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WEI
一个完美的Gap Day目的地,应该是什么样的?其中精髓在于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最好身处自然之中,隔绝都市日常的喧嚣和世俗,才有身心逃逸的放松与新奇。但又不能太远,毕竟只能偷得浮生一日闲,无法真正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此外这里最好有着新中产热爱的一切,在旖旎风光之中也能不脱离日常生活方式的舒适区。
除了各类中西Bistro之外,还要有出品稳定的精品咖啡馆,或是提供精酿和独特鸡尾酒的小酒馆。Gap Day少不了的节目当然是晒着太阳在街边懒洋洋地喝一杯。
还要有精心设计的书店,有著名建筑师出品的空间,颇具品位的选书,最好时不时还有展览和讲座之类的活动。Gap Day可不能只是虚度时光,参与文艺社群的体验最不可替代。
如果没有撞上寒暑假,行程中不妨也安排进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在珍贵的Gap Day感受艺术或是走近历史,都将为这一天带来更加精神性的深度,而不致流于只是找个好看地方拍照的表面。
不妨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度过一日。从可以闲逛大半天的文化艺术商业体玉鸟集,到被称为华夏文明起点的良渚古城遗址,再到良渚博物院和杭州国家版本馆这两个重磅博物馆,一日间穿梭上下五千年,是在余杭才有的限定版Gap Day。
如果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对于远古文明的怀想,那么良渚博物院就是“收藏珍宝的盒子”。在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大卫· 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庄重建筑中,良渚文明的来龙去脉被娓娓道来。在这里了解这个湿地王国的崛起与发展,纵览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欣赏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华。反山王陵中出土的玉琮、玉璧与玉钺,象征着良渚王对于神权、王权与军权的统一。而反复出现的“鸟立高台”纹样,则带来更多对于良渚文明的猜想。
“版本”的广义概念是:古籍、碑帖、书画、青铜器、粮票、货币等等,凡是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载体,都可视为“版本资源”,因此分布于北京、西安、杭州与广州的四座国家版本馆又被称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工程”,意在将中华版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分馆之一,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出自著名建筑师王澍团队,以“现代宋韵”为设计主张,借鉴了宋代绘画中“掩映之美”的审美风格。文润阁最著名的景观当属龙泉青瓷拼成的高大屏扇,借助青瓷的釉色与层次,如同宋代画屏依次展开,又如同古画中的青绿山水,倒映在碧波之中美不胜收。
馆内珍藏着250万件体现长江流域特征的版本资源:从出自雷峰塔砖孔的雕版印刷版本《雷峰塔经卷》,到多种语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从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到清道光年间的四联官契,从石器时代古人刻画的符号,到当代人收集的邮票和钱币……在版本中,勾勒出江南千年文脉。
在小红书上,玉鸟集被称为“杭州阿那亚”。玉鸟是来自良渚遗址出土文物的独特图腾,而集则保留了对于传统村落集市的回响。作为良渚版块的最后一块拼图,玉鸟集在今年初夏刚刚起飞。由两条街道、两个公园、三个广场与一座地标组成的“玉鸟八景”中,有着可以撒欢遛娃、宠物友好的大草坪,不同风格的独立品牌和艺术商店,还有包括村民食堂在内的餐厅、咖啡馆和面包店。在建筑大师柳亦春设计的大谷仓中,一楼的“智识之仓”入驻了自带流量的单向空间书店。在看书、选书、喝咖啡之余,诗歌、文学、学术讲座,填满了大谷仓的每一个夜晚。而二楼的“灵感之仓”则被用作策展型零售空间。与玉鸟集相邻的“大屋顶”,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安藤忠雄打造的良渚艺术文化中心,被看作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会客厅,其中不仅有包括大屋顶书店和对流层艺术商店在内的不同公共空间,每年300多场对谈、讲座、展览和演出等文艺活动,在这里成为日常。除了这两座大师之作,建筑爱好者还会在这里注意到不同形式的坡屋顶与独特的村落感,延续了良渚文化中传统民宅的设计风格。
