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现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教育体制通过不断地改革,逐渐在新课程标准中,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全新学科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明确核心素养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在实际培养中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有机融合起来,推动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培养,达到建立健全小学生人格的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立足于语文这一根底学科之上,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向,构建起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课堂支撑,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帮助,进而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目标。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应试教育的阶段,逐渐形成的可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集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价值、态度等多方面需求为一体,其导向为学生全面培养过程中的所感所悟,而非简单的结果导向。核心素养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开放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与时俱进、伴随终身持续发展的动态化培养优化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从内容角度讲,“素养”比“知识”“技能”“态度”更富内涵,为三者的综合表现,适用范围广。“知识”和“技能”多指具体学科领域的“听、说、读、写、算”基本知识和技能。“素养”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知识和能力,但又非单一的学科性知识,同时还包含学生价值观、情感和态度方面的教育。鉴于此,核心素养导向结构复杂,涉及内涵为多元维度的,更偏向于学生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超越了人们对知识和技能内涵的狭义理解,既能矫正过往轻能力、重知识、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偏失教育现状,又能系统和完善地反映出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
从性质角度讲,每个人在发展终身目标时都会受诸多素养的影响,以此来应对各式各样的生活需求,而人们发展所需的共同素养,既包含核心素养,又包含由核心素养延伸而来的其他方面;而核心素养稳站中心位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核心素养既能代表不同个体应达到的必要共同素养,又代表最低的共同素养要求,已成为每个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须学会的素养。
从功能角度讲,“素养”已超出“学校”和“职业”的范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升学考试及工作。但是,核心素养的功能又不简单局限于升学和就业,更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个体,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尽早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学习的良好基础,发挥更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素养。
从目标角度讲,“素养”超越了以往教育行为主义层面具备的能力,涉及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完美呈现出“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成人之学”“教人成人”等特色育人观相一致,有利于在一线教育工作中,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相契合。
从培养角度讲,基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综合环境的共同影响,某些素养为人们先天潜能的一种,可通过系统的、有意识的教育培训积累获得,而核心素养旨在通过干预学生各教育成长阶段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后天学习,因此,更为侧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摸索到的体悟为主,为一项个体认知和元认知相互构建的内在活动过程,需要外界引导(即教师引导)才能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的一个学习过程。
小学生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一旦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非常低下,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对教师的讲解方式未作出明确要求,仅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学表面内容的意义即可。从该角度讲,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只需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算优化成功。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尚未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要求,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教育弊端,不利于帮助小学生完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调查走访发现,一部分教师依然沿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与新课改中提到的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培养没有任何实际帮助作用。在这种严肃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思考,很难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导致学生无法得到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素养作为我国全体公民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旨在从言谈举止、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知识能力等层面对人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是因为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正是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深入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从思维层面讲,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分析,可充分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并在答疑解惑中锻炼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其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小学生天性的基础上,合理地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教学内容。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只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小学生不断吸收语文知识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写作、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文章,应用词句,进而理解文章,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识文造句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应用技能,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语境之中特定词语的应用效果,利用语言意境加强学生对不同语境之中特定词语的理解。并通过大量的识文造句锻炼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使用情况,提高学生的词汇感悟力,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升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语文核心素养基础。以《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为例,教师可通过改编成游戏或者悬疑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优化。教师根据课文重新编排游戏内容,并安排学生轮流扮演文中的角色,展开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表达主旨,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心态,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可借助新颖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专注力,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成果,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乌鸦喝水》一文为例,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先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乌鸦喝水的流程,然后告知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下,教师可借助教辅材料为学生创设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乌鸦完成喝水的动作。学生在此教学氛围的影响下,会集思广益尝试多种多样的乌鸦喝水方式,以实践结果佐证理论依据,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要求下,为吸引小学生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成效,丰富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作者的人文精神和不同文章中展现出的自然景观。因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极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方法,开展趣味性教学模式,以自身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将课本内教学内容转换为生活化知识,言传身教,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以《有趣的汉字》一文为例,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汉字”两个大字并引出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对汉字的认知,那么,你们现在对汉字都有哪些了解呢?”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指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然后在课文阅读过程中合理融入自己对汉字的理解,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效果,又能提升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通过满含热情的语言、趣味性十足的PPT课件,向学生讲述谐音、字谜、册、删、典、仓颉造字等的来历,带领学生观看汉字神奇、浏览课文、了解汉字价值,以此提升学生对汉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意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并对学生的探讨、汇报和总结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去证实自身话语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以此锻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词汇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介绍家乡景物》一文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介绍过程中,既能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向同组其他成员展现家乡之美,获得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课程上的主动参与性,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快速理解与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可以自主探索、自主感悟的课堂空闲时间,并带领学生积极感受生活百态,以真情实感体验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山雨》一文为例,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自己对下雨天气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踊跃发言,大胆说出自己对下雨天的不同感受。其中一位学生对春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有的落在窗台上、有的落在车棚上、有的落在地面上,为安静的夜带来嘈杂的声音,不知小雨下到何时,早起推开窗户,感受空气中的湿润,仿佛春天已经到来,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冒出了一层新绿,闻到远处飘来的花香。”在学生的描述中,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现出了一幅冷暖交替、安静与嘈杂并存的早春景象。然后教师由此引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采取多媒体播放形式,向学生展现春山雨的壮阔美景。或者带领学生走进大山,切身感受山雨美景,提高学生对自然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所感所悟。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的特征,力求教学本真,为学生积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由教态引入课堂气氛,良好的教态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工具,可直接让学生感受教师或激情,或亲和的情绪,是一种行之有效带领学生进入愉悦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进而激发的学生上课情绪,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敏捷。其次,以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兴味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学与乐”相互支撑,不可分离。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可将游戏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调动起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完成语文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视域之下开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此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接触先进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分解,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循序渐进地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让小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提升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此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充分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整体质量,可将开放式教学、趣味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充分融入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之中,共同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