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逸,陈 超,董小虎,宋泓钢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监督中心,新疆 轮台 841600)
顺北油气田主要目的层为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碳酸盐岩地层,该地层在走滑断裂作用下,地层构造破裂,易形成断裂和裂缝,早期的断裂及裂缝受溶蚀作用形成洞穴,成为良好的断控缝洞型储集体[1-4],钻井施工过程中,钻遇定容特征[5-7]的异常高压储集体越来越多,溢流复杂频发,如何保证钻井安全成为了施工的关键。
(1)当钻遇局部异常高压储集体时,通常存在压力体系突变,发生溢流,尤其是钻遇含气的储集体[8-10],若钻井液密度不能有效抑制气体置换,存在地层气体持续侵入现象,需要不断循环排气,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井控风险。
(2)压井施工过程中,由于溢漏并存,随着压井液进入储集体液量的增加,地层能量持续得到补充,地层压力越压越高[11-12],同时油气在压井液重力置换作用下聚集在定容体顶部,开始向井筒内发生运移,井筒内液面升高,难以实现井筒动态平衡,压井施工困难[13]。
(3)压井液密度选择困难,需要不断增大压井液密度才能短时间压力平衡,且定容体量越小,越容易激发定容体特征,需要不断根据关井套压重新计算地层压力,考虑附加值后再选择二次压井的压井液密度。
(4)目前顺北油气田钻井井身结构基本固定,普遍下入177.8mm 或193.7mm 技术套管,目的层施工井筒容积大,循环压井时间长,期间井底不断发生重力置换,若稠油进入井筒堵塞环空,将进一步增大压井施工难度[14-15]。
顺北A是一口五级结构探井,165.1mm井眼钻至鹰山组7636.5m 发生溢流,对应垂深7541.71m,压井后控压钻至7654m发生放空、漏失,经长时间处理后进行中途测试及加深钻进作业。笔者以顺北A井现场施工情况为例,针对异常高压储集体的施工过程及处置措施,进行总结梳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钻进至井深7636.50m(井筒内情况见图1),发现溢流0.6m3,泥浆密度1.35g/cm3,关井立压15.4MPa,套压15.5MPa ,采用节流循环方法压井。泵入1.71g/cm3重浆38m3(出水眼2m3),发现漏失,降排量。累计泵入量1.71g/cm3泥浆48m3,漏失1.71g/cm3泥浆12m3,停泵观察,立压0MPa,套压18.9↓17.2MPa,随即,采用平推方法压井,环空平推1.71g/cm3重浆112m3,停泵立压套压为零,压井成功,环空液面高度89m。
图1 溢流发生时井内情况
根据井筒压力平衡公式:
式中:ρe——地层当量密度,g/cm3;
ρm——钻井液密度,g/cm3;
Pd——关井立压,MPa;
H——溢流井深的垂直深度,m;
g——重力加速度,N。
分析:根据式(1)可求得地层当量密度ρe1=1.56g/cm3,压井施工过程中选择1.71g/cm3压井液,泵入48m3,漏失12m3,实际注入井筒钻井液36m3与水眼容积基本一致,因选取的压井液密度较高,施工过程中地层破裂,钻井液不断进入储集体,使地层能量得到补充,地层压力进一步升高。
压井施工结束,起钻更换常规钻具下钻,循环调整泥浆密度至1.68g/cm3,循环过程中全烃值最高22%,间断点火成功,火焰高度0.5~3m,单次持续时间70~160min不等,停泵关井套压3.5~5.4MPa。
采用1.68g/cm3进行控压试钻进至7654m,连续出现间断放空,井段7654~7671.12m,期间为控制套压低于5MPa,逐步调整密度至1.74g/cm3;钻至7680m 发生溢流,关井观察,立压1.8MPa,套压11.5MPa。使用1.76g/cm3钻井液节流循环,期间累计漏失29.8m3,套压仍呈上涨趋势,停泵观察,套压32MPa。采用2.0g/cm3泥浆平推压井,压井后水眼液面高度308m,环空液面高度410m,起钻转入中途测试。
分析:循环降密度期间始终处于漏失状态,井内流体受重力差异影响不断置换,地层气体持续侵入,且节流循环排污效果不明显,钻井液密度被迫提高,漏失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地层能量越来越高,表现出典型的定容特征。
中途测试后下通井钻具至井深7300m(套管内)关井循环,测平均漏速5.4m3/h,调整密度至1.23g/cm3,至井深7412m开始划眼,划眼至井深7654.67m(鹰山组),发生溢流,关井观察,立压0MPa,套压1.1MPa,节流循环提密度至1.25g/cm3。针对本井地层压力变化特征,决定打重浆帽暂时控制井口后,起钻加装旋转控制头控压通井,通井划眼到底后,调整入口泥浆密度至1.33g/cm3,同时控制井口回压3~5MPa 试钻进至7684.3m,套压逐渐超过5MPa,关井节流循环套压呈上涨趋势,考虑持续在气层内循环置换严重,无法实现有效排污,控压短起至7340m套管内节流循环排污,调整泥浆性能进出口密度至1.35g/cm3,套压5↓0MPa,期间累计排出密度1.17~1.22g/cm3的盐水和混浆159m3,间断点火成功,火焰高0.5~3m。随后下钻到底,控制回压0~3MPa加深钻进至7695m后起钻测井。
