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鹦 方韶红
1934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长篇报告。报告全文4万多字,其中在《苏维埃的经济政策》 中,多处肯定和称赞方志敏等开创的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及其成就。他说:“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在中央区也已开始表现出来了。”接着,他肯定了闽浙赣边区农业与工业发展情况,当谈及闽浙赣苏区的“对外贸易”和组织“商品流通”工作时,更是大加赞扬:“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这一工作,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得较早,中央区则开始于1933年的春季。”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创的。1928年春,这块刚建立的根据地被称作弋(阳)横(峰)根据地,后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根据地创建初期,乡村红色政权纷纷建立。对于如何在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和建设好苏维埃政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进行了开创性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根据地初具雏形,不少农民出身的党政干部思想认识以及工作方法仍停留在“打打杀杀干革命,风风火火斗地主”这个认识层面,面对着敌人配合疯狂的武装反扑而采取的经济封锁,显得束手无策,冲动蛮干。白区商人偶尔踏进苏区,往往被没收物资,苏区干部不懂得同白区开展贸易交往。
方志敏
对此,方志敏向苏区的干部群众发出苦口婆心式的警告:那些用马驮运盐到我们苏区,从浙江、福建来的商人贩子,都是朋友。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的货物一律没收呢?你没收,人家还会来吗?(食盐)你吃一次就不吃啦?这是“杀鸡取蛋”。我们要以礼相待,可以跟人家订个合同嘛!方志敏鼓励苏区干部要学会与白区来的商人做生意。
1929年冬,信江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政府就规定禁止对外来商人没收货物,制定了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来经商及低税率的相关政策。有些地方还出现“对外贸易处”这一机构。该机构最初的工作是恢复和开辟集市圩场,供苏区内外的农民和商人进行农副产品交换。在“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商经商”的政策保障下,与根据地初创时相比,从1930年开始苏区内的贸易有所复苏和发展。然而好景不长,有些地方很快因受“立三路线”的干扰,又出现了没收商店物资的歪风,乡村农贸市场不景气。
同年底,由于红军队伍扩大,军需供给不断增加,根据地内财源日益匮乏。加之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趋严厉,道道设关口,处处有检查,生活生产物资流通不畅,苏区军民生活需要的物资普遍缺乏,日子不好过。时任赣东北苏区财政部副部长的谢文清回忆说,这段时期,方志敏多次开导我们财政部的同志,“能做好财政工作就能保证战斗胜利”,“要多想办法,广开财源”。
面对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严峻局面,方志敏在1931年5月召开的赣东北特委会议上,尖锐批评了当时的极左的现象。他指出,近期赣东北苏维埃采用的经济政策是错误的,随意没收企业商店和商船是断绝苏区与非苏区贸易流通的行为,是经济上的自杀政策。他严肃指出,国民党政府对苏区实行的经济封锁越来越严厉,苏区与白区的贸易已经越来越困难。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局面,应迅速建立特种机构主持苏区对外贸易,疏通赤白区物资交流,活跃市场。接着,方志敏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了赣东北苏维埃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必须建立特种机构苏区对外贸易处,疏通赤白区物资交流,活跃市场的主张。
对外贸易处一般都设在赤白区交界的地方。这些地方是赤白区物资流通的咽喉地带,方便外地商人和白区群众与苏区贸易处接洽谈生意签订合同,更方便实行以货换货、等价交换。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要求县、乡苏维埃政府开办商店,发动群众成立消费合作社,方便群众生活;恢复曾设立过的对外贸易处。培养红色采办员,开辟隐蔽而稳妥的贸易路线。
在方志敏的直接指导下,1931年8月成立赣东北特区对外贸易处,同时要求苏区各个县都要成立这一机构,以开展对白区的商业贸易。其职能是,“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流通苏区与非苏区的经济”。
当年的模范红色采办员练金科回忆说,其实方志敏早在特区苏维埃会前就部署这项工作了。这年4月,他就被点将从横峰县苏维埃消费合作社,调到赣东北总社葛源镇来。方志敏要求练金科协助主任宁春生,尽快恢复贸易路线,寻找食盐的新来源,以解苏区的燃眉之急。练金科不负众望,方志敏对此很满意。
