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河道的驳岸大多用金山石砌筑
从前在姑苏古城内的小巷子里骑车,石块铺设的路面一路颠得人四肢发麻,这路面上的石块竟然不管大小,大都是金山石。还有古城的街头巷尾,从传统民居的地基、界碑,到石库门、牌坊、石桥,也多见金山石。毫不夸张地说,姑苏古城就是构筑在金山石石料上的。
苏州的老街巷边,传统民居屋脚处常见界碑。比如山塘街渡僧桥下附近巷子里,沿着东中市、西中市向南北两边延伸的巷子里,都可找到。界碑立在屋脚,一来划清地基界限,二来保护墙脚,60多厘米高的界碑石,即便磕碰到,也不会影响房屋本体。
界碑的由来,有说是源于最早的“封土赐氏”,众诸侯受封后,以国名为界区分邻国国境。后来官宦人家门额上悬挂门牌,以示本姓之府邸。到了百姓这儿,就在建房建店时,立姓墙碑为分界线。
界碑石多置在外墙近屋脚处,或嵌于勒脚内,或立于勒脚外侧,或刻在转角隅石之上,主要描述有“堂”“界”“坊” 等,及其主人的姓氏。
墙碑大小可知其主人产业规模,姓氏前冠堂号或郡号可知其姓氏族望,如:“三槐堂王界”“明远堂赵界”等。“三槐堂”是三槐王氏的堂号,同时显示了这家繁衍自太原王氏。
界碑上的碑文书体多变,多见楷书、行书,不少碑文出自书家之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刻碑拓技艺传承人戈春男介绍,界碑上写那么大的字,在书法里叫榜书,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在古代,字一度写在竹简、甲骨上,竹简、甲骨又沉,承载量要尽量多,因而都写得不大。
苏州古建老宅屋脚的界碑绝大多数用的是金山石。中张家巷沿河路面铺用的花岗石,就有一部分是原界碑石,可看到上面有“某姓”“某堂”等字样。
说起石料,常与石料打交道的戈师傅如数家珍。苏州本地盛产石料有两种,花岗石和石灰石。石灰石在苏州称为青石,主要产在苏州太湖中的西山岛和三山岛等地。花岗石主要产于苏州西部的木渎、枫桥、藏书一带的山区,金山石是苏州花岗石的统称,“金山是区域地名,赋予了这里的花岗石地理特征。”据说,金山产花岗石常制作中小型料石和雕刻,尤其适宜作外墙贴面,而焦山产的易出大料,常用作桥面和牌坊。
江南多雨水,气候温暖潮湿,木材易腐烂、易遭虫蛀,加上经济繁荣、物阜民康、财力充足,苏州本地又盛产优质的青石和金山石,因而在建筑中广泛使用。
金山石因硬度高、储藏量多、抗压强、磨耗小、不易风化,后来比之青石,成为建筑中用途最多的石料。
手工刻碑现场
就苏州地区而言,石材的应用除营建桥梁、修筑牌坊以及大量用于建筑阶台、石柱础等构件外,还可以见到全石构建筑,同时反映出苏州本地很高的石作水平,如石桥、石塔、石屋、石亭、石牌坊、纪念碑、石码头、石板路、石柱、鼓磴、门槛、栏杆、阶沿石、栏板、石库门、石狮、御路、旗杆石等等。
路面、石桥、界碑石等皆大量由金山石制
各种金山石造构件
姑苏古城最具特色的几种建筑型态是金山石用石大户,城墙墙脚大多用金山石和少量青石砌筑,河道的驳岸大多用金山石砌筑,最未曾想到的是那些小碎石路面,也是用金山石,“充分利用了加工石料时打下来的边角料。”戈师傅说,过去仓街从干将路那头向南延伸的一段,铺地叫三寸子,用的是三寸见方的花岗石。而从前街不宽,哪怕山塘街、平江路也这样,两米左右宽,两边齐头隔长条花岗石,下面一条排水沟。街面的石头与石头之间,都是细沟,可聚雨水,聚多了就流到两边水沟里,而街面雨停即水干。
但也不是说,苏州本地铺地就一定用金山石。戈师傅也说,洞庭东西山的铺地就用青石。青石虽比金山石软嫩很多,但石料的产出有地域性,大体本地产什么石料就用什么石料。洞庭东西山的山体石材是青石就用青石,这是因地制宜。
而园林里边的路基,大多由鹅卵石材料制作,或将莲子纹的石灰石割开,再搭配一些瓦花做成海棠形等花形。过去制作辅料用的是石灰和泥巴,鹅卵石容易脱落,瓦片埋深一点,把铺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鹅卵石即便脱落了,范围不大,修起来方便。现在辅料用了混凝土,卡得紧,不容易脱落,但也因而再也出不了青苔了。
戈师傅的工作主要在碑刻碑拓。最近常刻如章太炎故居、顾廷龙故居的重修碑记,名人故居、园林里的书条石等。机械工具的加入,令石料加工水平大幅提升,尤其刻字一面的平整度远胜于以往。重修碑记都是青石小字,花岗石石硬粗,只适合于刻大字。他们还坚持纯手工刻字,但刻工的书法水平较过去退化了。“在人人写毛笔字的年代,刻工虽不识什么字,但就有人书法写得很好啊。”
天然青石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一片片页岩结构,一种是一层层包裹的球状结构。太湖流域出产的青石就是后者,现在通常用到的是山东地区的页岩青石。锯石时要根据纹理特性加工,否则表面呈现酥烂状,等于报废。至于古建修复常用的花岗石,要么从周边地区收购旧石,要么用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做旧的新开采花岗石,做旧水平很高,只能在犄角旮旯找到机器加工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