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情绪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冲动性的中介作用

2023-11-03 11:11任江苹安朝东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冲动性检出率中学生

任江苹,贺 燕,安朝东,陈 娟*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 401331;2.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通信作者:陈 娟,E-mail:chenjuan023@foxmail.com)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反复采取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的行为,如割伤、撞伤、打伤、咬伤自己等[1]。既往研究结果显示,NSSI 行为是自杀行为的单向预测因子[2],且NSSI 行为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3]。目前,NSSI 行为在世界各国青少年中的检出率较高,且在发展中国家中,青少年NSSI 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5]。中学生出现NSSI行为的原因复杂,已有研究表明,NSSI 行为与心理障碍有关[6-7]。伴NSSI 行为的中学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8],且NSSI 行为的发生率与抑郁情绪严重程度呈正相关[9]。伴NSSI 行为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10],部分具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也存在较高水平的冲动性[11]。然而,中学生抑郁情绪与NSSI 行为及冲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中学生NSSI 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假设中学生抑郁情绪可正向预测NSSI行为,冲动性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探索中学生抑郁情绪和冲动性对NSSI 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中学生NSSI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1 年3 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 所普通中学、共28 个班级的在校中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样本量公式进行样本量估计:n=,预测中学生NSSI 行为的发生率P=10%,双侧检验,α=0.05,容许误差为2%,计算出最低样本量n=864,考虑20%的失访率,故最低样本量为1 036 人。共发放问卷1 209 份,回收问卷1 209 份。剔除存在信息缺失或作答选项均为同一答案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16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3%。参与调查的学生及家长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中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学习日是否住校。

采用青少年NSSI 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ANSAQ)[12]评定中学生近1 年NSSI 行为的发生情况。该问卷共12 个条目,分为2 个维度:①无明显组织损伤,即未造成明显严重的身体组织损伤,如掐伤、扯头发等;②有明显组织损伤,可能会造成出血、划痕及其他组织损伤,如割伤、划伤等。采用0~4 分5 级评分,即“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该量表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 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13]的标准,将NSSI 行为发生次数≥5 次的中学生归为“伴NSSI 行为”组。总评分范围0~27 分,总评分越高表明被试的NSSI 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1。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14]评定中学生的抑郁情绪。该量表共20 个条目,采用0~3 分4 级计分,即偶尔或无(少于1 天)、有时(1~2 天)、经常或一半时间(3~4天)、大部分时间或持续(5~7天),其中4 个条目反向计分。总评分范围0~60 分,总评分<16 分为无抑郁,总评分17~22 分表明可能存在抑郁,总评分23~27分表明很可能存在抑郁,总评分≥28 分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83。

采用Barratt 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II)[15]评定中学生的冲动性水平。该量表共30 个条目,包含行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和非计划冲动性三个维度,各条目采用1~5 分5 级评分,即“不是、极少、有时、经常、总是”,其中认知冲动性与无计划冲动性维度需反向计分。总评分范围30~150 分,总评分越高表明冲动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7。

1.3 评定方法

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由经过一致性培训的心理健康老师发放二维码,并要求学生在同一课间时间用手机填写问卷,问卷填写耗时约20 min。问卷指导语清晰说明本研究目的、内容及保密性。本研究将漏填和规律作答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 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Wilcox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SPSS 23.0 宏程序Process 插件的Model 4 检验中介效应,使用Bootstrap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抽取5 000 样本估计各种效应95%的置信区间。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统计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27.22%,小于临界值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中学生一般资料和NSSI行为检出情况

共1 161 名学生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74名(40.83%),女生687名(59.17%);初中生334名(28.77%),高中生827名(71.23%);独生子女165名(14.21%),非独生子女996 名(85.79%);学习日住校928名(79.93%),学习日未住校233名(20.07%);过去1 年中,检出存在NSSI 行为的中学生122 名(10.51%),无NSSI行为者1 039名(89.49%)。

2.3 不同特征的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情况

初中生NSSI行为检出率高于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99,P<0.01),学习日住校的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低于学习日未住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5,P<0.01)。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的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情况[n(%)]Table 1 Detection of NSSI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2.4 有无NSSI行为的中学生CES-D 和BIS-II评分比较

有NSSI 行为的中学生CES-D 总评分、BIS-II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无NSSI行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172、-8.200、-9.798、-3.530、-6.406,P均<0.01)。见表2。

表2 有无NSSI行为的中学生CES-D和BIS-II评分比较[M(P25,P75),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ES-D and BIS-II scores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NSSI behavior

2.5 相关分析

中学生CES-D 总评分与ANSAQ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7~0.540,P均<0.01),CES-D 总评分与BIS-II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0~0.556,P均<0.01),BIS-II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ANSAQ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157~0.437,P<0.01)。见表3。

表3 中学生CES-D、BIS-II和ANSAQ评分的相关分析(r)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ES-D, BIS-II and ANSAQ score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6 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以抑郁情绪为预测变量,冲动性为中介变量,NSSI 行为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抑郁情绪可以正向预测NSSI 行为(β=0.602,P<0.01);冲动性变量加入后,抑郁情绪对NSSI行为的预测作用下降(β=0.568,t=20.571,P<0.01);抑郁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冲动性(β=0.531,P<0.01);冲动性对NSSI 行为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65,P<0.05)。抑郁情绪对NSSI 行为的总效应和冲动性的中介效应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 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35(95%CI:0.004~0.067,P<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81%]。见表4、表5、图1。

图1 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Figure 1 Mediation model of impulsivity between depressive mood and NSSI behavior

表4 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variable relationships in mediation model

表5 冲动性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Table 5 Bootstrap test of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impulsivity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学生NSSI 行为检出率为10.51%,低于Lang 等[16]研究中中学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高于重庆地区大学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17],可能是因为重庆地区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及干预工作,学生心理困扰在初期得到及时处理[18]。本研究表明,高中生NSSI行为检出率低于初中生,与Zhang 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相较于高中学生,初中生处于发育早期,情绪更不稳定,更易受外界影响[20],处理应对问题能力较弱,面对困难时更易产生NSSI行为[21]。

有NSSI 行为的中学生抑郁情绪和冲动性水平更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2]。其原因可能是,当中学生存在抑郁情绪且冲动性水平较高时,更倾向于通过非适应性行为来缓解烦躁、痛苦等情绪[2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NSSI 行为与抑郁情绪、冲动性均呈正相关,与既往Kiekens 等[24]和Shao等[25]研究结果一致。这符合情绪缓解模型的观点[26],当个体面临应激事件,大脑会立刻对应激事件做出反应,若应激无法处理,会产生强烈的情绪问题和无助感,为回避情绪问题及无助感,便通过问题行为来宣泄负性情绪。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抑郁情绪可直接正向预测NSSI行为,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7]。当中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时,往往存在无用、无助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非适应性心理和行为产生[28]。中学生常面临学习压力大、同伴交往受阻、家庭关系困扰等问题[29],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往往通过非适应性行为进行自我惩罚和情绪表达,从而增加了中学生发生NSSI 行为的风险[30]。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学生处于人格特质发展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阶段,面对刺激事件时,冲动性无法抑制,情绪不能得到合理表达,故更倾向于通过非适应性行为来应对。

综上所述,中学生抑郁情绪能够正向预测NSSI行为,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未来研究可考虑结合访谈法以及纵向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索抑郁情绪影响NSSI 行为的机制。另一方面,本研究样本来源于同一地区的两所中学,样本量有限,未来研究可扩大取样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的样本数据。

猜你喜欢
冲动性检出率中学生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