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东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这三大战略放在一起统筹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实现三大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1]身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的重要时刻,高等学校的发展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
学科交叉融合是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升级” “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2]为了加快推进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针对2023年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学校提出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搭建交叉学科和急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增强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综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经验可见,一流的经济管理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ARWU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四大排名前100的知名高校几乎都有与经管学科相关的院系,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大都设立有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等),或者按照学科名称设立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等。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学校实现这一目标是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学科,究竟如何在学校以工为主的整体学科生态体系中合理定位,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实现突破以支持学校的“双一流”建设,都是当前学院学科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1. 推动经管学科交叉特色发展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环境、生态、能源、粮食、人口、健康、交通、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科技要素的广泛应用,更是促成了日益复杂的生产消费社会系统,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4]。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经演进到非常细致的学科分类,但某单一学科或某一大门类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面对上述问题时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教育与科研领域一直高度关注学科交叉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路甬祥(2005)认为,学科交叉是众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而交叉形成的理论体系,构成交叉学科;众多交叉学科构成了交叉科学。交叉科学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5]
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可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防范金融风险”“质量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经管类学科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更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显然,只有推动经管学科交叉特色发展,才能有力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四为服务”的需要。
2. 经管学科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条件
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指标,学院的经管学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 学科水平
在学校支持和学院教师的努力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2022年入选“十四五”江苏重点学科A类名单,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进步,也是全校评估等级最高的文科类学科,完成学校“1+3+6”的学科规划目标。
(2)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近5年来,学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累计摘得国赛金银奖四十余项(包括“互联网+”全国总冠军项目),累计近百名经管学子深度参与,结合参赛项目实际,运用专业所学,完成作品商业计划书的战略规划、市场分析、财务分析等内容撰写,经受决赛终审现场答辩考验;此外,为配合赛事备赛工作,学院经济、企管、会计等各专业教师应邀承担项目指导工作,为参赛学生提供精细化针对性辅导,助力学校在创新创业类赛事中不断实现突破。
培养条件:学院立足新时代对经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以学校优势学科平台为依托,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重点推进了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兴专业,同时暂停“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招生,形成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专业体系;第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成富有特色的“智能+”经管专业群;第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经管课程(群);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321”及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经管模式。近年来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获批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3门国家一流课程,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1位,实现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突破。
(3)科学研究
国家科研项目、重大项目与成果: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与管理,近5年年均获批国家级自科与社科基金项目超过12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获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科研平台:在过去一年,学院学科平台建设也取得突破,获批“企业大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学院拥有四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辐射全部四个一级学科,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成果:学院师生每年发表CSSCI/SCI/SSCI收录论文150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casting、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JournalofQualityTechnology、IISETransaction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根据2023年5月统计,学院ESI高被引论文25篇,热点论文2篇,分布于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经济与商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四个学科。其中,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前1%学科的潜力值已经接近100%,有望在年底实现目标,支撑这一学科的ESI高被引论文全部由学院老师发表。
高端人才: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全校文科共5人),其中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含海外优青)2人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分别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经济学学科。
3. 学院经管类交叉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院面向国家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团队众多成员在数学、地理、计算机、工程技术等理工学科方面的学术背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学和管理学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兵器及装备制造等学科专业交叉特色鲜明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的交叉研究
朱英明教授带领的区域和环境经济学研究团队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面对资源性产品需求快速增加、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日益凸显等突出问题,区域产业集聚过程中迫切需要破解区域产业集聚的资源约束和资源环境负效应。相关成果深入研究产业集聚引发的环境效应和生态风险,科学分析产业集聚究竟是减轻还是加剧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聚焦于江苏省扬子江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以及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鲜活实践,为全国促进产业高质量集聚提供江苏样本。团队积极构建新时代我国产业集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论,以及自然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响应理论所构成的“集聚-环境关系”理论体系;对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集聚,以产业高质量集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团队成员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国省级项目十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践行“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国家战略的交叉研究
