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毅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 罗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回首,《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从诞生到如今已经走过了30 年。在历任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杂志社编辑与传媒业界、学界同仁共同努力,《中国传媒科技》已然成为中国新闻传媒技术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30 年间,中国传媒事业所经历的技术变革,《中国传媒科技》都积极参与,从未缺席,并努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介绍新闻传媒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发展动向,在推动中国传媒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个十年,1994 年,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同时开始信息化建设。新闻界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动向,了解传媒技术的最新成果,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传媒科技》按照穆青同志对杂志提出的“让新闻事业插上科学的翅膀”的要求,以前瞻性的眼光,接连推出重磅话题。如创刊当年即为新闻媒体的领导干部开辟“新技术讲座”专栏,发表《新闻标识语言(NewsML)——未来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简介》等文章。十年中与时俱进,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传媒共性技术,广电、报业的发展策略等方面推出不少颇有价值的专业性文章,持续引导、推动传媒的数字化。
第二个十年,三网融合提速。在平台融合、终端融合以及业务和服务融合的行业大势下,《中国传媒科技》多次参与举办“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等大型活动,同时,刊物质量和报道的专业性不断提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引发了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传媒科技研究人员的充分认可,成为从业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热心参与,促进了行业产、学、研、用的一体化融合。
第三个十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中国传媒科技》当仁不让,积极参与其中,先后组织了“融合发展路径与愿景”“新型内容生产平台建设”“XWorld 媒体融合分论坛”等多场活动,在栏目设置上专门增加“媒体融合”这一主题,并且始终保持对媒体融合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功案例推送给更多需要的读者,获得了读者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广大会员单位广泛好评。
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发展迅猛,新应用层出不穷,《中国传媒科技》身在其中,恰逢其时,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又将在不断变革的技术浪潮中屹立潮头。早在2016 年,《中国传媒科技》就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共同承办“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研讨会,会上提出的很多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和参考性。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通用大模型等新技术一经发布,《中国传媒科技》便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向业界学界约稿,聚合成专题发表。前沿和专业成了《中国传媒科技》的标签。
内容的专业和对新技术的敏感,源于杂志30 年来不断拓展技术创新的视野,源于身后众多热心人士的无私支持。作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会刊,《中国传媒科技》天然地就与用户需求、用户关注点和传媒技术发展关系紧密,其中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很多会员单位都是行业翘楚,实力雄厚,依托这种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面对新变化、新趋势,《中国传媒科技》更有底气,更有动力,更能把握时代脉搏,更有成效地去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和长期支持杂志发展的读者。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新闻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传媒科技》将继续秉承使命担当,与趋势携手同行,焕新传媒行业的内涵,翻开历史的新篇章!且期待,下一个美好的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