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嘉鑫 胡 池 付宏财 王占洪 戴冲云 宋丽红
(1.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高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装备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201;3.陆良县农业机械技术试验推广站,云南曲靖 655600;4.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青贮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动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发酵剂等工业原料,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玉米生产类型及城乡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1]。目前云南省青贮玉米种植模式多样,使得青贮玉米农机与农艺结合形式多样、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完备,对云南地区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和农民增产增收有很大的影响[2]。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代替人力进行青贮玉米大田生产,不断提高青贮玉米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大田生产主要包括耕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环节。在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中,李名威等[3]针对河北省小麦—玉米节水丰产增效技术,建立了新的社会效益评价模型,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范成方等[4]通过分析种粮成本、商品率等关系,以山东省玉米和小麦种植为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表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高于玉米的种植;胡桧等[5]通过分析山地丘陵地区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和作业机具,证明复式耕种技术对山地丘陵地区的玉米小麦种植较为适宜;甄文超等[6]为使河北地区土壤生产力具有可持续性,探究了一种新型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模式;姚艳春等[7]通过分析平原地区玉米-小麦轮作成本、土地流转等费用,建立一套新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云南省青贮玉米主产区滇中温暖区的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以滇中温暖区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机合作社及高级职称以上的农机、农业专家调研为基准,基于Delphi法与AHP法构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根据各层次的单排序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及分值;以云南省陆良县召夸农村机械农田作物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展开分析讨论。证明本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为云南省滇中温暖区及其他丘陵山区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率的提高、农民增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8-10]。
为保证本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获取数据。调研地区为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等多个地区。收集整理青贮玉米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后,以曲靖、昆明这两个滇中温暖区的4 家合作社为例,对其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①定量与变量相结合原则;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③易操作性原则。
根据所调研地区的原始数据,采用Delphi 法,向云南省研究员、合作社负责人、涉农高校相关教授等30位专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根据专业人员的意见以及相关参考文献[12-14]采用AHP 法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
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①建立层次结构Delphi 法与AHP 法模型。在本文研究中,该模型就是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构成框架;②运用Delphi 法构建判断矩阵,以上一层次的指标M 为准则,对2 个指标Ai和Aj的相对重要性作判断矩阵通式,如表1所示。
表1 判断矩阵通式
所谓层次单排序是指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各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其计算方法[15]如下。第一步,将判断矩阵每列进行归一化:
若CR<0.1,则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为满意。若CR>0.1则需要调整判断值[16]。
检验一致性原因: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多样性,多个元素两两比较时并没有固定的参照物,那么得出的最终结果可能会出现A>B,B 大于C,但是A 小于C的判断发生。因此当判断矩阵构建完成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判断矩阵的正确性[17]。
平均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一致性指标RI值
