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 刘思远
“项目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同意通过验收。”9月20日,自然资源部验收组专家在听取平台的相关汇报后表示。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济源示范区)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批复的首个国家级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平台于2019年9月启动建设,汇聚全区统一的时空大数据三维“一张图”,开发出适合不同受众的版本,对接智慧国土、智慧公安等典型应用系统,助力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汇聚“一张蓝图”
“通过平台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地面的设施,而且可以了解深埋在楼宇间、地下的管线和人口、企业等各类数据。”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理信息科科长王佩霞介绍道。
文化城、篮球城、世纪广场……进入实景三维地图,一座由数据映射出的虚拟城市跃然眼前,整个城市空间以实景三维形式在屏幕上一览无余。
透过电脑屏幕,密密麻麻的地名地址信息布满地图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图覆盖全区域,放大后,可清晰地掌握房屋、道路等多尺度、多类型、多时相的地理信息数据。
平台建成覆盖全域7大类900余小类横跨13个部门的时空大数据资源池,接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智慧城市决策会商系统等8个示范应用,涉及基础时空、公共领域、自然资源、物联网实时感知、互联网在线协同900余类数据,融合形成统一的时空大数据三维“一张图”。
共建智慧平台
据技术人员介绍,平台采用“一平台、三版本、多网格、齐汇聚”模式,搭建面向不同受众的3个版本的子平台,即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业务版、面向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版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众版。
业务版依托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部署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节点,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服务,支撑规划、审批、监督等全过程应用。
政务版可为各行业、各领域提供跨部门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满足各领域不断发展的智慧化应用需求,通过数据的网络共享与交换,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一部门一网格、所有部门齐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解决以往时空数据共享难、更新难问题。
公众版与“天地图”互联互通,通过生活服务、便民教育、公共设施、卫生社保、交通出行等专题对社会公众开放时空数据地图服务。
此外,济源示范区还实现常态化接收部、省各级卫星中心推送的卫星数据资源,全省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季度覆盖,0.8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双月更新,持续向平台注入数据活力。
賦能典型应用
“龙泉路上的交通信号灯坏了,车辆拥堵,请你们赶快过来。”10月10日8时15分,济源示范区沁园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民警打开平台中的公安局全警合成作战一体化指挥调度系统,立即调度离报警群众最近的警车向事故地出警,顺利解决群众的求助。
“平台可以实时向公安部门提供高清影像电子地图、详细的地名地址等地理信息数据,能直观智能地显示城市状况,有效辅助办案,为城市治安、公共安全服务提供便利。”王佩霞说。
此外,平台还应用于智慧教育。在平台数字地图上制作招生信息“一张图”,通过公众版向市民发布公示,有效避免家长对招生信息的误判、误读。
截至目前,平台还对接济源示范区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住建等典型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据统计,在试运行期间,平台累计调用服务3250万次。
与此同时,平台建设过程中,在河南省率先开展实景三维、地理实体等新型基础测绘产品建设实践,初步构建起全域10米网格地形级实景三维,城市建成区5厘米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维,全域共10大类、36小类地理要素、87万个地理实体的新型基础时空数据库。三维数字底座融合高清摄像头、无人机、气象、水利等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管理情况,广泛应用在自然资源监管、生态保护修复、城市公共应急等领域,为实景三维河南建设贡献了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平台应用领域,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向数字资产转化,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服务支撑。”王佩霞说。(作者单位: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