1931年9月,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颁布一份关于食盐买卖输运的文件。该文件限“浙盐、闽盐、淮盐入赣线路为单一运输线,其余各路一概闭锁”。规定先集中县城或冲要,“禁止沿途出售,盐商需将运到数量随时报告备查”。若有违反者从严惩治。
10月,赣东北苏维埃消费合作总社召集有横峰、弋阳、贵溪、乐平、德兴等县消费合作社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共同商议对策。
方志敏到会进行了指导,赣东北省委军委主席邵式平也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上,各县都汇报了本地区食盐紧缺的严重情况,许多地方百姓买不到盐,只能刮削墙脚,熬制劣质难以入口的硝盐渡难关。也有个别胆大的铤而走险,冒死闯进白区购盐,结果途中被敌人枪杀。听到这些,大家既难受又愤怒。
会议讨论决定,各地根据各自环境、条件不同,各显神通,积极开辟贸易路线,抓紧采购食盐等群众紧缺物资。合作总社由方志敏拍板决定,再次派练金科去开辟苏区通往华埠镇的运盐路线。
练金科不辱使命。次日,他就带一名总社采办员来到了德兴县赤区第十区消费合作社。这里地处赣东北与浙江交界处,距离开化县华埠镇最近。练金科在与这里的同志商议时得知,通往华埠镇的大路都被敌人封锁了,在白沙关等几个关口还筑有炮台,只有翻越鹅公岭,走偏僻小路可直通华埠镇。尽管路程远些,来回要走30公里山路,但线路比较安全。
1932年,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纸币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与邵式平 (前排左四)等人及身边工作人员合影
一路上,练金科通过附近的小商贩打探到,华埠镇有一家“万康源”商号,经营南北杂货。商行王老板在地方上有势力、胆大,对国民党官方“禁限”法规不以为然,常放言“食盐不是枪炮子弹,不论红区白区,老百姓不能不吃盐,要买盐的大胆到敝店来”。练金科心里有数了:到华埠镇找“万康源”办货会比较有把握。
练金科一行来到了鹅公岭,与当地港头村苏维埃主席接上头,取出盖有方志敏印章的特别介绍信。村苏维埃主席一看,明白这是方主席亲自策划的大事,于是连夜召集干部开会,决定组织发动群众去华埠镇买盐。
在群众大会上,村苏维埃干部向群众宣讲粉碎敌人经济“围剿”的意义,号召群众尽力到华埠镇多买盐回来,在解决自家的吃盐问题之后,再转卖一部分给赣东北合作社总社,支援全苏区军民,共渡难关。之后,练金科根据自己多年闯荡白区做生意的经验和诀窍,介绍了应付白区老板、争取多买盐等货物的办法。考虑到某些群众垫付不起购物本钱,练金科表示,合作总社可以给每人预付5~10块银圆。这样一来,全村男女老少都被发动起来,纷纷报名参加担盐队。
发动群众购买食盐的措施落实后,练金科根据不同情况,奖励运盐者每人猪肉半斤、半把粉丝。
随着送盐到苏区来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日收购食盐量猛增到千斤以上,有时能达1万多斤。担盐队里不仅有成年男女,还有十三四岁的少年。对于孩童的奖励更有意思,除给猪肉、粉丝外,每人还发两块寿饼。
练金科在鹅公岭一带坚持工作了三四个月,从白区收购积存了20多万斤盐。然后按省消费合作总社的计划,迅速分发送至全苏区各食盐奇缺的地方。苏区群众兴奋地赞叹:“这是神仙想出来的方法呀!”
大规模的收购活动时间长了,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不久,敌人又出新招。1932年3月,国民党当局首先在江西全面推行保甲制度。为强化“封锁”效果,保甲在编制上以户为单位,10户组成1甲,10甲组成1保,分别设立户长、甲长和保长。保甲内实行互相监督和互相告发的联保连坐制度,即所谓一人“通匪”,全户同罪。
敌变我变,办法是逼出来的。同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发布《关于打破敌人封锁食盐计划》 的通知。通知对于解决食盐问题提出了“必须积极的布置军事行动,捕捉豪绅地主与村长保甲长,向被捉来的豪绅地主的家属筹款,并买盐到苏区来。强制他的家属贩卖食盐来苏区的同时,价钱照给,或以米抵价”等几项新举措。
这样就对敌人加大了打击力度。方志敏又向苏区各级消费合作社、对外贸易处的同志,以及所有物资采办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做到既是“一个物资供应工作者,同时又应该是一个政治工作者和革命的地下工作者”。
1932年冬,练金科继续扩大“朋友圈”。他除了与华埠镇的“万康源”王老板保持密切关系,还结交“三和堂”“吴德泰”等商号老板。业务合作范围扩大了,从原来单纯的“进货”关系,发展到合伙做生意。
由练金科开辟经营多年的德兴暖水对外贸易处,沿着岭头山、徐家村、桐村至(浙江开化)华埠镇这条贸易线路安全可靠。为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1933年冬,省苏维埃政府在暖水向白区延伸地点方塘暂设立贸易处。华埠贸易线路已不再仅有过去“以银圆收购食盐”的单一功能,又发展出了以货换货的贸易方式。在群众掩护配合下,苏区的大米、皮毛、茶叶、莲子等土特产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源源不断地运到白区,然后换取白区的军用物资、食盐、布匹、西药以及毛竹、木材、棺材等。
闽浙赣苏区围绕着省会葛源镇,除上述练金科开辟的从德兴县到浙江西部重镇华埠的贸易线路外,还先后建立从玉山县到浙江省的常山县、金华,直至杭州、上海,以及从婺源县到景德镇,到皖南屯溪这两条线路。
赣东北苏区对外贸易处的普遍建立,有效地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1932年11月20日,赣东北省委代表在上海向中央报告经济工作时说:全苏区共设立对外贸易处16个,全权负责苏区的贸易工作。输出苏区的物产,购进非苏区的物资,以实行经济流通,每月营业额达20万元,每月可盈利12000元至18000元……群众也从中获得莫大的便利,有些群众说:“这是神仙想出来的方法呀!”