设置社会、经济、生态为本体系的一级指标[18];经济指标下又设置有综合机械化率和经济收益2个二级指标;综合机械化率有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6个三级指标;经济收益下设有人均年收入、单位面积纯收入2个三级指标;生态效益分为保护性耕作及资源消耗2 个二级指标,资源消耗下设置有肥料使用量、病虫害防治2个二级指标;保护性耕作下设1个三级指标少耕免耕;社会效益设置3个二级指标: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抗逆减灾、推广度,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下设2个三级指标普通劳动力、技术人员;抗逆减灾下设置有提升品质、新技术使用量2个三级指标;推广度下设2个三级指标辐射面积、培养培训人员。
本体系通过互相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情况建立判断矩阵,进而测算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权重占比为W1∶W2∶W3=6∶2∶2,进而对体系中各二、三级指标之间的权重进行计算。
根据各层次的单排序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同一层的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综合经济指标权重
针对综合经济指标权重表经过表决。根据下级各权重占比资源消耗(S1)∶保护性耕作(S2)=3∶1,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S3)∶抗逆减灾(S4)∶推广度(S5)≈20∶15∶14;三级指标权重比例确定采用与二级指标权重比例同样方法。采用满分为100 分,根据不同权重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占分值,作为标准用来检验周边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所得分值是否合格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经济效益类指标:本研究主要针对云南滇中温暖区,以丘陵山区为主,故设置经济指标总分值为60分,经济指标下设置有综合机械化率、经济收益两个二级指标;综合机械化率满分为30分,基准值为24分。下设6 个三级指标分别为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各项满分分别为5分,基准分值均为0分。经济收益满分与基准值与综合机械化率分值设置相同;经济收益下设置有人均年收入和单位面积纯收入,基准值均为12分,满分为15分。
生态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满分设置为20 分;由二级指标保护性耕作和资源消耗构成,其中保护性耕作满分5 分,下设置少耕免耕三级指标,满分为5分;资源消耗满分为15 分,设置肥料使用量、病虫害防治两个三级指标;病虫害防治设置分值为15 分,肥料使用量设置为5分。
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满分设置为20 分,又分为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8 分)、抗逆减灾(6 分)、推广度(6 分)3 个二级指标。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又分为普通劳动力(4 分)和技术人员(4 分)两个三级指标;抗逆减灾指标(6 分)由新技术使用量(4.8 分)、品质提升(1.2 分)两个三级指标组成;二级指标推广度满分值为6 分,其下面设置有辐射面积(4 分)、培养培训人员(2分)两个三级指标。选取云南滇中温暖区的四家合作社进行数值代入,其数值在上下小范围变动,具有一定代表性。
以云南省陆良县召夸农村机械农田作物专业合作社为例(以下简称陆良召夸合作社),此合作社采用自有机械深松,机械播种,除草杀虫相结合,自有机械收获的种植模式。从上述经济、生态、社会3种效益出发进行评判,得分如表4所示,评分原则如表5所示。
表4 云南省召夸农村机械农用作物专业合作社综合效益得分
表5 综合效益指标及评分标准
陆良召夸合作社经济收益经过分析,人均年收入得分为13分,单位面积纯收入为12分,经济收益总得分为25 分,略高于均值,这是由于该合作社使用自有机械进行青贮玉米的耕种管收作业从而使得该合作社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得分。
通过计算,该合作社生态效益总得分为16 分,肥料使用量得分为2.8分,病虫害防治得分为10.2分,资源消耗得分为13 分,少耕免耕得分为3 分;该合作社生态效益总分略高于平均分,表明该合作社注意化肥农药的使用,资源利用率较高,土壤保护较好,但是病虫害的防护能力应适当提高。
该合作社抗逆减灾的得分为5.5分,推广度得分为4.7分,经济效益总得分为17.2分远高于平均值。表明该合作社在抗逆减灾、技术推广等方面优于其他同行。
建议陆良县召夸合作社更加注重技术推广,提高病虫害防范与管理能力,加强有机肥的使用量,提高经济效益得分。
① 基于Delphi 法与AHP 法,依据云南省滇中温暖区青贮玉米种植区农机合作社数据,根据专家评价与层次分析,设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3 个一级指标以及经济收益、综合机械化率、资源消耗、保护性耕作、社会贡献每亩用工量、抗逆减灾、推广度7 个二级指标和17个3级指标。建立各自的权重比分,构建了一套针对云南省滇中温暖区的青贮玉米种植区全程机械化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② 根据建立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以陆良县召夸农村机械农田作物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打分,并与当地4 家合作社的各项分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各合作社之间打分在平均值上下小范围浮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结论符合实际,给出的评价方法简单易行,对其他合作社进行理论验证,并有指导意义。构建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能较好地反映云南省滇中温暖区青贮玉米种植机械化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南地区农业机械生产与研发企业等具有指导意义,对丘陵山区合作社青贮玉米种植与机械化作业有指导作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的统计方法需要大量样本和反复修正,可通过增加省内外行业专家调研数据量,反复修正综合效益指标与权重,进一步改进、完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