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独特的“粘人”果实不仅是一些人童年的快乐源泉,还是一味可散风寒、通鼻窍的中药。但苍耳子入药时用量不宜过大,因为它有一定毒性,过量服用会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
如今我们身边有一种与苍耳较为相似的植物,来到我国才几十年,却已经上了入侵物种名录。它的果实虽然长得很像传统的苍耳子,毒性却大得多。这种植物名叫“刺苍耳”,是苍耳的近亲,原产于南美洲。1974年,我国首次在北京丰台区发现刺苍耳,当时它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其后它便开始在我国迅速扩散开来。刺苍耳的果实和苍耳果实一样有钩刺,可挂附在人和动物的身上传播。我国时常能在各口岸截获到它的种子,它们常夹杂在进口的作物种子或羊毛中。
刺苍耳全株有毒,其中以果实最毒——人畜食之,轻则腹痛腹泻、恶心乏力,重则肝损伤(出现黄疸)、昏迷、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刺苍耳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一旦入侵农田,可危及小麦、大豆等旱地作物。此外,受害颇深的还有我国本土的苍耳。刺苍耳和苍耳是同属植物,它们对生存环境有着相近的需求,因此,苍耳生存的地方也是刺苍耳最容易出现的地方。然而,毒性更大的刺苍耳明显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同时侵蝕苍耳的生境,占据苍耳的生态位,并有可能最终导致苍耳这一重要中药材的消失。
虽然刺果极为相似,但我们可以通过植株的其他特征辨别刺苍耳和苍耳:刺苍耳的叶子狭长,而苍耳的叶子宽大;刺苍耳植株的叶腋有三根一束的黄色刺,而苍耳没有该结构。
(摘自《奥秘》202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