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我知道他疼爱我,但我一看他这样,心情就会变差,感觉很压抑,什么都不想说了。”
来访的是一老一少。老先生姓周,是一位退休教师,同来的是他15岁的外孙女晓华。周先生面容愁苦,晓华也没个笑脸。这祖孙俩究竟遭遇了什么?
周先生一见我就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如今却不明白这孩子到底怎么了。请您帮帮我吧。”我请他先落座、喝水,再介绍情况。
周先生喝口水,缓了缓说:“我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女儿结婚后有了外孙女。女儿身体不好,外孙女基本由我们老两口带。不知咋回事,外孙女从小就任性,一不对心思就哭闹。我们疼爱孩子,事事迁就。结果,她一闹脾气就不上学。这不,她又三天没去学校了。”
我看着晓华,和缓地问:“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
晓华避开我的目光:“我讨厌学校,讨厌老师和同学。因为老师看不起我,同学孤立我。”
“能举个例子吗?”
“比如,班级举办活动,老师总把别人安排好了之后才想到我。前几天又这样,所以,我不想上学了。”
周先生听了直摇头:“你想多了,老师不会偏心。再说,你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吗?你不好好学习,总玩手机,谁的话都不听。”
说到这里,周先生转头对我解释:“前几天,她长时间玩手机,我说她几句,她又哭又闹,还跑了出去。当时外面下着雨,她姥姥怕她淋雨生病,赶紧跟出去找她回来。眼看要中考了,她总想一出是一出,不能安心学习,这哪儿行啊!”
晓华低声辩解:“我心里难受才玩游戏。”
我问晓华:“你心里难受,跟姥爷交流过吗?”
“我不想跟他说。”
“为什么?”
“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我知道他疼爱我,但我一看他这样,心情就会变差,感觉很压抑,什么都不想说了。前几天,我就是因为受不了家里的压抑气氛才跑出了家门。可外面下着雨,我也没有能去的地方。”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没了,孩子苦啊!所以,我们对她百依百顺,就是想减轻她心里的苦。”
周先生听到这里,几乎要哭出声来:“这孩子……”
面对唉声叹气的周先生,我迟疑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问:“请问,孩子的爸爸妈妈怎么没来?”
我的话刚一出口,周先生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您说,我就剩这个外孙女,我不爱她谁爱她啊!”
我有些意外,赶紧递上纸巾:“对不起。这到底怎么回事,能说说吗?”
周先生接过纸巾,擦干眼泪,说起往事:“我女儿结婚一年多的时候,女婿遭遇车祸去世。当时,外孙女不到一岁。我女儿小时候得过脑炎,后来治好了,却落下癫痫的毛病。她平时很正常,只是偶尔会犯病。我们怕她太劳累,也怕她犯病伤害或者吓着孩子,所以就帮她带孩子,不让她操心。后来,我们招了个倒插门女婿,日子过得还可以。万万没想到,两年前女儿也去世了。当时,我们还在农村,用灶台烧火做饭。那天中午,不知怎么回事,女儿做饭时犯病了,倒在灶前的柴火堆上,而灶台里的火引燃了她身下的柴火。女儿犯病时没有自救能力,等我们赶到,她已经没救了。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受不了啊!女婿、女儿相继去世,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和外孙女了。”
说到这里,周先生再次落泪:“就这样,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没了,孩子苦啊!所以,我们对她百依百顺,就是想减轻她心里的苦。再说,孩子是我们唯一的亲人,我们更是千百倍地疼爱她。她说衣服不好看,我们赶紧买新的;她说饭菜不好吃,姥姥赶紧重新做。就这样伺候着,她还不满意、不听话。昨天,她不去上学,在家躺着玩手機。我很心痛,这样下去,荒废了学业不说,还会毁了眼睛,因此说了她几句。结果,她不但不听,还顶撞我,说我多管闲事。这真让人寒心啊,难道我管她还管错了吗?”
晓华辩解:“我知道姥爷心里不好受,可他把爱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也不好受。我不希望姥姥、姥爷那么爱我,我受不起……”
周先生愣住了。
周先生以为失去双亲让晓华很受伤,其实让晓华很受伤的另有其人
短暂的沉默后,我问周先生:“孩子的话,您听到了吗?”
周先生沉重地点点头:“听到了,听到了。看来,我对孩子爱过头了。曾有老友提醒我不要溺爱孩子,说会害了孩子。我没当回事,总觉得孩子失去了爸爸妈妈,太可怜,忍不住想要多给她一些爱。”
我直言:“许多花都是浇死的。溺爱就好比给花浇水浇多了,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周先生喃喃自语:“我知道溺爱不对,不过,我是看孩子可怜,才忍不住多照顾她一些,让她过得好一些!”
