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水道 胡婷婷/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池家婧/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1]即“构建世界一流财务体系的总体目标,推动财务管理理念、组织、机制、手段四个变革,强化核算报告、资金管理、成本管控、税务管理、资本运作五项职能,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合规和风控体系、财务数智体系、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五大体系”的“1455”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核算和报告体系,统一集团内同行业、同板块、同业务的会计科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统一核算标准和流程,确保会计核算和报告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优化核算和报告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智能化、报表编制自动化,可强化核算报告,实现合规核算精准,是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基础职能的首要任务。
某航空企业集团在总结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在财务信息“长、散、慢”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和痛点。一是信息链条长。集团下属企业层级多且地域分布广,下属单位独立财务运作、独立会计核算,多层级的管理架构拉长了财务信息的管理链条。二是信息数据散。成员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数据相对较分散,颗粒度少、维度粗,对业务的预测支撑不足。三是信息传递慢。财务数据传递及时性、规范性和可用性较差,满足不了集团总部对各级单位业务运营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决策。
2022 年,某航空企业集团适应政策要求对标一流企业,以“军工行业一流”为目标,启动融入“数智航空”建设“数智计财”系列工程,充分借鉴军工行业成功经验、央国企成熟做法,经过多轮优化形成数智计财建设方案并率先启动了财务集中核算建设[2-3],根据不同单位的业务需求、管理模式和应用基础,充分利用、集成已建设成熟的系统,将不同单位在两套网划分为四种应用模式,最终决定了财务集中核算的总体架构,集中体现了某航空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和阶段特征。
某航空企业集团按照“统筹规划、精准定位、标准先行、分类推进”的基本原则开展建设,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把财务标准化放在核心突出位置,分层、分级进行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部署和建设,通过“双网、四模式”的财务集中核算平台与各板块财务核算系统的贯通融合和信息集成,形成财务数据全集,实现业、财、技一体化管控和协同优化,推动财务管理迈入数智化阶段。
某航空企业集团在财务集中核算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建好系统、用好数据”的理念,不断夯实平台建设、业务标准、技术应用、业财融合四个基础,为财务数智化转型打牢底座。
1.推进网络互通互联与云平台建设。内网单位整网接入内网,以满足集团公司上下互联互通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集团公司统一集中核算系统与各单位业务系统横向集成;外网单位接入外网,以满足互联网业务数据管理、收集、交换的需要。内外网数据能够通过单向自动导入或手工摆渡等方式进入内网。
2.推进财务AOS 标准体系建立与优化。完成集团公司《会计核算手册》、《财务流程手册》、《财务职能手册》的正式发布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统一集团公司财务数据模型、形成集团公司财务主数据和编码标准体系、规范统一财务信息平台集成标准等。
3.积极探索新兴智能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原始数据的智能采集与抓取、会计核算的智能记账[4]与自动处理、财务报告的智能输出与挖掘分析。“十四五”期间,实现财务标准流程作业人力投入显著降低,信息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4.推进财务与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集团公司统筹、分类分层深入推进财务与业务信息化协同[5],打通财务与业务的高效数据通道,以精细化管理和业财融合为牵引,重点加强研制、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场景下各类信息的动态交互和无障碍传递。
由于财务核算系统不能间断和数据可连续追溯性的要求,为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的无缝切换,某航空企业集团在开展财务集中核算建设过程中定制了“三边”(边建设、边运维、边提升)作业方案,达到了预期成效。
1.财务集中核算建设。根据集团公司多业态、多业务特征,独创出能够满足工业、商贸和科研三个产业,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会计三套科目体系、内网和外网两套网络的集中核算建设方案,运用中台理念,契合某航空企业集团实际情况,有效打破了传统架构无法动态调整的束缚,实现了跨产业和跨业务的数据互通和标准统一。
2.财务集中核算运维。依托内部信息公司成立了集中核算推广运维组织,前置性参与项目建设,培养了一只懂业务、懂技术的运维团队,建立健全了财务集中核算的4级运维机制和管理体系,形成了《集中核算运维管理手册》,满足了边建设边运维的项目需要。
3.财务集中核算提升。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兼顾个性化需求,边建边用、以用促建形成持续迭代的优化机制,不断完善和丰富财务集中核算的功能,实现可用、有用到易用、好用的转变,推进数智计财迈入新台阶。
