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逐渐深入实施,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华民族各个地区文化实现质的飞跃。
粤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信息技术多元化影响下,了解粤剧的人越来越少,也使得这一文化瑰宝面临着生存危机,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发展步伐逐渐放缓。影响粤剧生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想使粤剧在现代社会发展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创新、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针对粤剧生存现状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粤剧发展寻求崭新的道路,引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了解,感受粤剧魅力的同时,喜欢并热爱粤剧,进而实现传承与发展。
宋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粤剧,经过元朝、明朝、清朝的不断发展,逐渐改进与融合,进而形成了以唱念为主,乐器配合在戏台上表演,服饰也极具特色,特别是在广东地区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戏剧体系。在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宋代北杂剧、金院本、南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形成,粤剧最早以南戏为主,在明清两代的发展进程中,外省戏班频繁出现在广东,形成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各个省份戏剧文化互相交互,最早出现的“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便成为粤剧最原始的调式,在与本地班、琼花会馆演出的曲目融合中,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八和会馆的成立标志着粤剧越来越成熟,此时也进入到了发展的顶峰时期。最初的时候,粤剧推广以搭棚演出的形式为主。伴随着粤剧的发展,喜欢听戏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在家里建造永久性戏台,以供享乐。因为以地域性为主的搭棚式演出非常少,而且欣赏成本较高,所以当时很多普通民众很难欣赏到粤剧,成为一小部分人的追求,粤剧在群众中的推广较慢,是少数人的专属艺术品。在社会经济逐渐开放,外来文化越来越多,个性突出、内容也更加新颖、低成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粤剧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与挑战,慢慢地由少部分人欣赏,逐渐发展为民众共同的文化。
在粤剧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早期的传统剧目有《一捧雪》 《二度梅》 《三官堂》等“江湖十八本”,还有《粤剧大词典》记录的《双结缘》 《和为贵》 《西河会》等“新江湖十八本”和《寒宫取笑》 《三娘教子》等“大排场十八本”。粤剧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曲等著名剧目,加上南海十三郎、唐涤生等编剧家的改编与创作,产生了很多代表作。如《李香君》 《桃花扇》 《牡丹亭惊梦》 《帝女花》 《紫钗记》 《再世红梅记》 《六月雪》 《柳毅传书》 《梁山伯与祝英台》《胡不归》 《搜书院》 《昭君出塞》等。粤剧一向是古装戏较多,后来在题材方面越发广泛,上演了很多现代剧目,如1963 年的《红岩》,1965 年的《山间风云》,1974 年的《沙家浜》,1983 年的《风雪夜归人》,1995 年的《情系中英街》,2007 年的《刑场上的婚礼》,2008 年的《三家巷》,2013 年的《风云2003》,2014 年的《梦红船》,2016年的《还金记》,2020 年的《红头巾》等。粤剧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达到高峰时期,很多村落建立了戏台,粤剧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曲目也越来越多,演出的场次也越来越频繁。自1985 年以后电影、电视、流行歌曲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粤剧的观众也越来越少,此时的粤剧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多元化文化艺术发展背景之下,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更喜欢“快餐式”文化,而粤剧不管是唱调,还是服饰都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大多数年轻人被多样化的娱乐文化所吸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粤剧发展失去了一部分重要的年轻受众,必然会对粤剧的生存、传承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粤剧强调的是唱念、打做,整体节奏感较慢,表演的内容也以古代故事、人物为主,年轻人对这些形式、内容并不熟悉,所以也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一些快节奏、简单易懂的流行音乐。较慢节奏、四功五法、表演程式的粤剧更受老年人的欢迎。
在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中,创新是重要手段。粤剧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否则将会被时代淘汰。目前粤剧创新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以唱、做、念、打为主,对唱法的要求较高,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舞水袖、水发、舞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对专业性要求也非常高,很多普通民众并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其中之美;二是表现内容方面缺乏创新,以民生民情民事为主,长期处于封闭守旧状态下,很难体现时代变化特色,无法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与现代人审美情趣不相符。换言之,粤剧表现形式、内容呈现未突出时代特色,未考虑受众综合需求,所以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人才是粤剧发展的保障,但是目前粤剧发展中优秀的编剧及表演人才匮乏,进而导致表演形式以及内容的呈现陈旧且固化。编剧人才的不足会对粤剧作品质量及水平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更高层次人们欣赏的需求;而表演人才的缺少,则会使粤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与发展受阻。在粤剧编剧与表演方面有着精湛技能的老一辈艺术家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再加之时代的快速发展,慢慢退出舞台表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创作的曲目、表演的次数越来越少,受到历史局限性以及外部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年轻人才又在短时间内无法培养起来,粤剧传统骨架、精髓、经典角色、曲目在新一代年轻表演者中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再加之粤剧表演对于演员的功底要求较高,无形之中加大了选角的难度,年轻人没有信心与决心去学,老一辈艺术家都没有太多的精力更好地传授,进而导致粤剧编剧与表演的人才越来越少。
