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白求恩,就不能不说他和中国的情缘。在中国,有他的墓地、纪念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院、中学;他是第一个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外国人。
1931年夏,由于他投身名师时已经年近四十,功成名就时年纪更大。在这个年龄里,多数医生早已定型,因此其成就被当时的同行们称为“奇迹”。在四十多岁的“高龄”才进入专业黄金期,他在事业巅峰时突然放弃这一切,先是投身“穷人医疗事业”,继而远赴西班牙、中国,才会令不少熟人感到费解和惋惜。
1937年12月,白求恩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他不仅拒绝了汉口医疗部门的挽留,也谢绝了要他留在延安或五台山的好意,甚至因有人好心挽留他在延安工作而把一张椅子扔出窗户,最终他踏上了冀中前线。
1938年初,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他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此后因各处奔波,缺乏在专业领域更上一层楼的条件,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继续有所建树。在专业领域,白求恩的成就是公认的。他的专业是胸外科,在这方面有14篇专著,发表在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刊物上。
1939年2月,他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的威胁,连续工作69个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問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9年11月12日凌晨,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与世长辞。
(供稿 安徽 蒋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