“您的心情我理解。不过,”我话锋一转,“我想知道您为什么这样溺爱孩子。”
“隔代亲不都这样吗?”周先生有些诧异。
“隔代亲,更动心。祖辈和孙辈之间,确有这种现象。不过,恕我直言,我觉得您溺爱孩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周先生疑惑地看着我:“那是……”
“请扪心自问,女婿、女儿的去世,您和孩子谁更痛苦?”
周先生再次悲从中来:“当然是我。我本来就重感情,加上女婿、女儿不仅走得突然,还走得凄惨,我心里比吃了黄连还苦!说实话,这些年我都没能迈过这道坎儿。女婿、女儿走了,撇下了孩子,所以我一见孩子心里就难受,就忍不住想把全部的爱都给她。”
这正是周先生溺爱外孙女的深层心理原因。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同样面对亲人离世,周先生和晓华的感受有很大不同。
父亲去世时,晓华刚几个月大,这件事对她而言伤害不大。晓华的母亲患有癫痫,没有自己抚育孩子,与孩子的感情不深。对晓华而言,失去母亲,有伤痛,但并非刻骨铭心。
周先生就不同了。女婿、女儿都在年富力强时去世,而他和老伴日渐衰老,失去了女婿、女儿就等于失去了依靠和精神支柱。接连遭遇两次沉重的打击,周先生的内心几乎垮掉,整个人都被悲痛淹没。
就是说,晓华父母的去世,虽给祖孙俩都带来了心灵的伤痛,但显然周先生受伤更重、心里更苦。
正因为周先生心里的苦太多、遭遇的痛太深,反而让开始时没有受到重创的晓华间接地二次受伤。
因为周先生接连失去两个亲人后,感情世界几乎坍塌,为维护心理平衡,他潜意识里启动了情感补偿情结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情感补偿情结,让周先生把精神寄托全放在了晓华一人身上,结果反而伤害了晓华:一是溺爱。女儿去世后,周先生情不自禁地把对子辈的爱给了孙辈,结果让晓华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也承受着爱的重负。二是感染。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积郁在周先生的内心,甚至浸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晓华说,她就没有看到姥爷开心过。晓华待在郁郁寡欢的周先生身边,自然会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感到苦闷、压抑。
一句话,周先生以为失去双亲让晓华很受伤,其实让晓华很受伤的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就是他。
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活在当下。这对生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帮助周先生调整好心态,是心理辅导的关键。只有周先生的心理调节好了、能够给晓华自然而不过分的爱,晓华才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空间。
咨询中,祖孙俩的互相倾诉与倾听,加深了彼此的理解。晓华感受到姥爷的不易和操劳,而自己长大了,要好好上学,要孝敬姥爷,让姥爷少操心。周先生也知道晓华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自己需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想让周先生对晓华放手,有一件事情必须先做,那就是,周先生要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要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为此,我专门为他做了一次心理疏导,帮助他重新认识生死,理性对待亲人的去世。
首先,正确认识生死。
相传,有个妇人死了儿子。她满怀希望地拜访智者,希望智者让她的儿子起死回生。智者说,吉祥草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妇人欣喜若狂地问:哪里有吉祥草?智者告诉她:这种草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快去找吧。于是,妇人昼夜奔波寻找。她找了所有的人家,发现居然没有一户沒死过人。妇人悟出:原来,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犹如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一样,有生就有死,这就叫无常。一切都是无常,没有什么会恒久不变,包括生命。参透生死、看懂无常后,就会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好每一天,活在当下。这对生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其次,正确对待孩子的去世。
这牵扯到一个问题:你相信不相信人死后有灵魂。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孩子离世后就不知道你的悲伤,显然你的悲伤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悲伤而痛不欲生,和丢了一大笔钱而痛不欲生一样,再怎么悲伤也找不回来丢失的钱财,为什么还要这么悲伤呢?
如果你相信孩子离世后什么都知道,那你没完没了的悲伤,是对孩子的爱吗?不是。因为爱是温暖安详、给人力量的,你的悲伤不能让孩子的灵魂感到温暖安详,更无法让孩子的灵魂充满力量。
所以,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都不要过于悲伤,更不要长期沉溺于悲伤。
沟通至此,周先生总算明白过来:“我知道了,只有走出悲伤,我才能给晓华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才对得起我死去的女儿女婿。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临走,我握着周先生的手说:“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过我相信您一定能做到。”他点点头。
【编辑: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