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白衣映昆仑

2023-10-30 13:10:30窦孝鹏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原病高原病人

窦孝鹏

当医疗、看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难事时,我想起了奋战在青藏线高原上的白衣战士们。

扎根昆仑下,誉满青藏线

在四千里青藏线上,提起解放军第22 医院,不论部队还是地方,可谓家喻户晓。1956 年春,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央代表团去西藏参加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当车队经过刚通车一年多的青藏公路时,严酷的高原反应击倒了不少人,一位年轻的女文工团员马宝燕竟被高原症夺去了生命。陈老总对随行的军队领导人说:“这个地方的病蛮凶哟,要赶紧放个部队医院来!”不久,原兰州军区第二门诊部奉命从西安来到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在戈壁滩扎下了五顶帐篷——这便是22 医院的“童年”。至今,22 医院已在青藏高原奋战60 多年。它担负着东起青海日月山、西至柴达木盆地的冷湖镇、北抵甘肃敦煌、南到西藏拉萨的2457 公里驻军的卫勤保障任务。同时,也成为青藏公路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守护神。鲜亮的红五星和红十字闪耀在昆仑山、唐古拉山,戈壁大漠,茫茫草原。青藏高原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大风常常会在半夜把帐篷刮走,六七月下雪是常事。22 医院驻地格尔木海拔2800 多米,不算太高,但他们要常常派出医疗队到海拔5000 米左右的唐古拉山、昆仑山、风火山一带去巡诊。不少医务人员自身带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为指战员们看病。这里高山缺氧,医务人员的家属难以适应,只好长期过着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等退休了,回到内地反而不适应了,因为身体出现了醉氧现象,有的人只好又返回高原。有的女医生、女护士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内地,母子每年只能相见一次,这些女医生、女护士每天只能望着孩子的照片一声声呼唤。不少奋战高原几十年的老军医治好了数以千计的病人,自己却被恶劣的高原环境摧垮了身体,他们永远长眠在了昆仑山下。原院长俞祥海是一位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尤其擅长颅脑外科,他在高原战斗几十年,为抢救病人,先后几十次上唐古拉山,多次在兵站蹲点,有时一蹲就是4 个月。原副院长杜智敏是一位内科专家、主任医师,尤其擅长高原疾病的救治。他是从青藏高原雪窝里“滚”出来的医务工作者,先后在沿线七八个兵站工作过,在高原战斗了30 多个年头。正是在一代代白衣战士的努力下,22 医院由几顶帐篷起家,发展为现在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设备和一大批各类人才的驻军医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众多荣誉。医院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拥政爱民示范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医院门诊部被海西州委、州政府表彰为“文明窗口单位”。医院还被评为“全军妇女先进单位”“全军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甲级卫生单位”。曾连续三次夺得全军“白求恩杯”,其上级机关解放军原总后勤部为他们记了集体二等功,总后青藏兵站部先后6 次评他们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这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上,凝聚了22 医院多少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呀!

挑战高原病,造福高原人

地处昆仑山下的22 医院,经常遇到的病症是高原病。这里海拔高,高寒缺氧,一般人到此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严重时会形成高原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昏迷、高原高血压及低血压、低血糖等,其症状为头疼、胸闷、喘不过气、呕吐、厌食、眩晕、无力、浮肿等。高原病像无情的恶魔,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作为高原驻军医院,22 医院理所当然地把防治高原病这个宿敌作为一个碉堡来攻。他们于1989 年正式成立了以副院长杜智敏为首的“高原病研究室”,把这一课题正式列入了重点目标。

经过十几年努力,22 医院在防治高原病方面取得了一批有效成果,如他们研创的“光量子治疗法”和“氧合液治疗法”疗效显著,均属国内外首创。“光量子治疗法”简称“血疗”,简单地说,就是抽出病人的血(一般250 毫升左右),经紫外线照射后充氧,再输回病人体中,达到治疗的目的。他们用这个方法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有一个叫张学福的,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得了高山肺水肿,昏迷14 天,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用血疗法夺回了他的生命。一次,杜智敏带领研究室的医务人员刘崇礼、哈秀芳、王旭敏等,把研究室搬到海拔4800 米的长江源头唐古拉山镇去做试验,正碰上四川潼南县一个来高原务工的工程队,有80 多人患上了急性高原病,不少人呕吐、昏迷,20 多个已不省人事,躺倒了一大片。工程队的带队人急得直哭:“完了,这一下完了,要死一大片啊!”半夜两点,杜智敏闻讯后,即带领研究室的同志赶去奋力抢救。他们先用血疗机为重病号轮流治疗,给其他病号吸氧、服药、打针,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抢救,80 多人全部脱离了危险。“血疗”创造了世界屋脊医疗史上的奇迹。潼南县人民政府为此写信给《解放军报》表示感谢,并给医院送来了锦旗:高原无情人有情,感谢亲人解放军。“血疗”这项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

