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之殖民侵略

2023-11-03 02:41潘聚阳
百科知识 2023年20期
关键词:沙俄清政府条约

潘聚阳

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东部边界,在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后来的《布连斯奇条约》(1727年)和《恰克图条约》(1728年)进一步确认了两国的边界,同时也遏制了沙俄的侵略势头。然而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日俄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在这片土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沙俄独霸东北

从彼得一世(1672—1725年)开始,历任沙皇都把黑龙江当作沙俄贯通远东地区的重要通道。因此,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沙俄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将黑龙江纳入本国版图。特别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俄将入侵火力集中到中俄边境。经过充分准备,沙俄正式武力入侵黑龙江地区,在清政府忙于应对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趁机占领了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区域。

沙俄武力入侵黑龙江

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年)统治期间,国内频繁发生农民暴动,严重威胁了沙皇的封建统治。沙皇试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的方式,转移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1853年,尼古拉一世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但俄军在克里米亚惨败,被迫缔结《巴黎和约》。沙俄向近东的扩张受到遏制后,便将侵略的目光瞄准远东,准备武力入侵中国黑龙江地区。

沙俄将黑龙江视为其东部领土通向太平洋的最佳交通要道,一旦开辟黑龙江的航道,不仅可以带来经济上的便利,而且能够巩固鄂霍茨克、勘察加和北美殖民地等区域。为达到目的,沙俄否认《尼布楚条约》划定的法定边界,要求重新划分疆界。沙俄或曲解条约,或成立殖民公司,或搜集情报,为入侵东北做了充分准备。1850年7月,沙俄入侵黑龙江口,公然表明侵占黑龙江和库页岛等地的企图。8月,又占领庙街,并以沙皇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尼古拉耶夫哨所”。之后,沙俄成立“黑龙江特别考察队”,对黑龙江流域进行情报搜集和策略筹划活动,为之后的侵略活动寻找依据。1853年,沙俄进入中国奇集湖一带,并在这里设立了大量的哨所;其后,沙皇又宣布了侵占库页岛的命令。沙俄前期的侵略活动对当地中国居民的正常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沙俄侵华狂热分子穆拉维约夫向沙皇建议,趁中国正发生太平天国内乱,对黑龙江流域采取强硬的武力侵占措施。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沙皇的认可,1854年5月,穆拉维约夫率领船队侵入黑龙江并顺流而下。清政府对于沙俄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提出抗议:“惟大清国与贵国相交,一切事均应循照旧章方好,庶可两国有益。”但是沙俄全然不顾中国的抗议,于1855年再次侵略黑龙江,在黑龙江下游设置殖民区,安置大量沙俄移民。

清政府试图与沙俄进行交涉,但沙俄方面的态度十分嚣张,并通过军事演习对清政府代表示威。沙俄企图通过谈判在法律上将黑龙江下游地区纳入其版图,但清政府代表以《尼布楚条约》为依据严词拒绝,双方谈判无果。1856年,穆拉维约夫再次武装航行黑龙江,这一次,沙俄在黑龙江中上游设立了大量的哨所,甚至在12月成立了以庙街为中心的所谓“东西伯利亚滨海省”,自行将黑龙江下游地区划入沙俄版图。

这一时期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骚扰和侵略,主要是在其目标殖民地设立哨所,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据点;并推动沙俄向这一地区移民,试图破坏《尼布楚条约》的法律效力;同时对清政府进行试探,中国兵力的薄弱、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清政府并未做出及时而强有力的回应,更加激发了沙俄向东北地区侵略扩张的野心。

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的侵略活动更加肆无忌惮。1857年10月,沙俄再次武装航行黑龙江,建立村屯和哨所,并进行军事威胁和敲诈勒索,迫使清政府割让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面对沙俄的侵略活动,清政府于1857年8月照会沙俄政府,重申《尼布楚条约》确立的两国边界,但沙俄不顾清政府的反对,侵略活动愈加猖獗。此后,清政府与沙俄政府进行多次交涉,但是仍然没有結果。

1858年5月,穆拉维约夫发兵瑷珲城,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事先准备好的条约草案。在沙俄的恫吓和武力威胁之下,奕山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主要内容有: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沙俄所有;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为“中俄共管”;允许沙俄商人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由贸易。

《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仍不满足,利用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天津和北京岌岌可危的形势,密谋与英、法、美三国共同侵华。四国联合向清政府施压,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只得向四国妥协。1858年6月,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沙俄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处口岸通商、停泊兵船,若别国在沿海增开口岸,准沙俄一体照办;沙俄在原定中国陆路通商地点扩大贸易;沙俄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享有领事裁判权;沙俄东正教传教士可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沙俄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向沙俄求助,希望其出面调停,沙俄趁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沙俄;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清政府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