1933 年对外贸易处达到18 个,“进口货物为12426元,出口货物19865元,出超为7439元”。许多群众自豪地夸道:苏区的红色商贸照样“通四海,达三江”啊!
当年,流经赣东北红色苏区与国统区的信江与乐河,是运送物资的两条主要航道。那时没有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白区商人贸易流通全靠这两条水道船舶运送。早在1929年信江苏维埃时期,就出现了水上关税,设立了船舶检查所。1931年8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对外贸易处的同时,也设立特区船舶检查局。信江北岸先后在铅山傍罗口、弋阳与贵溪交界处的老虎山,横峰扬家门的虾麻卡,德兴的铜铺设立了船舶检查局,隶属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直接领导。当时弋阳对外贸易处也在弋阳红区与白区交界的黄沙港和朱家坑、西童村设有船舶检查站,除对过境船只进行检查外,其货物还要按苏维埃政府财政规定征税,税率按货值5%~10%计算。
船舶检查局,一般配有检查员、核算员、会计、出纳、保管、统计等五六个办事人员。每个船舶检查局一般都有当地县独立营武装掩护配合行动。船检局的主要职责是对过往关口的船只进行检查和征税;查禁、没收军火、毒品、迷信用品等违禁品,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杜绝非法拦截商船及没收物资;向过往商人、船工宣传革命,协调苏区对外贸易处与白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船舶检查局通过对往来船只的检查,基本掌握了河道上往来客商的情况。检查中发现豪绅、官僚资本家的货物即予以没收,对一般商人的货物经双方协商同意后予以收购,按政策保证商人的合法利润。对于少数企图逃税漏税者,船检局税关人员必须按章行事,给予责罚。
有次例行检查,10条从信江下游溯江而上的商船,货主谎报货物是洋灰(水泥),经检查发现是大批的血丹。按规定,洋灰只征税几百(银)元,而血丹却要征几千元,加上罚款,不下万元。但货主认罪态度好,只按税率征收了3380元的关税,没有罚款。
倘若船上货物为苏区必需的紧缺物资,如食盐、西药、布匹等,则动员商家以低税率甚至免税卖给苏区,成交后即以苏区银行兑换券购之,商家获兑换券可持此券到对外贸易处购买苏区土特产,并且享有选购的优先权。这种做法对白区商人颇有吸引力,不少外地商人想方设法“做手脚”,船底下隐匿国民党官方“违禁物资”,不顾风险为苏区输送食盐等紧俏物资和日用必需品。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商人与苏区交易的积极性,促进了红白区商品更广泛的流通。
然而,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局仅成立3个月,就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责难。1931年11月,中共临时中央给赣东北省委的信中便指出:“你们设立的对外贸易局与船舶检查局,我们以为是税务局的变相,我们以为没有设立两个机构的必要。”
方志敏没有理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官僚式的错误指令,反而不断督促基层人员加强管理,注重实际成效。谢文清回忆:“船检局每天的收入,一般有几千块大洋,多时有七八千甚至上万块大洋。由于有了比较固定的关税收入,赣东北苏区的财政状况大大好转。”确实,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过去财政的来源是靠红军去打,没收反动派财产及捕捉土(豪)劣(绅)筹款,现在转到从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及整顿税收发掘财源。”
1931年10月31日,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共临时中央书面报告近期赣东北苏维埃政府的《关于苏区财政经济政策的转变》也作了类似的表述。这是苏区财经政策的标志性转变,后来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
