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文
(广东南方通信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20)
电力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应对传统经营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可以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在复杂和特殊的电网系统中,满足电力传输、数据交互、数据加工各项工作的需求,确保电力平台能够高效处理各系统数据,将数据整理结果快速回传给管理部门。但是,数据系统在应对较大业务处理任务时,极易出现电网系统瘫痪问题,可能会干扰用电效果。电力系统内的信息平台引入通信技术后,能够显著增强电力传输能效,有效防控电网系统出现故障的问题,同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
信息网指电力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的网络体系。在信息网络平台获得技术更新后,其功能逐渐完善,创新了信息网络的布设形式。电力系统应用于办公场所,可以提高整体网络的覆盖率。电力信息网的架构包括本地骨干层、本地信息汇总层、本地接收数据层。首先,对本地骨干层进行分析,本地骨干层含有多个本地信息的出口,信息传输的整体流程需要按照动态路由协议的方式,使各个信息网络处于妥善连接状态。其次,对本地汇聚层进行分析,此模块主要由中心站和路由设备组成,同样采取动态路由协议的形式进行连接。以口字型形式,使本地骨干层路由器相互连接,顺应一台路由设备的数据采集和传输需求。在第一层采集工作完成时,可以添加第二层信息汇总模块,以级联方式进行连接,各个业务模块均可与路由设备进行连接。使用其他路由设施,需要将其安排在下联中心站,形成服务器集群。在第二层模块中,供电分支单位可重新设计路由设施,保障信息交互顺畅。最后,对本地接入层进行分析,其网络覆盖范围较大,二层级联层设备终端的第二层汇聚层连接,形成信息交流通道,高效交互信息[1]。
国内通信数据网体系建成于2000年,网络布局时引入了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电话、线上监控、线上缴费等各类业务,业务承载量远大于电力通信程序的信息交互能力。全网利用边界网关协议技术,各个业务都可建立单独的一个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以全网服务为视角,建立单独运行的路由表。通信网络的主要架构如下所述。
首先,本地骨干层。本地骨干层中含有2台较为高端的路由设备以及一组反射器。路由设备与反射器互为备份,借助省核心传输体系、省内2组性能较强的路由设施,共同作为区域通信数据网的传输路径,安排2条左右的155 m宽带,搭建完整的传输通道。
其次,本地汇聚层。需要安排5台左右的路由设备,每台设备均需配置一组双光路、2组骨干设施,将其与本地层进行连接。
最后,本地接入层。本地接入层,需要接入交换机组,确保网络服务面积的充足性,相应提升各类场所的数据通信质量。各组设施均添加了虚拟路由器,借助其冗余协议,使设备与其周边2组汇聚层设施处于有效连接状态。
在信息通信中,需创建完整的监控调度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部门,调度室与电力系统运行机房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保证各类通信传输信息高效对接,同时创建功能完整、调度内容全面的通信监控平台。应对通信需求,建立信息系统的传输通道。在信息调度期间,应给予部分流程的许可,使其能够针对监控结构进行相应的调取。信息调取后,使用数据技术进行深层分析,找出通信不足,保证后续通信顺利。为了全面实现信息通信连接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信息回馈通信调度规则,完善通信信息的传输策略,确保技术人员可以有效掌握信息传输各项工作。通信的连接与交互,应保证各环节的安全性,减少管理不当问题。为此,电力组织应建立规范和通用调度机制,给出通信管理规范。在通信网络运行期间,引入三级通信的管理机制,快速处理调度问题,及时响应通信平台的各类数据交互监控需求,确保信息交互处于高速状态,便于后续维护管理,形成统一监测的目标,全面反馈监督内容[2]。
在通信和信息基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处理2种技术的联合为出发点,实现通信运行维护工作的规范性,以通信运行模式为背景,构建健全的安全通信管理体制。体制内部也需融入通信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各类紧急情况则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问题作出及时处理,确保各项操作都可满足相应的要求。此外,通信交流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依照现场督察各类需求及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工作,逐步提升通信质量。