为建设某航空企业集团全级次单位的财务数据大集中,解决跨网、跨层级、跨系统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某航空企业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跨网方面,根据各单位不同的业务需求、管理模式和应用基础,为方便基层单位使用,全集团单位在内网和外网均可应用集中核算在线应用方式。
2.跨层级方面,为直接推动某航空企业集团全级次单位系统部署、实施和应用,抽调各板块内部专家组建系统建设推进专班,采取扁平化的项目组织和贯通式推进方式,牵引全线工作协同和系统建设。
3.跨系统方面,推动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与各系统互通互联,制定接口标准规范,提升接口的可用性、规范性、前瞻性,组织开发各类接口30 余个,扩展了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与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最终形成集团层的财务数据大集中。
集团公司集中核算系统建设,以“集团集中部署、单位在线应用”为总体推进思路,以在线应用和映射应用两大类以及对应的A、B、C、D四模式为技术路径,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如图1所示。
图1 “双网、四模式”集中核算模式
1.A模式:在线应用模式-手工凭证模式
集中核算A 模式是直接在线使用某航空企业集团集中部署的集中核算系统,凭证为手工录入,不需要与本单位业务系统进行对接,适合未形成财务一体化深度应用的单位,同时适用于内网在线应用和外网在线应用。其不涉及系统对接,可避免后期因接口问题产生的基础资料或凭证数据推送错误,导致推送数据不准确问题。然而,若单位业务复杂且繁重,会导致使用人员工作量较大。
2.B模式:业务系统推送及手工凭证在线应用
集中核算B 模式即利用业务系统推送及手工凭证的在线应用类。各单位在本地生成预制凭证,通过接口将预制凭证上报至集团集中核算系统,其余凭证在线使用集团集中核算系统。适用于未形成财务一体化深度应用的单位且有自有业务系统需要与集中核算系统对接。其实现业务系统与集中核算系统对接,可以保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人工填制凭证的偶发错误,减轻工作量,节省单位使用人员工作时间。但是,可能会出现由于业务与财务生成规则不准确导致出现集中核算系统凭证生成错误的情况。
3.C模式:凭证级映射
集中核算C 模式即凭证级映射。根据单位原有财务核算系统不同分为两种凭证级映射方式。
(1)单位原有财务核算系统与集团核算系统同一品牌。具备网络直连条件的,定期将凭证级核算数据上传到集中核算系统。不具备直连条件的,手工将凭证级核算数据上传到集中核算系统。
(2)单位原有财务核算系统与集团核算系统不同品牌。单位保留原有财务核算系统,具备网络直连条件的,按照集团提供的标准接口与集中核算系统对接,定期将凭证级核算数据上传到集中核算系统。不具备直连条件的,上传符合接口标准的离线数据包。
4.D模式:科目余额映射(汇总凭证)
集中核算模式D 即使用国外厂商核算系统。各单位保留原有国外厂商财务核算系统,单位原有国外财务核算系统与集中核算系统对接,定期将集团要求的科目辅助余额级凭证报送到集中核算系统。具备网络直连条件的,集中核算系统提供标准接口,本地核算系统改造与之集成,集中核算系统将基础数据信息定期同步至本地核算系统。本地核算系统调用标准接口将符合集团核算规范的私有基础数据和科目余额级数据(汇总凭证)定期报送至集中核算系统。不具备网络直连条件的,单位使用人员定期从集中核算系统手工获取需同步的基础数据包,解析并导入本地核算系统。
建成了集团集中部署的、符合某航空企业集团三级管控模式的集约化财务集中核算平台,集约配置财务资源,有效降低财务运行成本。打通工业、商贸、科研各业务板块与财务的互通互联路径,促进各板块的业财融合。
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实现核心企业全部在线完成会计核算工作,集团总部汇总全级次单位核算数据的目标,支撑全集团财务数据的实时分析、集中监控以及溯源跟踪。“十四五”期间,探索利用标准核算系统向境外子企业的覆盖,实施穿透式监管。
随着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由可用向易用逐步转变,应用数量与业务范围持续增长。基本覆盖全级次单位内网、外网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实现全集团“一本账”“一键出表”和长效提升机制,助力数智化转型。
探索了以财务集中核算为基础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模式,支撑各板块共享中心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作用,持续推进财经大数据中心,打造企业的“神经系统”,助力企业的价值创造作用。
综上,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对财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集中核算作为财务转型升级的关键起步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既能满足内部的管理要求,又能促进业务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是要注重财务集中核算运行机制建设,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和业务的关系,管控和服务的关系。二是要深化业财融合。以财务集中核算为契机将管理、制度、流程、授权、评价、数字化有效地结合,形成要素合力,服务业务,创造价值。三是要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探索基于财务集中核算的共享模式,将管控蕴于服务,将管控蕴于无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四是迭代创新与优化机制,形成规划、执行、改善的闭环管理。持续完善顶层设计,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设企业财经数据中心,增强信息的有效性、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