这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沙俄侵略中国罪行的铁证。这些条约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也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平等的外交、法律和经济等权利,并成为沙俄之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条约基础。

《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

在侵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后,为了便于口岸通商,加强与本土的联系,以及进一步侵略东北,沙俄确立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政策。而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清朝以沉重打击,日本开始向中国特别是向东北地区进行势力渗透。清政府认为日本的威胁要大于沙俄,因此制定了“联俄抵日”的外交策略。

1892年,沙俄宣布修筑直达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指出:“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能使沙俄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以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和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1896年4月,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清政府正式提出这一要求,但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1896年5月,沙俄举行沙皇加冕典礼,邀请清朝大臣李鸿章参加。典礼期间,沙俄与李鸿章多次秘密会谈。李鸿章将《中俄密约》的约稿上奏清政府,清政府同意签订《中俄密约》,双方约定:如日本入侵沙俄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沙俄兵船开放;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建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沙俄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1896年9月,中俄双方签订《中东铁路合同》,制定了修筑和管理铁路的相关细则,规定:成立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沙俄铁路公司成规;铁轨宽窄应与沙俄铁轨一律;沙俄有权用铁路免费运兵;公司建造、经营、防护铁路所需之地,若官地则无偿征用,若民地则按时价付给。中东铁路自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中东铁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赤塔东南方向进入中国国境,经满洲里、海拉尔,穿过大兴安岭,取道昂昂溪至哈尔滨,再经阿什河至牡丹江,最后达绥芬河,与乌苏里铁路的双城子站连接;另一部分则为南满支线,南满支线为沙俄于1898年攫取的铁路线,从哈尔滨经长春、奉天(今沈阳),最后至旅顺口,整体呈“丁”字形,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独占的势力范围。

中东铁路巩固了沙俄在东北侵占的领土以及政治、军事势力,沙俄可以从其本国腹地直接向东北运输兵力,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主权,对中国边境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铁路的建成意味着沙俄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更便于其掠夺资源、倾销商品。沙俄的侵略势力也不断向东北腹地渗入,强租旅顺和大连,并在所占领的辽东半岛上设立“关东省”。

日俄南北分踞时代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战争进行一年,最终以日本的胜利告终。日俄战争的结果标志着沙俄独霸东北的时代结束,沙俄在东北侵占的多项特权和利益不得不转让日本,东北进入日俄分踞时代。

日俄瓜分东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击败中国,曾妄图割占辽东半岛,但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不得不妥协,不过其侵占东北的野心暴露无遗。在日俄争霸战争中的胜利,意味着日本扫除了向中国东北扩张的最大阻碍,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东北地区渗透势力。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条约规定:沙俄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部分权利转移与日本政府;沙俄政府允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路归于日本政府,这一部分铁路改称为“南满铁路”,并将该地方铁道内所附属的一切权利财产移让与日本政府。之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政府的上述权利,还准许日本拥有在铁路沿线驻兵等权利。

在日俄战争中,美国帮助日本打败沙俄,希望借此染指东北,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戰争胜利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日本与美国分道扬镳。美国不甘心错失进入东北的机会,与清政府联合,计划合办铁路,以此分割日俄的既得利益。此时的沙俄忙于应付紧张的欧洲局势,为了遏制美国在远东的威胁,选择与日本合作,共同排斥美国在东北的势力。日俄双方于1907年7月签订《日俄密约》,两国擅自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划分,将东北分为“北满”和“南满”两部分,“北满”为沙俄的势力范围,“南满”为日本的势力范围。1912年7月,日俄双方第二次签订《日俄密约》,对东北西部地区进行划分。这两次《日俄密约》的签订,标志着日俄在中国东北地区分踞南北的格局正式形成。

就日俄两国签订的条约内容而言,虽然沙俄让出了部分利益,但是从长远看,既保住了其在东北北部的既得利益,又与日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对于当时面临内外困境的沙俄而言,整体上是有利的。日本则通过战争与合作的形式攫取了东北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特殊权益,实现了其侵略东北的目的。但是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伤害,不仅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的损害,东北的经济命脉也被日俄两国牢牢把持,东北人民遭受了极为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日本在华经营策略

