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龙 谢珊
近日,伴着连绵不停的秋雨,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值班室里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接听气象部门的雨量预警电话,提醒地方提前做好防范……
“这几天的降雨量比较大,容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我们要求技术人员全员在岗,在做好预警提醒的同时,随时准备到一线指导地方做好预警和防灾工作。”该院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该院抓严抓实抓细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摸清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底数,扎实开展汛期预警预报,用好“豫防地灾”App,着力强化应急值守,尽心尽责守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田”。
预警预报:用专业争得时间
“全省雨量数据已经发来,准备导入。”该院技术人员霍光杰边操作系统边告诉旁边的工作人员,“生成实况雨量图、生成预测雨量图,预警图出来了!”
经过紧張的检查复核、专家会商、上报审批,预警结果实现快速多渠道对外发布。
霍光杰使用的系统是2004年河南省自主建成的新一代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2016年,该院采用30米高程数据,对全省国土面积进行斜坡单元剖分,建立预警模型,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该院将预警信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微信、邮箱、传真等渠道发布,并同步推送到各防指导员单位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技术支撑单位及基层群测群防员,实现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有效对接,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第一时间转移避险。
今年汛期以来,河南省已经累计发布预警产品72期,向群测群防员发送预警信息18191条,保障了数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豫防地灾”:用科技织密防线
“点击数据新增类别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可以查看各个类别下的地灾隐患点上报信息。”近日,在“豫防地灾”App培训会上,该院工作人员侯国伟正在做技术培训。
“豫防地灾”App是一款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技术支撑平台,平台于2021年9月开始建设;2022年7月,推广应用;今年3月,在全省地质灾害汛前排查中全面启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入汛前,通过“豫防地灾”App,实现了对2470处地灾隐患点线上填报基础数据、更新影像资料、完成申报审核流程,提高了数据上报准确性和时效性。
此外,该平台能够对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控,查看全省隐患点现场视频、基本信息、照片视频资料、三维模型;能够查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政策法规、科普知识等资料;能够实现多人异地视频会商,对隐患点灾险情进行研判;具备隐患点定位与导航、群测群防员汛期打卡等功能,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信息上报、工作联动、远程会商、决策指挥全流程信息化、数据化,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应急值守:用心提升响应效率
7月29日晚,台风“杜苏芮”登陆河南省,结合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实况雨量、预测雨量等数据,该院通过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出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并迅速召开紧急专题会议,与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进行对接。
“您好,今日巩义位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范围内,请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必要时果断通知受威胁群众撤离……”凌晨两点,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值班室依旧灯火通明,高鹏程和另一名同事正在忙碌着。
自5月16日启动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以来,该院坚决落实24小时双人双岗值班、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日报制度,做到灾险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截至9月底,共预警值班150天,值守310人次,发布橙色预警5次,黄色预警67次。全省共转移群众12120户32467人,成功应对台风“杜苏芮”,守住了地质灾害防治金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支撑体系,为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新贡献。”该院院长闫红山表示。(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