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局的建立,既增加了苏区的物资供应,又增加了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效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群众生活需要,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1932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财政情况时说,“只有船舶检查局每月可收入六七千元”;“对外贸易处可收三四千元”;赣东北苏区仍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各苏区要将筹款帮助中央作为目前战斗任务之一”的指示,向设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送去黄金100两。
赣东北苏区给中共中央提供经费支持始于1930年12月。当月提供了价值10万块大洋的黄金。1931年,3次共提供黄金650两。数年间累计提供黄金超过1000两。
当年,赣东北苏区周边有两大名镇:一是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二是水路码头铅山县河口镇。两镇商贸繁荣,商贾云集。这里虽有地下党开展活动,但基本上仍属国民党统治区域。
朱光明是铅山县河口镇著名商人,商号“朱大昌”。他思想开明,早年与方志敏、邵式平等结识为友。朱光明在河口镇名望很高,一直担任县商会会长,国民党方面也很重视他的社会影响。
赣东北根据地尚处在信江苏维埃时期,方志敏就多次派人与朱光明联系。苏区的财政经济干部也多次拜访这位朱老板,向他请教有关发展苏区经济及如何理财等问题。朱光明对方志敏建设红色苏区的大业表示理解支持。他利用自己担任商会会长之便,团结商会进步同行,多次或明或暗地将布匹、西药、食盐、擦枪油、砂纸、电池等紧缺物资,成批运往苏区进行商贸交易。
每当“上峰”强调封锁严查时,朱光明也会做出“配合”姿态,甚至让官方派警员押运自家商船,实质是上演一场“白皮红心”的闹剧:货物从上饶或河口装船,顺信江而下,货船经信江北岸苏区时,红军即以“检查”为名,截留货物,放回空船。朱光明佯称货物被红军当作违禁品罚没了。朱光明的亲信与苏区船舶检查局配合默契,“戏”演绝了,当局只好相信“货物被劫”了。
景德镇著名实业家陈庚昌,号仲西,早在大革命时期就与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的邵式平结为好友。1930年,他出任景德镇总商会会长。6月6日,方志敏、邵式平率领赣东北红军独立团第一次攻克了景德镇。城内的地方官吏士绅和巨商大贾皆仓皇逃走,唯景德镇总商会会长陈庚昌神态悠闲,如逢喜事。上午9时许,他从楼上窗口挂一块亲自书写的红布条幅,上书“欢迎红军!欢迎方志敏、邵式平、方维华!”方维华是景德镇地下党支部书记。陈庚昌以此表明态度,配合红军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秩序。原来方志敏早就通过地下党的联系,让陈庚昌作为内应为红军进城做了准备工作。当天下午,方志敏、邵式平等红军领导与陈庚昌在总商会友好会见。陈庚昌积极协助红军做好宣传,次日全镇前、后街的商店照常开门做生意,乘机捣乱的流氓黑势力一下子遁形匿迹,整个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陈庚昌还积极配合红军筹款,根据各工商户资金和营业情况,帮助红军共筹款万元。红军撤离时,根据方志敏指示,红军部队给商会留下8支枪,帮商会组织治安队,维持景德镇治安秩序。
1932年5月1日,苏区赣东北省会葛源镇热闹非凡。方志敏主持苏区军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后,还主持了欢迎白区参观团到苏区参观考察的仪式。原来,赣东北省苏维埃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广交商贸朋友,不止一次组织苏区以外的商贸团体及各界友好人士前来参观走访,增进了解,扩大贸易。这次白区参观团的规模较大,据记载,有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报界记者约400人参加,他们大部分来自灰区(靠近苏区的白区),其中青年群众有130人,青年团员63人,省苏维埃党政各机关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接待陪同活动,历时4天。
陈庚昌偕同景德镇商界朋友也参加了这次盛会。临别时,他为表示对苏维埃主席的谢意,单独前往方志敏住处拜访,并以一块足可做一件女性上衣的平绒布相赠,方志敏委婉地予以拒绝。
路上,陈庚昌对身旁的商人、记者发表感叹:我想代表我们景德镇商界表示一点心意都不行。这就是人家共产党的规矩,再大的官也不能例外。我们能不跟人家好好做生意吗?
陈庚昌这番话,道出了方志敏开创的红色区域总是能不断克服时艰,冲破“围剿”,走向兴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