粤剧表演需要的道具、器材较多,而且还要有较大的演出场地,整体下来一场粤剧表演投入的资金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当前由于经费支出不足,很难为受众举办一场粤剧盛宴。最近几年,地方粤剧活动越来越少,在农村、城镇发展进程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很多年轻的受众都没有听过粤剧,而导致此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人才的匮乏以外,更重要的是资金及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保证粤剧演出的顺利进行。虽然国家为了扶持传统文化发展,财政部门加大了资金的支持力度,但是依然有部分地方粤剧演出资金来源主要以民间自发组织集资为主,只有到了重大节日才能邀请粤剧表演团队,再加之粤剧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进而造成表演活动次数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而这些问题存在的关键便是经费不足所致,使得粤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戏曲要发展,除了培养专业演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一代的观众和爱好者。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粤剧,喜欢粤剧,进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将粤剧与教育有效结合,引入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借助教育平台扩大粤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培养年轻群体传承人。特别是在广东地区,粤剧作为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应该进入到广东的大中小学校中。真正传播粤剧粤曲,一定要从学校里的娃娃抓起,粤剧的未来都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粤剧艺术的振兴必须靠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断坚持和努力,孩子们从小就要开始接触粤剧传统艺术,要让广府的孩子们都知道,他们身上怀抱着珍贵的广府文化背景,粤剧是其中的一件瑰宝,要为粤剧感到自豪。粤曲更要进入到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课程中。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文化的主人,也是教育阶段最具活跃、最具思想和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是为了将来音乐基础教育以及传承民族音乐服务,高师声乐课堂融入粤曲作品,通过课堂教学,粤曲唱段的学习和演唱,让学生把握好粤曲的唱腔特点,风格韵味,更好地欣赏粤曲,热爱粤曲粤剧,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传承粤曲、粤剧。
粤剧的发展需要基于创新,以创新为驱动力,才能有所突破,再上新台阶的同时,实现持续发展。当今社会多元化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多数年轻人更喜欢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粤剧作为传统文化,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这些内涵并非显而易见的,需要年轻一代深层次挖掘,从了解到喜欢,然后再到深入理解,直至自主传承,整个过程的实施首先需要抓住年轻人的需求,在曲目、表演形式方面创新,加入一些潮流元素,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例如粤剧与“网游”跨界,戏迷与玩家同乐,主要面向青年群体,力求让老观众耳目一新、新观众叹为观止,使更多原本对粤剧知之甚少和从未接触粤剧的玩家朋友走进剧场,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粤剧与电影跨界,舞台与屏幕相融,既保留了戏曲的虚拟、写意、夸张等舞台艺术魅力,又引入现代电影艺术手段和现代高科技的电脑特效技术,创造一种逼真的舞台背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新构思,大大提升了观赏性,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粤剧与校园跨界,演员与学生互动,以讲座、演出、快闪、展览等形式,大力开展“粤剧进校园”项目,开展《帝女花》之“香夭”、《蝶舞蓬瀛》之“英台哭坟”、《刘金定斩四门》之“寿州救驾”等经典折子戏进校园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剧场后台,了解粤剧不同行当角色化妆过程,零距离接触粤剧服饰、舞台道具,也可以直观了解粤剧的“文戏”“武戏”,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活动中可以强化互动,同学们学习“耍水袖”“把子功”等戏曲表演动作,过足“台瘾”,通过亲身经历和探索,接受传统戏曲的艺术熏陶,培养对本土文化与粤剧传统的认识和热情。
人才的培养是粤剧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有了充足的人才给予支撑,粤剧编剧、演出的队伍才会逐渐壮大,自然会使粤剧有了发展的动力及生机。为此关于粤剧人才的培养可以借助校企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双方长期的校企合作,让粤剧人才培养得到实景、互动、专业的实践方式。更多的场景实践机会,让粤剧表演者拥有更好的表演素养和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助于粤剧后备人才的积累,为粤剧非遗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例如广州粤剧院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签署了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期间为更好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戏剧系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广州粤剧院先后派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现场教学,为学生进行艺术指导。此外广州粤剧院为毕业大戏《杨门女将》 《白蛇传》的演出无偿地提供了场地、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全方位支持,让毕业班学子们为观众呈现出更具专业水准的演出。除了以学校为主体培养粤剧人才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展粤剧培训班、培训基地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解到、喜爱上粤剧,逐渐成为粤剧忠诚的粉丝,打造更多优质的演出团队。
粤剧最初的演出形式以乡落为主,虽然也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粤剧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逐渐失去了群众根基。针对此情况,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粤剧更多的经费投入,或者政策上的支持,产业上的扶持,创新粤剧演出经费、资金扶持模式,除了设立粤剧专项发展基金以外,还可以加快商业化运行模式的转变步伐,推进粤剧逐渐融入文化产业市场行列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例如随着时代发展,旅游业旺盛,粤剧可以与旅游业结合,在各个景区开设专门的舞台剧,进而获得更多的演出经费。在政府经费的支持下,粤剧可以结合新媒体,打造小视频、电影、电视剧,获取流量的同时,逐渐实现粤剧文化产业发展,打开获利渠道的同时,影响力、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粤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首批非遗,粤剧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特别是现代社会,粤剧生存空间狭小,只有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上不断创新,重视编剧及表演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资金及经费的支持,积极主动将粤剧引入到教育领域,通过寻求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认同粤剧这一艺术形式,并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