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现代样板戏风行全国,其中《沙家浜》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故事发生地集中在阳澄湖的芦苇荡里,但在此坚持抗日的新四军伤病员代表人物郭建光的原型人物之一是解放初海军联合学校首任校长夏光。夏光,原名夏克紹,1909年10月出生于武冈市邓元泰镇天心桥村,17岁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为方便统战工作,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按照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把六团改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后江南抗日义勇军整编为五路,夏光任第五路参谋长,后来担任新四军作战处长,经历多场恶战,终因过度劳累患上严重的眩晕症,被送到阳澄湖后方医院。部队将他和其他伤病员一起,共计36人,隐蔽在阳澄湖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中。
1939年10月,叶飞派“江抗”2团政治处主任杨浩庐返回常熟阳澄湖畔,传达了以伤病员为主体重建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的命令。11月6日,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东塘市成立,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夏光带领36个伤病员走出芦苇荡,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抗战,重新燃起了东路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经过几次战斗,新“江抗”不断壮大,1940年2月6日,在横泾附近的北桥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2月8日,在阳沟溇与前来偷袭的日军展开激战。不但粉碎了日寇妄图消灭“江抗”的阴谋,也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1941年3月,部队已经发展到4600多人。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打得日伪军缩进沪宁沿线的据点里不敢出来。
夏光在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功勋卓著。解放战争期间,作为华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和30军参谋长,随陈毅、粟裕南征北战,参加过苏中、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夏光调往海军,创建多所海军学校并任校长,为初建的海军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1982年5月,谭震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夏光却谦逊地说:“郭建光不是一个人,是当年奋战在阳澄湖中的三位抗日指挥员的缩写,一个是郭曦晨,一个叫李建模,最后一个才是他夏光。”2012年,夏光以104岁高龄病逝于南京。
(摘自《文史博览》 陈冠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