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君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学生在进行《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中,易遇到以下困境。
一、《经典常谈》阅读困境
(一)不肯读
当前,学生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有大量急功近利的名著知识总结和考试宝典。许多学生失去了静下心慢慢品味书香的耐心。 而且,学生对“经典”往往望而生畏,对中国古代经典更是如此,结果是敬而远之。听闻《经典常谈》一书的内容,许多学生便丧失了阅读的勇气。
(二)读不懂
书中所讲的古代经典,大部分是八年级学生还未接触过的,如《周易》《尚书》《战国策》“春秋三传”“辞赋”等。对未接触过的经典知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在语言层面,学生想要阅读时既有趣又流畅还是比较困难的。经典作品时不时会出现的专有名词或是小段古文,无疑还是增加了初中生的阅读难度,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本书首次被选入推荐阅读书目,所以,现有的研究资料非常少,而且网上的资料往往良莠不齐。学生较难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和研读已有习题来把握知识重点,深入文字核心。学生不知道阅读《经典常谈》要看什么、怎么看,容易在阅读中迷失方向。
(三)读了忘
《经典常谈》内容庞杂,记忆难度大。它涵盖了诸多著作,还系统整理介绍了我国儒道文化发展,诗歌、辞赋和文章的流变等知识。如《诗》《文》两篇,实际上就是两部具体而微的分体文学史。其内容之庞大复杂,记忆难度之巨大,可见一斑。 《经典常谈》介绍的是古代典籍的相关知识,包括成书时间和过程、书籍内容、意义价值等。这些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度较小,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更容易遗忘。
二、学生命题实践路径
学生自主命题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整本书真实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但是,让学生亲历出题过程,产出题目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一,学生往往对名著内容思考不深,题目指向难以直达核心;其二,学生对中考真题接触不多,提问方式和语言组织容易不规范;其三,学生对其他人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出题难易度较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任务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命题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针对学生“不肯读”的阅读困境,教师应当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对本书的兴趣。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阅读方法指导”部分,推荐学生用“选择性阅读”来接触《经典常谈》。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妨先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以下是几种行之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勾连课文
《经典常谈》一书中的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曾接触过的。对于这些篇章,学生兴趣更大,畏难情绪不明显,可以作为吸引学生翻开本书的“鱼饵”。如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与本书《〈诗经〉第四》有关联,第22课《〈礼记〉二则》与本书《“三礼”第五》有关联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旧知走向新知,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与《经典常谈》相关联的课文有哪些?例如《〈诗经〉二首》(关联《〈诗经〉第四》)。
问题二:关于这部分,已了解的知识有哪些?例如“诗经六义”。
问题三:读完《经典常谈》相关章节后获得的新知识有哪些?例如“诗言志”,而“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孔子通过断章取义的方法解诗。
问题四:读完《经典常谈》仍有疑惑或希望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有哪些?例如诗配乐演唱的传统在后世有没有被继承下来?《诗经》真实的解读(非断章取义)可以在哪找到?
2.联系生活
在每章的开头,朱自清巧用传说、生活情境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如节日、学校活动等。
例如,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时询问学生端午节的来历,而后顺利引出屈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再詢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屈原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辞赋第十一》。在本章中,朱自清先介绍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由来,而后叙述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和他的文学成就,再谈模仿《离骚》而产生的“辞赋”文体的诞生及其代表作。学生由端午及屈原,便进入了辞赋的世界。
再如,春游时公园的门口摆着一个算命、起名、看相的小摊子,学生都很好奇这是什么?是“骗人”的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势自读《〈周易〉第二》这一章,了解八卦与占卜的由来、占卜的基本方法等。
3.举办活动
活动是一种生动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竞赛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活动应当以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举办。
就本书而言,丰富的活动可以包括“我向大家介绍经典”分享大赛、“图文并茂话经典”思维导图或手抄报展示活动、“我对经典最熟悉”知识竞赛、“经典中的故事”讲故事大赛、“读经典的意义”演讲比赛、“经典之我见”读后感分享会等。其中,演讲比赛正好可以契合八下演讲单元的活动,讲故事比赛可以契合第六单元的写作任务,读后感分享会可以契合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
(二)依托支架,寻找重点所在
针对学生“读不懂”“读了忘”的阅读困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经典常谈》的核心价值,明确出题方向。如何在庞杂的知识大海中找到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依托以下支架材料。
统编版语文书“名著导读”部分对《经典常谈》的介绍,是学生把握名著重点的重要支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名著导读”部分进行研读讨论,探究本书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阅读方向:理解朱自清实事求是、现代科学的学术研究观念;品味本书通俗易懂、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构思匠心;应用“选择性阅读”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书中某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要求,是学生把握名著重点的另一层重要支架。可以将名著的学习重点总结为以下几类:其一,识记类,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记忆,如考查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的再现等;其二,理解类,考查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诸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信息的理解,还包括对作品语言风格的探析等;其三,运用类,考查学生以名著为载体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如说明推荐理由、改编名著精彩片段、撰写文学鉴赏文章等。