建成于2010年的美麗洲堂,是良渚的另一代表性建筑,出自日本建筑设计师津岛晓生之手。八字形主体建筑将中国传统的硬山式屋顶与国外的宗教建筑设计理念有机融合。穿过主教堂与小礼拜堂之间的连廊,可抵达一座美丽的后花园。春有樱花,夏有野菊,秋有桂花,冬日则可以看雪。四季的景致倒映在小礼拜堂落地窗之上,形成一幅静谧的画卷。
可以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近15平方千米的土地里,埋藏着距今5000年的古老城址、水利系统、宫殿与陵墓,经过80年的考古发掘,早已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今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正是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顺利采集。土遗址脆弱不宜露明展示,因此遗址现场多以植物标识、模拟、复原等方式呈现:登上宫殿区所在的莫角山,想象矗立在原野上的高台宫殿和祭祀广场,或是走进复原后的玉石加工手工作坊,体验新石器时期的劳动日常。而在反山王陵,出土的高规格文物则代表著陵墓主人的良渚王身份。乘坐观光车穿行在广袤的遗址公园中,灿烂的良渚文明就在脚下,身边则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稻田,正如遗址中也有约83亩稻田遗迹。
在城市打工久了,心里难免生出对于乡野乌托邦的向往,这大概是出于人类的本能。大多数人在《五十公里桃花坞》《向往的生活》或者是《克拉克森的农场》这类乡村慢综艺,甚至《星露谷物语》等乡村经营类游戏中寻找内心的田园牧歌,有很多人已经抓紧乡村复兴这一近年来流行的概念,身体力行驻扎乡村,体验全新生活方式。
优质的自然环境,合理的消费水平,人与人之间更为亲密连接,组成他们向往的乡村生活。他们或是作为数字游民,在乡村宁静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或是将乡村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自然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传承、有机农业实践、大地艺术创作,甚至开民宿,经营农场,帮助农民推广销售土特产。
他们在乡村组建出有别于传统村落的社群,不仅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灵感,也为所在的乡村带来全新的活力和可能性,吸引来了游客、艺术家、商人,以及更多来此居住的年轻人,共同探索属于未来的乡村生活方式。
随我们来到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的青山村,这里原本是一座普通的浙江小山村,气候温和,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近80%,除此之外没有特别的物产与古迹。一切从2015年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先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以村里的龙坞水库为试点,进行水质恢复。村里来了第一批年轻人:他们从43位农户手里承包下汇水处的500多亩毛竹林,停止滥施农药化肥,静待自然的疗愈。3年后,水库的水质由国家三级提升至国家一级,成为“杭州50公里范围内水质最好的水库”。
与此同时,年轻人们拉来了张雷、Christoph John等设计师,指导村民提升传统竹编手工艺水平。2017年底,张雷团队的融设计图书馆顺理成章地落户青山村,30多名团队成员也随之迁居村中。废弃的东坞礼堂被改建为融设计图书馆,艺术家们开始在这里进行在地创作和建设,如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项目随之来到这里。
不知不觉间,这里出现了多种业态,木质工艺、身心灵、人生教练、户外运动。废弃小学成了自然学校,曾经的皮鞋厂则成了户外基地,巨大的现代化足球场是年轻人撒欢的地方。2021年,村外的扶摇谷里举办了扶摇艺术节,投资人是“村里的首富”。2022年,综艺《哈哈哈哈哈》的成员在这里报道了青山村的大丰收联欢晚会。而在今年,162位国内外艺术家参与了“在青山· 群响艺术季”,与青山村的村民一同创作青山绿水间的大地艺术。
而在未来,由不同建筑设计师操刀主持的青山菜场、独山美术馆、青山村文化综合体等将陆续落地,融入青山村的未来乡村生活。正如张雷所说:我们希望,青山村的生长,能以自然的方式发生。如果有艺术季,那应该是一年四季。
融设计图书馆