为获取更方便、快捷的治疗方法,近几年他们又创造了“氧合液”治疗法。高原病的主要病因是缺氧。他们设想:假如给液体充上氧,通过静脉注入体内,不就达到治疗目的了吗?杜智敏带领大家经过半年试验,由物理论证、动物实验,再到自己身上试验,证明不但无副作用,而且液体中的含氧量可比平常高出34 倍。此法用于临床后,收到很好效果。对于那些因血黏稠等原因抽血困难的病人来说,更为适用。即使危重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通过输液也能进氧。为治疗高原病又找到了一个好方法。

1998 年8 月,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工程竣工,有关方面要在唐古拉山顶举行盛大的线路开通典礼并立纪念碑。参加人员达3000 多名,其中省军级以上干部几十名,有国家信息产业部、总参通信兵部各级领导,有原兰州军区、原成都军区及原甘肃省军区、青海省军区、西藏军区及三省区人民政府的领导,有来自上海、北京、南京、长沙、广州、成都等地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等人员。上级机关把这次活动的保健任务交给22 医院来完成。这些人员职务高、年龄大、身体弱,第一次上高原,又直达海拔5300 米的唐古拉山顶,这些特点决定了这次保健任务无比艰巨。22 医院党委研究决定,抽副院长杜智敏带36 人执行保健任务。上山前,他们在格尔木对这些同志尤其是年纪比较大、体质弱的一一做了体检,根据各人身体状况,把他们分为三类,研究重点保护“危险”人群。

浩浩荡荡的车队出发了,医务人员携带氧气袋、有关器械和自己研创的治疗高原病的方法、仪器随车保障,对几个体质差的人,边行车边吸氧治疗。经过连续17 个小时的行车,赶到唐古拉山顶,开设了临时卫生所,随时检查、观察情况。活动进行期间,不断有人昏倒,他们就及时抬进帐篷进行抢救。有一位20 多岁的女干部,高原反应严重,昏迷后不省人事,跟她同单位的几个人急哭了,认为要把命丢在这里了。经医务人员紧急输液、打针、服药,终于把她抢救了过来,下山时笑容又挂在了她的脸上。

由于这次任务完成得好,有关部门奖给22 医院5 万元以作鼓励。

现在,由22 医院副院长杜智敏主编的《青藏高原疾病知识手册》,已成为初上高原的人和高原部队指战员必看的常用书。大家说:高原病遇到了克星。

热血抗死神,妙手救众生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道路弯急坡陡,车辆密度大,超车会车频繁,这些情况造成车辆事故多、人员伤亡多,这是22 医院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即注重发展高原创伤外科,随时注意抢救事故伤员。从格尔木至拉萨的1159 公里间,无一所部队医院,途中要是生病由于路远不便救治。为解决这个问题,22 医院除经常派医疗队沿线巡诊外,从1993 年起还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海拔4800 米的沱沱河兵站设立了一个中心卫生所,常年派医护人员轮流住在这里执行卫勤保障任务,10 年来他们治疗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危重病人经及时抢救,无一死亡。

1998 年8 月,汽车某团士官小程执勤途中因车祸遭受严重外伤,造成血气胸,情况危急。住沱沱河卫生所的军医胡宗余对他进行紧急抢救,作了闭式引流。考虑到小程的伤情较重,必须去医院手术,胡医生一边亲自护送他乘车下山,一边与医院联系,让派人带必备氧气、药品来半路接运。一路上,胡医生不断为小程输液、吸氧,观察病情。当他们经过300 公里的驰骋到达昆仑山西大滩时,眼看氧气快要用完了正在着急时,医院外科主任向凯带的救护车及时赶到,给小程吸上带来的氧气。又经过100 多公里的奔驰赶到医院,为小程及时进行了手术,使他痊愈出院。

