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讓·乔诺因文学成就荣获摩纳哥文学大奖。同年,让·乔诺接到美国一家杂志社的约稿,主题是“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写谁呢?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写呢?让·乔诺犯了愁。苦思冥想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觉得这片土地缺少一个种树人,这个人曾饱经沧桑,却愿意以一己之力,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于是,在让·乔诺热情的幻想中,写出了《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把稿子寄给了杂志社。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为这样的人间奇迹感到震撼,就去当地调查有没有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人们纷纷说没有。稿子被杂志社退了回来。让·乔诺心里很郁闷。思来想去,他把稿件寄给了美国另一家杂志社《VOGUE》。第二年,《VOGUE》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
出乎意料的是,文章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各地读者的喜爱与追捧。书信纷至沓来,几乎摆满了让·乔诺的办公桌。人们为牧羊人的事迹所感动。这篇文章传播速度之快,超出想象,不久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被搬上荧幕,被改写成绘本,标题也换过很多个。为了表达敬意,“植树的牧羊人”这个标题流传最广。
在让·乔诺的作品里,人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还看到了和平的价值。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在被两次世界大战所裹挟的法国,在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荒原,《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注定只能是虚构的。
如今的中国,就有很多“植树的牧羊人”——共产党员杨善洲坚持植树二十余年,造就万亩森林;失去双腿的退役老兵马三小义务植树十余年,绿化几千亩荒山;浙江“90后”小伙沈钧亮作为“蚂蚁森林”种树人代表登上联合国领奖台……一个人只有在和平的国度里,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才能收获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供稿 安徽 蒋存强)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