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 张方圆 于爱兵
[摘 要]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工程伦理导论”课程可以增强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规范,在“工程伦理导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十分关键,因而把握“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建设效果对培养未来的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必要性和意义,初探了加大教学目标清晰度、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寻求思政化元素设计等“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工程伦理导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责任担当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宁波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YXMXZD2022117)
[作者简介] 李 凯(1989—),男,山东济南人,工学博士,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3D打印理论与技术、高性能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张方圆(1990—),女,山东济宁人,工学博士,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研究;于爱兵(1968—),男,吉林通榆人,工学博士,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切削与磨削技术、表面改性与摩擦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7-0025-04 [收稿日期] 2022-08-17
引言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决定性作用。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真情地提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国教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育人是本,其根本在于立德。
教师要成为学生立“德”的领航员和引路人,这里的“德”包括个人的,也包括社会的,而更多的是未来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1]。只有先有德,方能成才,继而成为在报效祖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上有用的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营,更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不断完善育人模式,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增强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2]。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指出,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3]。高等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培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學习、热爱生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发展,找准与国家发展、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相契合的人生定位。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塑造的融合统一。“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课”,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与机械类专业知识及学生职业发展密不可分。在未来具体的实践环节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考验学生的个人品德、社会道德及伦理道德,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精神、伦理精神、生态理念、经济社会效应等,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体现出的家国情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细化并强化,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抓住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期,确保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工程伦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由此可知,在“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会促使学生形成道德和价值判断力,在未来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针对实践活动的目的、价值及意义进行道德判断,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道德伦理层次。
一、“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
高等学校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将丰富工科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实现高校“五育”融合与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方式不断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借助“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契合度高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多重风险,人类活动将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不安与恐慌,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及未来安全。面对这些新技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盲目追逐。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可持续、绿色、安全的发展。因此,为了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不断挑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用正确的价值观、扎实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伦理道德观。机械工程专业教师也要扎实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加大力度增强思想政治内容,搭建工程实践与伦理道德的桥梁[4]。所以,高等教育工科专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对工科教育的新认识、新要求下发展起来的,对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扩充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角色辨识力
课程思政是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拓展与丰富,将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毫不动摇地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的立德树人。当前,高校对专业课加入课程思政的需求逐渐增多,但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关键点的把握还不全面,仍需要大量深入的探索。
在“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育人内容中要加强引领,将工程经典实例与工程伦理相结合,促使学生意识到在校期间及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应该勇于承担义务、履行职责[5]。借助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工科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的“他律”转变为高等教育后的“自律”。高校“工程伦理导论”授课教师需要在伦理教学中,借助决策扮演的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将来从事工程活动中的每一步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减小对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辨识力,进而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拓展与进步。
(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力
使命担当精神是一种勇于承担、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是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一切使命担当修成都要经历丰富的历练。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講解专业课背景和发展,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培育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华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并传授给学生,指引他们坚定不移地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使命担当。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建设国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创新能力是一名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在思想政治育人背景下,“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要认真探索最佳的引导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参与工程实践中的大学生还要具备“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的群体有投资者、管理者等多元化人群,在与他们交往中,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虽是必不可少的,但工科大学生要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善始善终,牢固树立伦理责任意识,不能从初始的“全心全意”改为途中的“半心半意”。
二、“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大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和学术建构的理工与人文两大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年轻力量,从大学中走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也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任务。从这个层面上讲,工程伦理学的目标和任务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工程伦理导论”课程要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助力学生工程美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在面临艰难抉择时,提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考量标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学生道德和伦理的推断力。目前,“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和教案,授课方式模糊,教授时长不明确。下一步,要明确“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教学目标,要上下协同、持续深入推进系统性授课,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加强教学目标的建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二)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工程伦理导论”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工程案例中找出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授课内容较为生涩,生搬硬套或强行介入的授课内容略显突兀,授课内容连贯性不强。因此,“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内容要从工程中来,还要到学生未来从事的工程中去,增加育人深度和维度,既有专业性建设,又要复合思想引导。同时,教师要把未来场景实践与教学创新、目标引领紧密结合,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总结教学经验,固化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不断完善授课内容的现实性。
(三)寻求思政元素设计方法
1.从伟大工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案例教学法是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以某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发学生分析、讨论、发表感想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维度案例教学法,从伟大工程中多角度分析思政元素,从当代伟业中建立学生的“四个自信”,用感人故事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民族复兴征程中鼓舞学生担当,在前沿科技探索中夯实学生本领。例如,都江堰体现了以李冰父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与勇敢;我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建造的重大工程享誉世界,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案例引用过程中,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掘资源,剖析中华民族伟大工程和杰出人物故事,多维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从案例讨论中培养大局意识。将所学知识背景与当下学生关注的问题相融合,设计情景讨论,组织案例研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动力。例如,在引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时,学生意识到一个重大工程不仅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还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建设青藏铁路工程时,科研人员挺身而出,通过制作路基模型进行风洞实验,讲到此时,学生纷纷表示要向科研人员学习这种迎难而上、不惧挑战的精神,在祖国需要时会义不容辞,全身心投入建设中。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案例中,学生了解到不仅要造百年工程,还要充分考虑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从自编剧情中寻求人生定位。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和情景展现,促使学生认识到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及责任担当,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职场的人生定位是什么。大家走向工作岗位后,都会选择一个职位,并倾向于做某一类事情,当我们认真去坚守职责和履行义务后,会很自然地获得成就感。然而,一部分人在一次次随大流的选择中,逐渐迷失自我,放弃了原则,甚至违法乱纪,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工程实施中要站得高,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忘记了人民的利益。其次,自编自导的情景剧包括海洋开发平台研发、高架快速路建设、小区垃圾站的设立等,从国家重大需求到生活中普遍关切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这些例子中体现出来的工程伦理及工程价值是相通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走出困境,更好地发挥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
结语
在大工程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改创新与探索。本文围绕“大思政”背景下在“工程伦理导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对“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引入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工程伦理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带来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怀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工程伦理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115-11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怀进鹏.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2-10(11).
[4]耿俊浩,齊乐华,田锡天,等.世界一流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分析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81-89.
[5]马忠贵.融入课程思政的《工程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8(69):29-32.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LI Kai, ZHANG Fang-yuan, YU Ai-b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can enhance engineering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norm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Grasping the entry point of the course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rain future mechanical engine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path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clarit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inding the entr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seeking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