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成效及发展建议

2023-11-06 07:15安金燕蒙建邦李文艳
江西农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病虫草害间作株距

安金燕,蒙建邦,李文艳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三都 558100)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我国先民就已经学会了利用时间、空间、光、热、土地资源实施多熟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复种轮作来提高作物产量。间作套种模式经过了历代的发展,农民不断地从生产实践中探索间作作物的田间配置规格,总结生产经验,丰富了间作套种模式经验和栽培技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间作套种技术的改良更加趋于科学化。大豆与玉米由于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适种范围广,因此大豆、玉米的间作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玉米、大豆又是非常重要的饲料、粮油原料和工业原料。我国玉米、大豆主要依靠进口,自产大豆、玉米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供应需要。因此,研发玉米、大豆增产提效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我国玉米、大豆产量和稳定国内玉米、大豆产量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模式,在一田双收的基础上实现了玉米的增产和大豆的稳产,同时还有利于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养田作用。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的综合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1 品种选配

品种选配是保证玉米增产和大豆稳产的基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建议选择株形紧凑、高矮适中、综合抗性强、适宜密植和机械化采收的优质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选择则要因地制宜。所选大豆品种需耐阴、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高产优质。北方地区大豆可选中黄30 号、中黄3222 号、吉育441 号、东升7 号等;西南地区大豆可选贡选1 号、贡秋豆8 号、南豆12 号、南豆25 号、桂夏3 号、川豆16 号、黔豆7 号、滇豆7 号、云都13 号等;黄淮海地区大豆可选石豆936 号、邯豆13 号、齐黄34 号、郑州1307 号、中黄39 号等[1]。

1.2 缩株保密

传统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田间设置不合理是导致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的关键。经过科学试验改良后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田间设置上要求缩小株距,采取密植的方式,扩大行间,增加行间的采光率。株行比设计上要充分发挥边行的优势,以提高行间透光率,改善行间通风条件。一般设置2 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 ~6 行大豆带相间复合种植。各地区在田间设置上玉米行数可保持固定不变,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调整玉米株距、大豆行数、大豆株距。一般将玉米和大豆的每个生产单元宽幅控制在2 ~3 米。带间距的设置还要考虑收获机具的规格,根据当地推行的联合收获机带间距宽幅来规范玉米大豆的带间距。以2 行玉米和2 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例,田间设置如下:①玉米2 行,行距40 厘米;②大豆2 行,行距40 厘米;③玉米与大豆带间距为60 厘米;④玉米带间距为160 厘米。各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主要参数参考表1。

表1 不同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参考标准表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也是玉米大豆栽培实现肥料减量化的重要途径。水肥一体化所用的肥料,建议使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专用肥,采用播种施肥一体机施入。由于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因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肥较普通肥料采用了减氮配方,每亩氮肥减少4 公斤。后期对于玉米,则可以根据长势和苗株状态确定是否要追施氮肥。玉米追施氮肥时同样采用水肥一体化处理,可用滴灌或微喷灌的方式施入。没有滴灌或微喷灌设施设备的地方可采用分控喷雾机械进行叶面肥追氮,达到玉米精准追氮的目的,防止大豆徒长或生长过于旺盛[2]。减氮或氮肥后移可以将氮、磷肥的利用率提高至84.8%和34.2%,且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用肥的环保效益。

1.3.2 大豆抗倒伏技术

大豆在苗期易发生倒伏。为预防大豆倒伏问题,可以在选用耐阴品种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大带间距,并对大豆种子采用烯效唑拌种处理,也可在大豆苗分枝期采用烯效唑喷雾处理,可将大豆茎秆的强度提升至40%以上,能起到较好的防倒伏作用。

1.3.3 田间除草技术

杂草的生长会与玉米、大豆苗株争夺营养,抑制玉米、大豆生长发育。为预防杂草,玉米、大豆播种后需要以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 ~100 毫升/亩喷雾防治。田间阔叶草较多时,以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草铵膦在播后芽前做好封闭除草管理。封闭除草作业必须在播种后2 天内完成[3]。玉米、大豆苗出土后,杂草较多时需要采用玉米、大豆专用的定向除草剂,并采用分控喷药机械,配套用自制的物理隔罩或隔帘进行定向除草作业。一般玉米除草以75%噻吩磺隆0.7 ~1 克/亩入药,大豆以25%氟磺胺脒水剂80 ~100 克/亩+25%氟磺胺草脒水剂20 毫升/亩入药,采用精细雾化喷头喷洒。

1.4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4.1 防控原则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田病虫害防治遵循协同防控的根本原则,遵循农业预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辅助防控的基本原则。协同防控要求根据玉米大豆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制定病虫草害全程协同防控方案。农业预防为主即要求重视农业管理手段,从根源上控制好病害、虫害、草害发生因素,最大程度预防病虫草害及其影响。多种手段协同辅助防控是指在采取全程农业防治策略的基础上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技术手段,通过多元化的防治技术和策略,提高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效果。