马义中教授带领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研究团队努力践行“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结合国家和江苏经济对复杂产品/高端装备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当前国际质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在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全生命周期质量工程理论与方法、高端装备的数字化质量管理等领域开展了一批长期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在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方阵之列。近5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1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如IEEETransactionsonReliability、IISETransactions、AdditiveManufacturing、《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近11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2022年度,研究团队成员荣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技术咨询以及合作研究,先后承担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716所、中国陆军发展装备部等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团队成员连续多年承担由江苏质量管理协会承办的江苏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为江苏省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3)针对大数据审计和环境会计等企业实际需求的交叉研究
韩晓梅教授与徐光华教授带领会计、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等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针对大数据审计和环境会计等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近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团队师生在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国内外顶尖专业期刊发表(或已接受)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江苏省‘十三五’和‘十四五’会计人才发展规划”,与江苏省委统战部和国资委联合报送的成果获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承担国防科工局、会计师事务所、地方审计局等委托的多项横向课题,积极服务于中央、地方和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4)面向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数字经济和交通强国等国家需求的交叉研究
王玉东、赵宇翔、王亚东等年轻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分别面向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数字经济和交通强国等国家需求,在金融风险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交通管理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ManagementScience、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和TransportationScience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均得到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含海外项目)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在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6]学科交叉具有不同的层次。在最浅层次的工具层面的学科交叉中,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作为工具用于解决另一个学科的问题,为其提供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学科衍生出来研究成果又可能反过来促进原本只是作为工具的学科的发展,使得学科间的交叉更为紧密;学科间互动不断加深,再进一步就可能实现学科融合产生新的研究学科,以解决共同的综合性复杂问题。
现代经济管理学科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的领域,而是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交叉特点、跨学科融合的学科体系。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经济管理学科与系统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特点越发明显。[7]对南理工经管院而言,发展经济管理学科传统领域,相对于以财经类高校为主的文科院校缺乏比较优势,也很难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因此,将学校强势工科与学院优势学科方向结合,并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是学院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基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基础,学院下阶段将重点支持以下交叉学科方向。
1. 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与兵器学科交叉
生产调度与优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等学院特色研究方向可以很好地与兵器学科相结合,解决军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军工行业生产领域往往按单生产、产研并重,对产品质量、快速响应能力、交付期要求严格,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制造模式,国家的强监管使得其生产管理更复杂、难度更高。在实际生产中,兼具快速反应能力、高生产效率、高柔性并能有效的赛汝(seru) 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应对军工行业生产要求。[8]通过流水线向赛汝转化和赛汝生产调度优化,可以实现对不稳定军工行业生产需求的快速响应。
军工复杂装备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研制过程复杂、项目管理复杂等特点;同时又具有投资大、研制周期长、单件小批量、维护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同时也对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挑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设计、智能制造、传感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相关的数据的采集、传递、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9]如何结合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控制和改进是学院质量管理与工程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2. 交通运输管理与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交叉
交通运输管理属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如运筹学。运筹学中有关优化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技术,可以应用于交通流量优化、路线规划、车辆调度等问题。[10-11]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属于交叉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如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等)有着广泛联系。控制科学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用于设计和实施交通信号系统、交通流量控制以及交通系统优化。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分析、交通模拟、路径规划和交通预测等任务都需要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12]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土木学科联系紧密。土木工程负责设计和建造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以支持有效的交通管理。最后,交通运输管理也与环境科学紧密相关,环境科学可以评估交通系统对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和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减排和环境保护策略。
3. 金融与计算机科学交叉
金融投资决策往往是基于大量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被大量应用于金融实务领域,高频交易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机器学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资产定价、金融预测、风险识别和金融工程等领域。[13]降维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等)、变量选择方法(套索回归和弹性网等)、回归树(梯度提升回归树和随机森林等)和神经网络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上述经济和金融领域。大量研究文献表明,这些流行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表现显著优于传统计量模型。
此外,文本分析和图像分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等,在度量投资者情绪、金融市场恐慌和媒体关注度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效果。一些国外的研究使用卫星图像数据来衡量经济变量,包括GDP增长、经济不平等、收入分配、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家庭贫困。[14]这些研究大多数使用与夜晚灯光相关的卫星数据,这使得比较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具备可行性。[15]除此之外,许多学者使用卫星图像和机器学习方法,估计实地调查受限的区域经济或特定产业发展状况。这些研究很好地表明在衡量经济活动时,遥感卫星数据相较于传统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4. 会计、审计与大数据科学交叉
