前,大家可以看到的在碳中和认证中的常见标准,包括ISO 14064和ISO 14067,PAS 2060等都是非常概念化和框架性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去计算数以百万计产品的碳数据,可执行性非常低,也很难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其实市面上有更加严谨或者复杂的衡量产品碳中和的标准。例如,欧盟花了十几年时间建立了细致而复杂的产品环境足迹PEF体系,包括欧盟LCA方法(2009年ILCD手册,400多页)+数据库技术规范(LCDN)+PEF指南通则(2013年,200多页)+PEFCR产品细则(2018年,每种产品100页左右),这远远超出LCA国际标准ISO 14040(50页)、碳足迹国际标准ISO 14067(45页)、碳足迹PAS 2050(36页)等标准要求。只不过大多数市场主体都选择了最不费劲的那个标准来执行。

这其实是有一些市场风险的。例如,欧盟新电池法于8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电池碳足迹符合性声明”是第一项被强制执行的全新要求。预计6个月内,即2024年2月前,欧盟将发布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此规则基于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要求。之后,欧盟将指定认可和认证机构,这意味着可能要到2024年上半年才知道最终的核算与审核规则要求。然后电池企业才能开始申请认证机构进行现场审核,只有审核合格后,企业才能发布电池碳足迹符合性声明。预计2025年2月起,电动车电池企业必须提供电池碳足迹符合性声明(必须符合欧盟PEF碳足迹规则要求,必须通过欧盟指定认证机构的审核),才能装车、在欧盟上市销售。作为目前中国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电池、电动车和光伏),如果大批的中国电池和电动车不能在欧盟销售,势必引发中欧贸易纠纷和谈判。

事实上,受限于碳足迹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而且欧盟碳足迹规则要求复杂,国内鲜少有碳足迹报告及认证是按照欧盟PEF要求完成的。相反,在电池行业和碳足迹领域流传着大量的误解,甚至被有意的误导所包围。例如,国内很多碳足迹标准、报告、认证和碳标签、软件工具等,借助欧盟电池法的热点,进行宣传和销售,但从未按照欧盟碳足迹要求工作,也不对企业出口合规负责,这是误导企业、行业和政策的行为,危害中国产品出口。

CST:关于碳足迹核算与应用方面您曾提出全生命周期碳中和MARC模式,具体是指什么?

王洪涛:全生命周期碳中和MARC模式,其中M指企业要建立碳管理系统;A指企业要核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包括供应链上的碳排放量是多少;R指的有稳定,有实质性效果的减排措施,而且是全链条上协同的持续的减排;C指的是宣传,即要把企业做了哪些工作告诉大家。至于企业或产品是否碳中和,我认为这不是一定要追求的。而且,也不该用碳中和来给企业增加额外的压力,只要企业在改进,在尽力减碳,就是值得肯定的。至于什么时候实现碳中和,大家还有三四十年时间呢,所以不要拔苗助长。不要非让刚出生的小孩就参加高考。

猜你喜欢
洪涛足迹声明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中国三峡(2022年6期)2022-11-30 06:14:36
本刊声明
本刊声明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46
张洪涛美术作品
电影文学(2020年22期)2020-12-09 09:06:52
本刊声明
本刊声明
成长足迹
足迹
心声歌刊(2018年6期)2018-01-24 00:56:12
足迹
社会与公益(2016年2期)2016-04-13 02:49:06
春的足迹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