为了能够达到通信信息服务统一的标准,不仅需要将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将其应用在相应操作环节,还需建立功能全面、服务机制完整的服务热线。此服务程序主要面向客户,解决关于系统检修、故障报修等各类问题。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设置相应的服务评价流程,及时获取服务情况。信息服务评价机制建立时,应保证服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能够发现信息交互存在的不足。结合评价结果,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方向,提高通信信息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质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想要取得较为良好的成绩,则需要不断对管理运营模式作出更新,顺应各环节的运营需求。结合当前系统运行情况,参照电企发展和电力业务的实况,持续更新管理运营方案,最终完善电力企业的发展。
电力信息网和通信数据网融合时,以技术更新和功能完善为出发点,保证信息网络体系的全面性,同时实现信息网和通信数据网之间的高效融合。电力信息网和通信数据网融合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融合策略,尽可能地发挥出技术融合优势[3]。融合工作主要从4个方向进行。
信息网中心站需要配置至少2台装备,尤其是汇聚交换设备。在多组路由器的技术支持下,信息网络可有效运行。中心站信息通信数据网在配置设备时,若存在设施故障和性能不足等各类问题,需及时作出停电操作。
光缆资源设计时,需要明确跳纤传输通道方面的质量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信息网外围站汇聚层的设备与通信数据网本地汇聚层设备进行连接。在设计动态路由协议时,应该保证裸纤采取一光一电的连接形式。连接期间,只有遵循就近双向连接的原则,才可以使各类设施处于有效连接状态,保证业务数据传输的有效性,达成物理链路冗余的需要。
在技术优化期间,针对信息与通信2个层面的接入层,至少保留一个,以此保障接入层内各类信息传输效果,顺应业务平台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网络层连接的各类设施应防止出现重复设置问题,保证通信监控的全面性,高效展现设施、人员等各类资源的价值,最终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信息网与通信数据网相互融合后,相关设计人员需要梳理具体的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范围,保证网络配置的一致性。在通信协议一致的情况下,可全面查看设施、链路各处设计情况,保证设计规范。在检查中,需排查设计不利问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
针对网络拓扑架构,应逐层进行承载性建设,使骨干层网络传输接口达到容灾的技术需求。在骨干层进行信息传输,在汇聚层进行信息配置,添加相应的冗余协议,增强网络自身的功能性。此种技术更新方案能够显著提高网络传输能效。借助数据流量,合理分配业务数据传输任务,达成分散承载的目标,从而提高中心站区域链路的利用效率,实现信息网络承载能力的优化[4]。
在网络融合后,弱化了通信传输设备与数据业务之间的承载能力,降低了通信设施、数据业务2个模块的对接兼容问题,减少了中心站区域传输设备信息传输承载的任务量。划分通信层与业务层,使得各层设施进行的运维工作更加清晰,相应减轻了系统运行压力。在通信传输设施层面,需更好地展现服务功能。在继电保护、技术稳定等各类层面,需建立自动调取相关数据的模块,合理区分各类业务数据,将实际调取的数据智能分至各个业务模块。业务分层管理工作旨在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在网络设置时,需要将其安排在本地接入层设备上。该安装方法相比初期的安装形式能够增强终端运行的安全性,减少人为操作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接入层会自主分配数据处理任务。在此基础上,需加强信息网安全规划,集中应对IP绑定、系统运行不善等各类不利问题,均应有相应的安全防护处理。依照各项规定,全面管理终端设备,查杀各类风险,消除不利因素。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有空闲的IP,可以将其与媒体存取控制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绑定,达成精细化的管理的目标。在技术层面网络融合时,终端与网络处于相互连接状态,可能有空余网络IP。以规范管理为出发点,让用户进行相应的风险管控,切实维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5]。
网络融合视域下,各类业务设施处于相互融合状态,可保证业务数据部署的整体速度。信息传输质量会对办公区的数据交互效果产生干扰,通信技术能够从IP电话业务视角进行全网覆盖与部署。在通信专业层面,需要考量通信布线成本。网络融合的宗旨是以IP电话设施为主体,进行通信部署,后续针对电力语音技术,可以进行技术改革,从而让其具备相应的功能。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对于电网企业而言是较为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近年来,信息通信的技术更新与创新给电企运行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然而,国内电企规划处于初期状态,尚需全面分析业务通信需求。文章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信息通信功能,顺应电企的未来发展需求。文章联合信息、通信2类技术,高效落实信息传输工作,有效提升信息交互的精确性,保证信息传输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