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动力机制探究

2023-11-03 14:07刘文浩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9期
关键词:禀赋城乡流动

刘文浩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将“产业兴旺”放在了20字总要求的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而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需要探索相应的动力源泉和机制,以助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部分乡村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层次较低且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一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城乡关系下生产要素的非均衡流动。近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平等交换的通道并没有完全打通,特别是“人、地、钱”三大要素从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打破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聚集,以此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该动力的相应机制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关于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围绕农业转型及其动力问题进行探讨。普遍认为农民内部分化、资本下乡、农业科技创新、政府支持等构成了我国农业转型的内外部动力。比如,陈航英认为,农民内部因分化而产生的动力,是农业转型主要的驱动力,而来自行政力量和工商资本推动产生的动力,是农业转型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九大后,随着“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等新提法的出现,加之农业功能不断延展,伴随新型城乡关系的确立,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意义。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城乡各类要素发挥作用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同时随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趋势的逐步形成,也为乡村产业振兴乃至乡村振兴提供资源支持。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要素流动首先影响的就是产业。乡村产业发展应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乡要素的双向互动,乡村产业转型也就无从谈起。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如“互联网+农业和休闲创意农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农业园区+特色旅游”、“农业特色小镇”等,都需要引入城市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共生,这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虽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的新论述,强调了城乡要素互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但并未对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层研究,更没有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角度,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化动力做出解释。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视角,将乡村端要素配置的行为予以内生化,由此揭示城乡要素双向互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并提出要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加以驱动和保障,进而构建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机制。

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起点

通常来说,要素禀赋与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呈同向关系,要素禀赋程度越高,产业竞争力越强,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则经济增长缓慢。任何生产活动都需要依赖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同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取决于乡村对自身发展所需要素的禀赋状况。

(一)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内在活力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传统的城乡关系下,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的影响,生产要素往往更多地从乡村流向城市,过度的要素流失致使乡村要素禀赋程度低,要素聚集能力差,影响了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的提升。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来提升乡村要素禀赋程度。在新型城乡关系下,要素由“乡—城”的单向流动格局被打破,农村要素流向城市,而城市要素在政策的支持下更多地流向农村。

其结果是:要素向农村聚集,增加了要素供给,能有效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对要素的需求,使经济活动得以展开,为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活力提供现实条件;同时,伴随要素向农村聚集,要素流动速度加快,有利于激活市场和要素,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特别是伴随着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流向农村,加大了这些要素所占的比重,使要素整体质量相应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源泉。

(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由于我国农村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地方特色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价值,对城市要素产生较强吸引力,加速了城乡间资源要素的循环互动。

在新型城乡关系下,就乡村而言,有来自城市的要素流入,也有面向城市的要素输出。和以往单一流向相比,虽然也会有要素输出,但不再是农村依附城市状态下的被动流出,而是农村对外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价值。伴随城市观光、消费、养生、体验等客源的逐步流入,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传承、教育体验、饮食民俗等产业实现融合,农业功能逐渐多元化,乡村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利益驱动下,促使城市“资本下乡”“精英下乡”,外出务工者返乡,乡村兴起创业热潮,一大批新产业不断涌现。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在外来资本的撬动下,转化为生产力,与城市下乡要素聚集共生、融合互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可见,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促使农村要素禀赋提升的现实条件。要素禀赋程度越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越强,由此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起点。

三、有效的市场: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力量

前文提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要素禀赋提升,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起点。因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关键要解决好城乡要素流动问题。

(一)城乡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

要素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任何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与重组都要通过市场进行,这是因为要素流动实质上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目的就是要使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有利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进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可见,市场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要素市场存在割裂,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和人才引入仍不够顺畅。劳动力是农村最富余的要素,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民进城还未享受到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平等待遇,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农村人才匮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人才“下乡入乡”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有些特色产业因没有人才支撑而发展缓慢。

二是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受到阻滞。对农村而言,资本最为匮乏。一直以来,农村资本源源不断流向城市,而城市资本流向农村却遇到阻碍,比如,政府因担心“资本下乡”会带来农地过度资本化,进而引发农业经营风险,而对资本流向农村给予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加之乡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

三是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致使部分农村土地流转缓慢。土地作为聚集生产要素的空间载体,农业用地规模越大,对“资本下乡”的吸引力就越强,而要实现土地规模化,就离不开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部分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建立有效市场的路径

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改革减少和消除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动力和活力,为建立一个竞争性的有效市场创造条件。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工作,使农民真正成为能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农地流转,以“同地同权同价”为目标,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资本化运营,打通城乡土地要素市场,释放农村潜在生产力。

二是打破城乡户籍壁垒,畅通城乡居民有序流动和转移。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让城乡劳动力具有自由流动的平等机会;同时要加大人才“下乡入乡”的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此外,还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农业劳动力进行职业化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破除“资本下乡”的政策性限制。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资本要素的推动,没有资本要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乡村产业振兴就很难实现。因此,应尽快推动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相关政策落地生根,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在落实好“三个不得”的前提下,逐步消除对工商资本下乡的部分歧视性政策,降低进入门槛。

四是建立城乡统一、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有效盘活农村要素,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实现城乡市场准入畅通,积极引导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提高各类要素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配置效率。

四、有为的政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除了靠有效的市场驱动,还需要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目前城市要素回报率仍然高于乡村,受资本逐利驱动,农村要素依然有很强的意愿流向城市,而城市要素流向农村的意愿却不强,这就需要有为政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政府规划引领机制、政策导向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进行要素流向的调节,积极鼓励和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要素由单向流动转为双向流动。

(一)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取消“要素下乡”准入限制,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二是构建各要素主体利益协调机制。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借助不同的经营组织形式,让城乡各类要素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产业建设中,让城乡居民共享农村发展成果,这是激励各类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比如,通过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使农户作为土地要素主体获得相应回报。只有这样,城乡要素才能实现双向互动、融合共生。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和倾斜力度,逐步形成完善的财政、金融支农扶农保障机制。继续加强在财政补助、贴息、税费减免、投资参股、奖补、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有益探索,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村。比如,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成立产业发展的风险担保基金等途径,推动建立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支农政策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

一是为扎根农村和回乡创业搭建筑梦平台。通过出台各项支持政策,积极鼓励有为青年扎根农村,服务乡村发展,同时还要多方引导农民工特别是优秀青年农民返乡创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让他们切实感到扎根农村有奔头,并通过典型带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回乡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补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推进农村交通路网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环境,解决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障碍,为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还要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数字经济平台建设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三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为使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可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制定一整套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程序、规则、流程,搭建起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

五、结论与展望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三个重要变量,其中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是核心变量,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依赖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如何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又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促使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通过要素聚集效应的内生动力和生产要素流动的直接动力,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但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引导,即通过制度创新和公共政策来发挥作用,催化与提升市场力量,为市场的良性运行提供好的外部环境,以释放要素活力,加速乡村产业转型。“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三个变量密切关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功能稳定、动力持久的结构体系,成为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层次动力结构系统。

综上,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逻辑起点,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双重机制推动下,通过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逐步实现乡村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禀赋城乡流动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