改建自村里弃用的东坞礼堂,是中国第一个非营利性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高挑开阔的礼堂空间里,一排排书架上按照不同的原材料,分门别类展出来自中国各地的材料工艺小样和手工艺品。刺绣、漆艺、雕版、草木染……每种材料都是一门手艺、一个工坊、无数匠人的故事。图书馆还将材料研究的成果提供给全球的设计师和艺术家,鼓励他们运用解构的思维与传统手工艺合作,推动传统手艺的再生和当代设计的进步。除此之外,融设计图书馆也承载着一座真正的图书馆的职责:取一本设计类的书籍,在阅读区选择一把独特的椅子,等待灵感的降临。亦可以走出后门,穿越绿意盎然的院子,在平行宇宙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提神醒脑。
融编织馆
在距离融设计图书馆不远处,馆里无人看守,却拥有同样丰富和扎实的内容。常设“融· 编织”设计展,按照“编”“织”“结”三个不同的篇章,展示编织技艺在不同材料上的呈现。
青山自然学校
这是一所由废弃村落小学改建而成的自然教育基地,工作人员为了水源保护驻扎在青山村里,日常开设自然教育课程,部分收入用来支持当地的水源保护和村落发展项目。先穿过一小片竹林,以及竹林里砖瓦叠成的小小拱门,跟茂盛植物中的可爱装置打个招呼,眼前是两幢由夯土、建筑垃圾压碎制成的砖建成的房子。一座是自然学校的课堂,另一座是美好咖啡馆。土黄色的夯土配上屋顶中式传统的小青瓦,院落里绿色的树下有矮墩墩的竹笋,一切都充满了朴实的诗意。露天的课桌椅,是接受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秋天探索种子的秘密,夏天一起夜观昆虫,春天客串花草鸟兽调查员,冬天做一个云彩收集者……
龙坞水库
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水源保护地试点,也是青山故事的起点。经过几年的小水源保护地行动,这里的水质已提升为国家一类水标准,周围的竹林也完全不使用化肥和除草剂。这里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美景、感受自然,但是不可以露营、野餐、游泳和烧烤。
青山青年社· 龙坞里
这里原本是位于龙坞水库脚下的自来水厂。在水源地保护后,废弃的厂房被改造为一座属于青山村的共享办公空间。在办公空间、咖啡厅和厨房之外,二三层也设置了居住空间,而第一批住客就是“在青山·群响艺术季”的策展團队。
传梭博物馆
距离青山村15分钟车程的溪口村有一座乡村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是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代表传承人。馆内展出了全国各地各种形制、样式,不同颜色、材料的梭子,23000余件,有布依族老人长年纺织已经包浆的梭子,有吉祥喜庆、作为嫁妆的喜梭,有织造古老夏布的梭子,有牛角和竹子拼接而成的梭子……
如果说Gap Day的精髓在于短暂地逃离日常生活,那City Walk的要义则在于从熟悉的邻近与日常中,发掘出独一无二的趣味与体验。
City Walk最早起源于1997年的英国伦敦,指的是通过行走发现大城市里的小风景,与城市发生互动。现在,CityWalk成为一种属于大城市年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甚至因为在社交网络上被频频提起,在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趋势中位列第五。
与单纯的逛街不同, 最初的CityWalk是一种有主题、有专业门槛的行走和旅行服务。这就需要一位导览者以及精心设计的地图。比如在London Walk的网页上,你就可以找到由知名剧团演员带领的“莎士比亚在伦敦”之旅,由音乐家带领的“伦敦摇滚乐”之旅,甚至是由高校地质学家带领的“伦敦城市地质学”之旅。参加者可以是远方来的游客,也可以是本地居民。通过City Walk,既能了解过去,也能感知当下,是与城市贴得最近的体验方式之一。
不过如果你足够了解这座城市,那完全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City Walk地图,在熟悉的城市中寻找独特的风景,或是在新旧更迭的老街区里感受过去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交融痕迹。那么就请跟随我们来到有着千年制陶历史的瓶窑。悠悠的东苕溪,穿过古老的瓶窑镇,南岸是良渚古城遗址和国家版本馆,北岸就是热闹的瓶窑老街。这次CityWalk的主题,也许可以被设为“传统手工艺”:在老街区复兴之后,老街保留了老电影院、老茧站、老供销社、老新华书店等历史建筑,蚕桑文化馆、余杭纸伞馆、风筝灯彩馆、良渚玉雕馆、瓶窑陶艺馆、亭市古陶瓷艺术展示馆则组成了全市首个非遗街区。而有140多年历史的瓶窑第一小学变身成为自然造物民艺展示中心,在这里你会发掘种种闻所未闻的民间手工艺品,而且它们都出人意外地精致和时髦—要知道,今年亚运宣传片《在杭州,遇见更好的亚洲》就是在这里拍摄了全片第一帧!
