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2023-11-02 09:06:12张明军温一帆
科学咨询 2023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张明军,温一帆

(惠州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惠州 516007)

高校体育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政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专业教育领域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要求,要以文化自信重要思想为纲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了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必要结合高校实际,开展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研究,探索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新路径。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孕育出的优秀文化元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一类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中华武德以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武术练习者,日常生活和习练武艺过程中崇尚“宽仁守礼”“发于情,止乎礼仪”“和为贵”等武德思想[4,5]。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既强调习练强身健体的武术技能,也十分注重习武者个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其全方位的文化育人功能,总能体现在历史上的著名武术大家的传奇故事中[6-8]。每当中华民族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时,总会出现岳飞、霍元甲等民族英雄的背影,这些民族英雄的出现,其实都孕育出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的土壤。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博采众家之长,以武明德,内外兼修,注重家国情怀,是独具武德特色的中华文化代表。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凭借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在新时代不断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自我更新,历久弥新,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提升。继承和发展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必须以文化自信重要思想为纲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强身健体、文化自信、国际交流等领域拓展其新时代的新历史角色和定位。

一、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以来,得益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得到空前提升。作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要摇篮,高校承担着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历史重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承的根据地。做好高校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和传承工作,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对继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青年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有别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广受青年人欢迎,其育人手段丰富,成效显著。在高校开展武术文化育人活动中,能帮助大学生在武术技能的习练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浸润在中华优秀武德营造的氛围之中,在习得武术技能,强身健体的同时,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武术修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的武术习练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教育与引导。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能够与高校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密切配合,高度互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中华优秀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民间武术传人、武术爱好者等群体的努力,更需要高校武术文化研究者、教育者的倾情付出。高校研究资源丰富,专家学者云集,开展武术文化研究的条件得天独厚,开展武术文化育人实践研究责无旁贷。开展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和传承工作,必须具备大文化的视野,提倡跨学科联合研究,武术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博采儒家、道家、中医等文化的精髓,融会贯通中华文化,其体系独树一帜。因此跨学科、跨专业的武术文化育人研究,才能够真正把握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规律,促进高校中华优秀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的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进入新时代,必须以更高的历史标准重新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育人作用。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政治合格的武术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高校需要探索武术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采用集体培训、个人进修,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在扎实提高武术教师武术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专业思想政治教师参与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路径,鼓励提倡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入优秀武术文化内容。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公共体育课程教师(传统武术课程)以及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满足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思政课程改革路径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需要探索思政课程改革新路径,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在丰富传统思政教学资源的同时,拓展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融合路径。结合青年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体育运动的特点,可以适度增加思政教育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权重。注重从新时代理论层面开展宣传、教育,采用多媒体、微课、慕课、“互联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挥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日常学习、体育锻炼和强身健体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和身体上均收获了课程学习的成效,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路径

公共体育教学(民族传统武术类必修、选修课程)长期承担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了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改革新路径,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提高公共体育(民族传统武术类必修、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入当地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资源,运用慕课、“互联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教学成效。在技术教学和功法练习的基础上,重新凝练和定位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功能。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中华优秀武德的传播,以历史上武术界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为素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在艰苦的武术技能习练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练习,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以武术文化为载体,教化青年一代,为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助力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四)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中的专业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育承担培养专业武术教师和武术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培养质量和成效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展高校武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教法、课时、考核等教学要素方面的改革研究,是新时代政治合格的武术教师和武术文化传承者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武术专业学生存在较大的特殊性,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接受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专业武术训练,武术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优秀武德。然而,由于在进入高校前,主要进行武术技能习练和比赛,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的教育。因此,当这些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承者进入高校以后,必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下,在不断提升专业武术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确保学生实现政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传承者的转变,早日成为合格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的专业师资。

(五)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学生社团改革探索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课余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团活动也是高校育人的有效补充形式。高校学生工作要探索有效路径,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社团政策和条件,扶持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社团,鼓励支持其他社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活动,花大力气培训社团骨干。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在校内或走出校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趣味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鼓励并促进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进社团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能力建设,助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工作中的社会协同创新路径

高校文化育人必须积极开拓校外资源,着力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育人平台,将地方取之不竭的社会资源有机地整合到高校育人的体系之中。高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武术文化育人实践中,积极与社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政府武术主管部门、地方武术协会、民间武术教育机构等单位开展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武术文化研究和教学合作。邀请政治合格的民间武术传人、武术运动员进高校,参与教学与训练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地方武术协会、民间武术教育机构工作,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传播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汲取民间武术文化的优秀基因,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研究总结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完善,为中华文化育人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要以新时代、新要求、新思路为主题,从历史的高度探索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育人路径,构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公共体育课程、专业武术课程改革,解决学生社团和社会协同创新等环节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挥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增强体质、强身健体,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促进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