1.4.2 防控技术要点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农业全程防控内容如下:①加强品种和种子的筛选,选用综合抗性强的品种;②对种子采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做拌种或包衣处理;③合理安排轮作,并采取合理的耕地整地处理方法,采取深翻+浅耕错开处理方法,即三年一深耕,每茬一浅耕;④播后苗前封闭除草,苗后及时定向除草;⑤采用生物调节剂及其他手段调控玉米、大豆植株的生长,促进苗株健康茁壮发育,提高苗株自身抗病虫草害的能力[4]。

在对种子拌种或包衣处理时,建议根据当地玉米、大豆病虫草害发生的类型选择药剂。玉米拌种或包衣处理药剂与对应的病虫草害的选择参考如下:①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或噻虫胺+噻呋+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可防治病毒病、茎叶基腐病、蚜虫、灰飞虱、蓟马;②蚍虫林+烯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可防治丝黑穗病、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③噻呋嗪+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可防治病毒病、灰飞虱、纹枯病、蓟马、蚜虫;④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可预防茎叶基腐病、纹枯病;⑤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可防治病毒病、草地贪夜蛾、蓟马、黏虫、灰飞虱、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大豆拌种或包衣处理药剂与对应的病虫草害的选择参考如下:①噻虫嗪·福·萎锈灵悬浮种衣剂或多·福·克百威悬浮种衣剂可防治根腐病、地下害虫、蓟马、蚜虫;②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或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可防治根腐病;③毒死蜱·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可防治根腐病、地下害虫;④阿维菌素·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可防治根腐病、孢囊线虫;⑤吡唑酯·咯菌腈·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可防治根腐病、孢囊线虫。

在除草时,免耕田必须在播前和播后各安排一次封闭除草处理。常用的二甲戊灵、异丙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可用于封闭除草时预防狗尾草、稗草、反枝苋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马唐、牛筋草;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可在封闭除草中用来预防常见的阔叶杂草,但不宜在出苗后使用。

1.5 全程机械化技术

1.5.1 精量化播种施肥一体机的应用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机械播种的关键是落实带状间作的作业参数,根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技术规程进行机具的改造。根据常见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 ∶4 ∶2 模式,玉米大豆一体播种机具改造参考如下:①中间4 行播种大豆,外侧2 行播种玉米;②中间2 行种植玉米,外侧2 行种植大豆。播种技术要求参考如下:①玉米株距9 ~14 厘米,大豆株距8 ~10 厘米;②考虑到玉米需肥量大,玉米采用双肥箱、双肥管道设置,大豆采用单肥箱、单肥管道设置;③玉米播深设置为5 厘米,大豆播深设置为4 厘米。在操作机械进行播种作业时,交接行的行距应控制在40 厘米以内,玉米播深浮动维持在4 ~5厘米,大豆播深浮动维持在3 ~4 厘米。玉米大豆异机播种时技术参考如下:①玉米播种机选择2 行机型,株距控制在9 ~14 厘米,双肥箱双肥管设置,播深控制在5 厘米;②大豆播种机选择3 行机型,株距控制在8 ~10 厘米,单肥箱单肥管设置,播深控制在4 厘米[5]。

1.5.2 喷药除草机的应用

喷药除草机选择隔板可升降机型,隔板高度应调整为高于玉米和大豆植株的高度。在喷药作业时,建议选用定向喷雾装置,如定向喷头,配套使用薄膜罩子。玉米大豆需要喷施不同药剂或除草剂时,行间应该自制分带喷雾机具或隔离罩,防止药物混合影响药效。

1.5.3 跨带联合收获机的应用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需要采用跨带联合收获机。玉米收获可选用4YZ-2A 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或4YZP-2X 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收割。采用联合收获机收获的玉米大豆间作田,在田间设置上应该将玉米、大豆的带间距扩大至70 厘米,大豆带间距扩大至180 厘米。大豆采用市面上常规机型采收即可。

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及成效分析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栽培技术,在技术流程、技术参数等方面都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建设,具有明确清晰的生产流程。该技术在全国不同区域示范性推广应用的结果显示出以下优势:①玉米增产、大豆稳产优势;②作物高低位补偿与协同利用光能的优势;③大豆固氮和种间协同作用的优势;④便于全程机械化及其配套技术应用的优势;⑤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目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经在全国多地展开示范性推广,具体的推广成效如下:①在四川地区仁寿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百亩示范田,玉米平均亩产可达到650 千克以上的产量成效,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20 千克以上的产量成效;②在内蒙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41 千克的产量成效,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10.2 千克的产量成效;③在四川荣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万亩示范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与净作同等的产量成效,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29.9千克的产量成效,最高亩产达到165.4 千克的产量成效[6];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全国各省的示范点均显示出在玉米不减产或增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每亩多收大豆100 ~150 千克的产量成效。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有利于玉米增产、大豆保产或玉米保产、大豆增收的新栽培技术。该技术在合理化、规范化玉米、大豆田间设置的基础上,全程配套推广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玉米、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玉米、大豆种植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病虫草害间作株距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浅谈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