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
2013年起,自然造物团队开始调研民间传统手艺,走访了上千个村落,拍摄了300多部纪录片,并把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进行解构和再造,最终呈现在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回归日常生活。皮影、风筝、年画、布老虎、铁器、竹编……在这里你能看见全国50多个地区的2000多件民艺好物。丰富的展览、讲座和主题活动,则让更多人看到鲜活而立体的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参加年画、皮影、泥塑等非遗研学体验课程,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余杭纸伞馆
1根毛竹,5根棉线,18片宣纸,36根伞骨,72道工序,这是制作一把油纸伞的工艺。从清乾隆三十四年有记载至今,余杭纸伞至少已有250余年历史。2007年6月,余杭纸伞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刘伟学的爷爷召集掌握了余杭纸伞不同步骤制作工艺的传统手艺人,重现了余杭纸伞作坊。现在这项任务交到了学设计出身的刘伟学手中。在余杭纸伞馆中,你可以看见余杭纸伞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产品种类,甚至还可以与老师傅一起完成一把属于自己的纸伞。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激发了当代设计师的创作。2010年,致力于民间手工艺活化的设计师张雷来到余杭的油纸伞作坊,从制伞的湿糊工艺中获得灵感,用纸糊出一把名为“飘”的纸椅。2015年,张雷邀请刘伟学带着余杭油纸伞参加米兰设计周,二人合作制作出一把直径三米的余杭纸伞。第二年,刘伟学又带着一把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参加了法国M&O展。拥有悠久历史的余杭纸伞,正在探索无限的全新可能。
南山摩崖造像
在瓶窑镇南山寂寂无人的深处,隐藏着绵延360米的摩崖石刻群。造像利用采石留下的百尺峭壁,约建于元代中后期。与更加广为人知的石刻相比,南山造像出自民间雕刻师之手,工艺相对粗糙和质朴。历经漫长岁月,南山仅余石刻13尊,大半湮没在杂草和藤蔓之间,如同一处小众的山中秘境,宁静而悠然。
求发财,求offer,求健康,求桃花……徒步去寺庙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早年间的文艺青年会去雪域高原的大昭寺净化心灵,而现在雍和宫的手串掀起了代购热潮。无论是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是一时之间有所祈求,无论是为了在黄墙黑瓦的宗教建筑内拍照打卡,还是想在禅意的氛围中获得内心平静,总之有越来越多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而与此同时,你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寺庙展现出吸引年轻人的气质:无论是打造更精致的建筑和造景,开设更时髦的咖啡与茶空间,还是带来更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周边与文创,去寺庙这件事,几乎成了社交网络上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年轻人在这里上香、祈福、抄经、吃素斋、感受传统文化,或是撸猫、赏花、喝咖啡、挑选手串、穿着汉服拍照打卡……总之,去寺庙早已不是奶奶辈才会做的事情了!
在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杭州,灵隐寺与包括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在内的天竺三寺早已盛名在外。而远在余杭镇外、高居径山峰顶的径山寺则如同方外高人,不仅是南宋时期“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还推崇禅茶一味,径山茶宴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日本茶道的源头。经由始建于唐朝的径山古道,登临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体验禅茶一味的径山茶宴与历代帝王和文人留下的古迹,在自然、历史与文化中获得内心的宁静。
径山寺
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径山寺,在南宋时期被称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期殿宇林立,僧众三千,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禅寺。千年的历史,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2021年重建后的径山寺,洋溢着浓郁的唐宋禅院建筑风格,掩映在峰峦叠翠之中。至今依然是一方充满禅意的净土。如何用属于年轻人的方式打开这座唐代名刹?那必然是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与当代生活方式的趣味。先在古龙井池子里净手,进入潮音堂抄经,五观堂吃一碗素面,法物流通处请一条手串,一路向上来到山顶凌霄阁,在径山寺历史文化展馆了解古刹的前世今生,再去妙喜轩喝一杯咖啡,美式叫“妙喜”,拿铁叫“喝石”,生椰拿铁则叫“点雪”。再往前走,路边就可以看见一座特别的水月观音,清秀而不失可爱的造像风格看起来熟悉又陌生—正是来自中国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设计!
径山古道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这是苏轼赞美径山的诗句。从半坡的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前往山顶的径山寺,可以乘坐沿山路盘旋而上的接驳巴士,但更受欢迎的方式是沿着径山古道一路步行。这条全长3公里的山道始建于唐朝,原本是古人进香的步道,现在则是广受欢迎的入门级难度徒步路线。一路左手竹林,右手茶田,时不时还会邂逅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迹:比如吴越王钱镠用弹弓开路的“钱王弹岩”,宋孝宗御书的摩崖石刻,或是杭州市老市长苏轼留下的东坡洗砚池。
径山茶宴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早在1200多年前,径山之巅凌霄峰便广植茶树。茶圣陆羽曾在此游历著写《茶经》,唐代法钦禅师在径山开山种茶,成为径山茶宴的起源。到了宋代,茶宴融入僧禪院清规、儒家礼法和点茶技法,形成独特的仪式规程,依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而传承,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作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日本僧人曾在南宋时期来径山寺参学,他们不仅带回了径山的禅法和宋代的文化,也把径山的茶叶、制茶的工艺、禅院的茶礼带到了日本。其中被称为“茶祖” 的圆尔辨圆把径山茶种带到自己的家乡静冈,而南浦绍明则把径山的茶礼仪规传入日本,被认为是将茶道传入日本的第一人。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径山茶宴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径山寺每年都会在明月堂举办庄严的径山茶宴。从张贴茶榜、击打茶鼓、宾客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十多道程序中禅茶一味。但是千万别认为亲身经历茶宴盛会太小众,或是古老的茶席仪规太遥远。去年《梦华录》的热播就在网上掀起了一阵径山茶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