日本侵略东北并确立了各项利益后,成立了“满洲经营委员会”,基于从沙俄手中获取的由长春到旅顺的南满铁路,制定了经营铁路以开发东北的策略。1906年6月,日本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名义上为民营,实际上则为官办性质。会社的总裁、副总裁和理事会理事均由日本政府任命,会社的业务、活动受日本政府控制监督。“满铁”也是搜集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情况的情报机构。此后,日本多以“满铁”的名义干涉中国自有铁路的建设,而在日本损害东北路权和蚕食东北领土的各项活动中也大多存在“满铁”的影子。

为抵制日俄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缓解边疆危机,保护东北路权自主和开发经济资源,东北当局提出了一系列东北铁路修建计划。如1907—1909年,东三省两任总督徐世昌和锡良先后制定了新齐铁路和锦瑷铁路的修建计划,但尚未开始修建,便在日俄两国的阻挠和干涉之下被迫搁浅。

1917年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后,日本趁机将势力向“北满”渗透。20世纪20年代,奉系军阀主政东北期间,为摆脱列强在铁路方面的经济和军事控制,先后自主修建了多条铁路,这些铁路与南满铁路形成针锋相对的形势。在这些铁路修建期间,日本多次进行干涉,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东北的铁路网计划。

1921年5月—1927年8月,日本召开三次“东方会议”,向来主张对华“强硬外交”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内阁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东方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尤其是对东北政策的转变。在田中义一上台之前,日本一直是通过扶持张作霖,用“经济的”“渐进的”手段,增加在东北的资本投资,疯狂掠夺各类资源,以确保其在东北的利益。而三次“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态度逐渐强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政策。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20世纪30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源匮乏、对国际市场依赖极大的日本深陷其中。此时的日本内外交困,军国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日本法西斯势力希望通过进行一场侵略战争摆脱困境,转嫁危机。“九一八”事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洲国的成立

1927年10月,日本政府逼迫张作霖签署了《满蒙新五路协约》。由“满铁”承办建设五条铁路:敦化至图们江线,长春至大赉线,吉林至五常线,洮南至索伦线和延吉至海林线。《满蒙新五路协约》的簽订,对东北的经济利益和主权无疑是巨大的损害,因此张作霖在签约后极力拖延。这引起了日本极大的不满,在对华强硬策略的驱使下,日本在1928年6月4日对张作霖实施暗杀,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其子张学良继任并决定“改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击碎了日本分裂东北的阴谋。气急败坏的日本选择直接诉诸武力,强行侵略东北。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一支小队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谎称中国军队破坏日本铁路。随即,日军独立守备队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半年的时间,东三省广阔的土地全部被日军占领。

1932年2月,日本在东北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作为东北临时殖民管理机构。为了推行分裂东北的阴谋,日本决定炮制一个“满洲国”作为象征意义的“独立国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皇帝”,由日本政府和军部进行实际控制。伪满洲国的成立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国民政府立即否认其合法性,国际联盟也不承认伪满洲国的主权。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孤立地位,随即退出国联,继续扶持这一傀儡政权,加快侵华步伐。

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政策

日本利用伪满洲国对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东北变成海外资源基地,并继续向周边国家侵略扩张。为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日本制定了详细的殖民统治政策。

在经济上,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将东北经济变成殖民地经济,加紧搜刮东北的农业资源,并输往日本国内和朝鲜半岛等地区;同时利用张作霖时代留下的工业基础,疯狂地开发东北富饶的经济资源,尤其是对煤炭、铁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掠夺,导致东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在政治上,伪满洲国成立后,设立多个部门,各部“长官”及其具体事务均由日本人控制。

在文化上,日本以“亲仁亲善、共存共荣”为借口,对东北人民实行奴化教育,灌输奴化思想,妄图彻底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

在军事上,日本人牢牢掌控伪满洲国的军事权力。此外,为了镇压东北人民,日本还建立了一整套军警宪特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法规,任意抓捕、监禁、残害、屠杀东北人民,并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 惨案。

为将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的版图,日本还大规模向东北移民,制定了20年时间向东北移民100万户的计划。截至1944年9月,居于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共1662234人。这些日本移民先后从中国百姓手中抢占了超过2000万公顷的土地,对东北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从沙俄入侵黑龙江到日本殖民统治东北,前后近百年的屈辱历程,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一部东北人民的血泪史。在这段艰辛的时期,既有沙俄和日本等殖民侵略者掠夺东北资源、压迫东北人民的事实,也有东北人民团结统一、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历史告诫我们:唯有牢记过去,方能砥砺前行;唯有国力强盛,方可抵御一切外来侵犯。(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沙俄清政府条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