会计、审计对大数据技术存在很强的融合需求。会计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提供“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决策、规划、控制与评价提升管理效率并创造价值。财务会计方面,会计工作者在账务处理中会涉及到众多判断与估计,例如判断一项资产的价值或债权可能遭受的损失等。这些估计传统上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经验,在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在数智化时代,会计人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辅助估计,从而提升会计账务处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16]管理会计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企业决策、规划、控制与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大数据预测,可以制定更加精准的预算,以更好地支撑企业战略目标;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预警企业财务风险、改进员工绩效评价方法等。[17]
审计主要聚焦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企业管理人员操纵信息或者编制虚假信息。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以及找出造假的业务至关重要,但这些方面以往均是依赖审计师的专业经验。由于企业业务异常复杂,人工难免有所疏漏。通过大数据技术,审计师可以更好地估计潜在风险,并识别需要重点审查的业务。
在大数据技术之外,环境学科也能与会计、审计有所交叉。[18]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提出了迫切需求。例如田土、山林、草地、池沼究竟价值几何,某个地区的污染会带来多大损失,环境治理能带来多少收益等,这些都需要精准的会计计量。然而,由于环境问题的专业性强,复杂度高,传统的会计工作者力有不逮。只有推进会计与环境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此方面的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2022)指出我国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发展存在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包括对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够精准到位;从科研角度考虑多,从育人角度考虑不足,探索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不够彰显;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对接不够精准,服务支撑不够有力;制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破除等等。[19]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学院也清醒地认识到经管学科的交叉特色建设还面临很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可能给我们的传统学科带来颠覆性影响,并正在推动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时代挑战,学院将在建设交叉特色明显的经管类学科方面采取以下路径举措:
1. 加强“智能+”经管专业群建设
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基层教学组织三者协同作用,形成专业之间相互支撑、有机关联、深度互哺的专业生态系统。
(1)调整专业设置,优化现有专业结构
一是坚持专业建设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学科建设为原则。建设符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需求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夯实学院“智能+”专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能力。二是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缩减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优先发展学术实力强、国际合作办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
(2)深化专业内涵,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一是加强以“智能会计”为特色的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夯实智能会计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数理和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带动其他专业全面进行数智化提升。二是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方向转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及国际商务管理能力建设,适应技术变革、新型经济全球化及数字经济发展,建成服务中国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家一流专业。三是促进金融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建设,强化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和金融科技能力培养,发挥专任教师在能源金融工程和产业经济领域科研特长,进一步凝练和凸显专业特色。四是根据学院专业结构的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动态优化,优先支持社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并进行数智化改造。五是加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型专业建设,暂停工商管理等就业率低、应用前景不强的本科专业招生,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
(3)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加强“智能+”课程群建设
一是建设“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教学团队、“数理分析与优化”教学团队,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以基础教学团队为支撑,系统建设“智能+”经管基础课程群,为五个传统专业的数智化提升奠定基础能力。以两个基础教学团队为试点,探索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二是推动专业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融合建设,以各专业教学团队为支撑,对专业课程(群)进行优化和数智化提升,形成特色鲜明的“智能+”经管专业课程群,从而支撑五个传统专业向“智能+”特色方向提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三是进一步探索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以1~2门“智能+”经管类课程为建设对象,探索组建1个示范性跨院/校/地区、跨专业的交叉教学团队。
2. 加强跨学科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
着力推进工科背景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及交流,通过知名大学、校友师生等去集聚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设立跨学科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推动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学科交叉合作培养模式,与国际知名高校的相关学院开展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设置相关学科国际化研究所,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促进国内外学科交叉融合及合作培养研究生,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综合实力及影响力。
3. 加大对学科交叉领域科研的支持
一是立足学校特色和经管学科特点,打破院系单位制束缚,着力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集合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人员,定期开展论坛、座谈会和互访交流等,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为学科交叉发展提供思想源泉。二是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学院对交叉学科团队建设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尝试建立基于团队的考核制度和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三是在一如既往地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奖励的基础上,加大对科技奖励的培育力度。四是加强跨学科平台建设,立足于“企业大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高端装备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用平台建设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积极有序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评估中心建设,加强与学校强势工科联系,力争在国防军工科技智库等方向培育新的国防特色省部级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校长付梦印院士讲授的主题教育专题报告对这“六个坚持”做了充分解读。在2023年工作布置会上,学校主要领导多次提到学院标志性成果,并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规划融入兵器与装备制造学科建设群。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根本,是学院最重要的一张名片,关系到每一位师生未来的发展。学院基于自身人才队伍和已有学科建设成果基础,拥有将经管类学科与理工类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且已经形成了若干具有较鲜明交叉特色的学科方向。当前学院学科建设的最大问题在于特色还不够明显,与学校强势工科的学科融合还有待深化。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理解学院在学校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守住学院自身优势学科方向的“正”,结合学校理工科优势形成交叉特色,才能有所“创新”。在未来的中长期时段,学院将强化交叉特色的经管类学科建设,夯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通过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有无、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提高学院交叉学科特色和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升经济管理学科在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贡献度。
(致谢:特别感谢应用经济系周彩霞副教授协助作了大量修改工作,感谢以下人员提供相关素材和写作建议(排名不分先后):朱英明、臧强、游鹏、徐新艳、杨慧、王亚东、石绣天、张耀杰、汪建均、张哲、刘洋、文丹艳和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