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姗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擘画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壮美蓝图,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核心资源。职业院校应当积极作为,培养能够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担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新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举措。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就是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建构,既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首要任务在于服务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伴随现代乡村产业的提档升级,优化乡村从业者结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成为必然。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倡将科学劳动、创新劳动作为新工作理念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实现职业院校人才职业素养的新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度实现产业研合作和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满足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彰显职教特色。职业院校将专业精神的培育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兼具理论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培养立足农业产品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职业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兼具理论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产业,其核心在于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重构现代农村产业格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实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提升办学活力。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之举,也是实现办学层次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应当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办学活动的全过程,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局面,结合专业特色综合开展劳动实践,通过实践塑造劳动价值观、养成服务乡村建设的劳动情怀,提升服务乡村的劳动素养。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校地联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采取订单式培育和专项培训,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中聚焦创新实践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乡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中的价值贡献作用,从而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义在乡村文化,要协同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先进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作为职业院校与乡村治理发展中的纽带,推进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产学研用结合,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中要守正创新,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同向发力,立足乡村与借鉴城市双向结合,形成良好乡风文明建设新局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交流服务功能,通过职业院校这一创新传播文化的重要社会空间,加强农村地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交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引导现代产业文化与乡村文化交融互通,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协同对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传承以敬业务实、艰苦奋斗为代表的优秀农耕文化,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社会的认同度和吸引力。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助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助于乡村文化的凝练与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外部助力与内部动能。
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出现对劳动教育认知偏差。特别是,多元办学格局下的职业教育,存在不同主体参与办学不平衡的问题,职业教育中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阐发具有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内在张力。在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下,唯技术导向的培养和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职业精神塑造不够,极易受到庸俗劳动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劳动教育认知片面化,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1]。部分学生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术性劳动与创新性劳动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在教育过程过度追求“体面”劳动,将劳动教育简单归为体力劳动。部分院校存在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混同的现象,笼统的劳动教育观念下使得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认知浅显化,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能就业培训。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发展需求关照不够,将劳动教育归入学生的劳动技能就业培训进行照本宣科式教育,进而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目前阶段,职业院校尚没有构建起较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在理论教学、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设置具有明显差异。同时,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和管理评价体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实效大为减弱。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未独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被其他实践活动或其他主干学科课程取代等现象,劳动教育课程停留于表层[2]。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往往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现象,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往往仅重视专业学科背景下的知识技能传承,对劳动精神培育和建构不足。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多采取的是安排学生参加普遍性劳动实践活动,难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学生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和劳动育人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设置不均衡以及对实践需求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往往导致劳动教育成果与社会实践需求契合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当前,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够,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制约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深入。不同层次阶段的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水平不一,特别是在专业、科研、技能、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明显差异。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常态,职业教育发展愈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整合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停留于浅表层次,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关照不足。当前职业院校多依托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实践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受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仍然需要拓展,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单一性等局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难以满足服务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文化发展等综合性社会需求。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厚重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3]。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职业院校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要紧握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将劳动教育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突出价值引领,关键在于把劳动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劳动教育就是不断强化学生劳动者意识,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借助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强化舆论宣传,不断增进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不断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劳动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聚焦产教融合就是要提升行业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参与度,突出强调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互动平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聚焦产教融合,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以此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加强职业院校顶层设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应用型科研与社会服务,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一方面,通过校地联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采取人才定向培养、订单式培育和专项培训等形式,职业院校实现职业人才培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在劳动教育中重点培养生产经营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农村专业人才的分层分类式培养。
劳动教育的评价反馈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劳动教育开展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创新改革,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不同专业各有其独特的劳动教育视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多元化体验感受。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同时,职业院校应当关注到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后的意义反思和精神升华。职业院校应当健全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聚焦评价反馈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反馈标准的科学性、评价反馈结果运用的动态性。劳动教育评价反馈综合反映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形成过程,依据评价反馈逐步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此外,将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劳动教育规范化开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在直面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中重新审视自身功能定位,实现基于乡村振兴服务的多层次交流互鉴。劳动教育的融入,有助于职业院校聚焦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注“创新”内涵,使助力乡村振兴实实在在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院校需要在乡村振兴发展上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技术支持、产业更新升级的功能。因此,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三个聚焦”,即聚焦立德树人、聚焦产教融合、聚焦反馈评价,以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