分析:根据此次溢流情况算,地层当量密度ρe2=1.24g/cm3,分析因中途测试,地层能量得到有效释放,地层压力有所恢复,表明测试放压是降低施工密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电测结束后因井内基本为1.60g/cm3泥浆,且环空液面高度180m,折算当量密度1.56g/cm3,尝试用1.55g/cm3建立循环,节流循环调整泥浆密度至1.55g/cm3控压试钻进,钻至7708m套压开始上涨,短起至套管内尝试放压,累计放浆68m3,同时排密度1.06~1.35g/cm3盐水和混浆89m3,液气分离器点火筒间断性点火成功,火焰高度0.3~3m 停泵后套压缓慢上涨至4MPa 稳定。继续钻至井深7717.82m,钻时突升,决定起钻检查,控压起钻至管鞋,平推密度2.0g/cm3重浆帽开井起钻,环空液面高度90m。更换钻头后下钻到底加深钻进,期间为了控制套压小于5MPa,将密度由1.55g/cm3逐渐上提至1.62g/cm3,控压钻进至井深7780m完钻。
分析:电测期间不断推入1.60g/cm3重浆维持井下漏失状态保证井控安全,在此过程中地层能量再次被补充,建立循环后地层气体活跃不断与钻井液发生置换,环空流体不断被污染,且钻井液无法抑制流体污染,难以实现井筒平衡。
(1)该井以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为主要目的层,预测油气层位于断层和“串珠”附近(见图2),钻至7654~7675.12m 间断放空,累计放空13.33m(斜),体现出储层段内部较强均质性,且作业期间未见油花,通过分析天然气组分分析,干燥系数为0.94~0.96,处于气藏临界值,判断为凝析气藏。
图2 顺北A井地震时间偏移剖面图(放大)
(2)通过分析中途测试过程,使用1.20g/cm3盐水替浆完,油压65.97~65MPa,套压由45~37.14MPa,注入井筒总液量1257.1m3,排量与压力曲线趋势基本一致,最高油压116.4MPa,停泵压降98.4↓94.2MPa,显示未沟通规模储集体,确定地层能量是因钻井液漏失持续得到补充,使得压力越来越高。
(3)实测7497.8m处压力89.57MPa,温度149.96℃,压力系数1.22,温度梯度2.0℃/100m,属于异常高压地层[5],根据中途测试数据显示,地层压力系数低于初次发生溢流时钻井液密度,分析溢流原因为井筒内流体发生置换。
(4)采用6mm 油嘴开井,油压79.8MPa,小时产液11m3,累产液51m3后见天然气,累计进入地层2833.12m3,累计产液3639.07m3,累计产气量86.82×104m3,采用缝洞试井软件解释本井控制缝洞体积约530×103m3,结合试油动态数据,判断本井控制的储集体规模较小,且根据测试结果拟合的单位压降曲线呈线性特征(见图3),表明该储集体呈定容特征。
图3 单位压降曲线
异常高压储集体受其井周连通性、流体介质类型及圈闭大小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处理手段及施工原则也有所区别,应加强异常高压地层的地质预测精度,逐步明晰储集体特征及流体性质,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通过总结本井施工情况,针对钻遇异常高压地层的施工对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高开低走原则,针对邻井已钻遇定容体,且施工预测钻遇几率较大的,非目的层施工,钻井液密度按井控安全压力计算,采取较高密度钻井液施工,如钻遇定容体,便于及时压井控制,如未钻遇定容体,目的层前将钻井液密度降低。
(2)分步下探原则,如钻遇放空段,避免一次直接探底过多,待工况稳定后,再分步下探。根据循环观察情况分析判断定容体油气藏特征、流体介质及形态大小。
(3)近平衡压井原则,钻遇异常高压储集体发生溢流需立即关井,确定原始地层压力,选取与地层当量密度相当的压井液压井,并通过循环排污准确判断地层流体类型。若地层流体无开采价值,且流体介质对钻井液污染大,压力释放逐渐升高,再选择高密度钻井液配合控压施工。
(4)风险可控原则,若发现硫化氢或关井套压30MPa以上,因井控安全风险较高,需采用压回法方式压井,控制井口套压归零后再讨论下步施工方案。
(5)逐步释放原则,如分析定容体圈闭有限,当量密度在1.75g/cm3以下,且地层流体对钻井液污染可控,可采用控压钻进,逐步释放原则施工。控压钻进时,在旋转头安全范围内,按定排量、立压不变施工,还是控制套压动平衡施工取决于实钻工况。
(6)避开原则,若在断裂漏层前钻遇失返性漏失,应立即停钻,经地质分析后,如有避开空间,选择填井侧钻避开原则,如无法避开可考虑采用测试管柱释放,再揭开目的层。若钻遇较长放空段或判断进入定容体核心沟通区域,圈闭较大、压力高、能量大,当量密度在1.80g/cm3以上,若具有一定的可采价值,建议直接转测试,若无可采价值,考虑裂缝—串珠集合体堵漏、压井施工难度大,建议回填侧钻,避开定容特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