此外,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纂的《语文作业本》中《经典常谈》的几项任务,也是学生把握名著重点的一层重要支架。
(三)研究真题,概括共同特征
学生对真题接触不多,对题目提问方式和语言表达等了解不多,教师应做典型例题的分析。教师可以出示当地中考名著真题,并做一定分析,引导学生对题目特征有直观的认识。
例如,2022年杭州中考语文第4题、温州中考语文第13题,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中考名著题提问方式的以下特征:其一,开放性,即在出题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允许学生选做,题型也多为开放性论述题。其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综合性,即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其四,创新性,即题目紧扣时代热点,创新问题问法,摆脱套路化和程序化的传统考查方式。
(四)实践命题,合作迭代升级
实践命题环节分为个人独立设计、小组头脑风暴、跨组交流分享,贯穿其中的是题目的不断迭代完善。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至少两道题目的设计,并在设计时写明出题目的和思路,拟定示例答案。在学生自主命题初稿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题目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听取组内同学意见后进行修改迭代。在跨组合作中,各组分享组内的优秀题目,其他小组可以通过交换做题来感受题目的难度、知识的适配度和提问明确程度,并提出自己的感受与建议。最后各组将分工完成编辑、制图、校正、制定评分细则等工作,完成定稿。教师可依托评价量表、PK赛等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命题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三、学生命题实践总结
(一)试题常见问题
1.死板僵硬
这类题目考查名著的作者、篇目数量、篇目名称等固定知识。这类题目无法考查学生是否进行了真实的整本书阅读。
例:《经典常谈》是_______撰写的一部_______的著作。其中介绍了古典的字典,即许慎的_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书。
2.重点不清
这类题目虽紧扣名著文本,但因对《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和文本价值不够了解,不能寻找到重点,所考查的内容往往并非本书的重点知识,而是一些“边角料”。
例:以下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关于历史的书。
B.“春秋”是古代纪年史书的统称。
C.《“三礼”第五》中说,从来礼乐并称,但礼实在是乐的一部分,用来补助乐的不足。
D.《周易第二》中说,八卦是一种可以辟邪的圣物。讲八卦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五行的经典便是《周易》。
3.形似神非
这类题目往往以《经典常谈》为外在形式,实际考查的是学生的其他知识或能力,并不能实际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真实阅读。
例:《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中说,“人”“言”为“信”。以下哪个选项是“信”的小篆字体?(图片展示AB两个小篆字体,A为“信”的小篆,B為“似”的小篆。)
4.“切口”过大
部分题目走向了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出题错误思维,提出诸如“谈谈阅读经典的意义”“说说这本书带给你的生活启示”等过大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
例: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经典常谈》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启示?
(二)优秀试题成果
教师总结发现,命题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创新题目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指向核心知识,创设真实情境,贯通课内课外,尊重选择阅读。
下面是几道创新试题及其亮点分析:
例1:小高正在对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将它们分门别类编入诗集。在一册诗歌选集的序言上,他写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语言不够劲儿,便用唱歌(《经典常谈》)。”请你从课内所学的《关雎》《蒹葭》《式微》《子衿》中选择一首,谈谈它是否能被编入此诗集。
题目亮点:创设真实且有趣的情境;引用名著中重要语段,指向清晰;紧密联系课文;提问切口小,但答案开放,“能否被编入”的问法给了学生更加自主的选择空间。
例2:小华在查阅朱自清相关资料时发现,朱自清曾当过中学教师,他曾说《经典常谈》就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请你从内容、结构、语言中选择一个方面,说说为什么这本书适合中学生阅读。
题目亮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允许学生在内容、结构和语言中三选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指向核心知识点:《经典常谈》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例3:班级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我们作为学生,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学习本领上。”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
题目亮点:设置贴近学生现实的班级辩论会情境;先提出反方观点,再让学生作为正方反驳,让学生的回答能有的放矢;同时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题4:你的邻居玥玥现在是八年级的初中生,他听说《经典常谈》这本书是谈古代经典的,而且内容繁杂,对这本书产生了畏惧心理,迟迟没有翻开。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她进行开导和鼓励,并向她推荐合适的阅读方法(100字左右)。
题目亮点:情境真实,符合学生对《经典常谈》的第一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功能;在开导和鼓励他人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指向了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的要求;限制字数,考查学生使用简练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教师经验总结
1.鼓励主动,激发兴趣
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传授为主,新时代的课堂则应以生为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好奇,处于迫切主动想要学习的状态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从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
2.鼓励实践,变看为做
当学生产生迫切希望了解答案的心态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支架,并引导学生先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组内探究等方式先进行实践探索,而非迫切要求老师进行讲解。变看为做,从实践探究得来的答案和思维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形成学生间事事实践、时时实践的良好学习生态。
3.鼓励创新,包容失败
在鼓励学生主动实践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经历多次失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败。教师应发现学生在实践不断迭代过程中的进步,应发现学生在失败或成功实践中的创新火花。那些最终成功的创新想法自然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赞赏。但是也应注意,有的创新最终可能走向了失败,但创新本身的意义是应当被充分认可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长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