一次,18 岁的蒙古族战士嘎布希尕,被汽车轮胎上蹦起的钢圈,打掉了半个脑盖,脑浆外流,当即昏迷不醒。战友们火速把他送进22 医院,当时的外一科主任俞祥海急忙进行手术抢救。手术进行中,伤员呼吸骤停,经全力抢救,才有微弱呼吸。手术后病人连续昏迷17 天,中间呼吸停止5 次,被救活5 次。17 天中,俞祥海顾不得患病住院的老母亲和发高烧的9 岁女儿,一直吃住在病房,昼夜不离地观察着伤员的变化情况,直到病人暂时脱离危险。76 天后,伤员终于清醒了,两个月后,嘎布希尕伤愈出院,他母亲和姐姐特地从老家赶来,一定要下跪叩谢。嘎布希尕所在部队为俞祥海向上级请了功。

1996 年4 月8 日,对22 医院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格尔木市先后发生三起重大交通事故。近的在格尔木北边几十公里处的察尔汗盐湖,远的在160 公里外的昆仑山不冻泉。三起事故的96 名伤员都先后被送到22 医院抢救。医院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全体人员,不分科室,一齐动手,按院领导的指挥,清创、分类、包扎、手术、腾床、供应饮食,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医院全体人员的努力,96 名伤员全部获救,无一死亡,创造了高原地区大面积创伤抢救的奇迹。特别是个体运输户车上拉着来自甘肃南部地区的许多藏族同胞,他们不断念叨:“金珠玛米,活菩萨,活菩萨!”看到个体运输户经济困难,医院免收了救治费6.8万元。

军民一家亲,生命最宝贵

22 医院在坚持为兵服务的同时,坚持为高原农牧民群众服务。他们每年都要派出医疗队骑马进帐篷,深入农牧区为各族群众服务。他们曾在日月山下的农家炕头为69 岁的回族妇女张春芳成功摘除了46 斤重的瘤子。他们在青藏高原昆仑山上的帐篷里,为藏族青年妇女巴珠摘除了35 斤重的肝包虫囊肿。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升温,不少医院商业化了,不见钱不看病的现象屡见不鲜。但22 医院的领导说:在医生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应该是生命第一。有的老百姓无钱看病,有的医院无钱不看病,我们不能这样做,救人要紧啊!他们先后为1260 名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各族群众减免医疗费250 余万元,平均每年为危重病人垫付医药费25 万元以上。

72 岁的藏族孤寡老人次仁加毛患病后无人照看,有人把他送到22医院,从此无人过问。医院不仅热心为他治病,还管吃管穿,治好后又派车送他回去,不收任何费用,老人感动得热泪涟涟。有一个中年人马国东,外出做生意途中被车挤压腹部,来22 医院门诊,医生检查后告诉他是脏器损伤,需住院治疗。可等了两天,还不见病人的影子,医生着急了:这病耽误不得呀,估计病人可能有困难,不想治了。情况反映到院里后,领导说:救人第一,金钱第二。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个病人。于是,医务处派出5 人,在病人没留下具体住址的情况下,通过茫茫人海,终于在一家旅馆的地下室里找到了马国东,把他接回了医院。马国东说,自己倒腾洗衣粉,每月只能挣二三百元,哪有钱住院?医院明确告诉他:人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住院费先不要考虑。当即为他做了腹腔手术,修补了撕裂的肠子,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2000 年夏的一个早晨,一辆警车拉着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昏迷不醒的年轻男子送到22 医院,说这是在街头收留的一个流浪汉,也不知叫什么名字,看样子快不行了。别的医院不收,只好求助于解放军医院了。

病人被救醒后,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里知道,他叫张永刚,河南太康县板桥乡人,是一位在西藏当过兵的复员军人,家中有爱人和两个不满3 岁的孩子,现在得了肝硬化,便借了300 元想去西藏找原来的部队求助。好不容易走到格尔木,钱花光了,病情却更加恶化了,几个好心人把他送到一家医院。医院要1 万元押金,无奈,他只好当流浪汉了,现在已病得神志不清。22 医院在全力抢救张永刚的同时,立即与他爱人取得联系,报了病危。他爱人张红梅为了看丈夫最后一眼,把家里的一头耕牛卖了360 元,但仍不够路费,所以迟迟不能成行。张永刚终因病入膏肓,医院已无回天之力,生命之烛慢慢熄灭了。22 医院通知其家属并对他进行了妥切的安葬。张永刚之妻在写给医院的感谢信里说:“尊敬的首长、大夫、护士:你们好,我衷心感谢你们对永刚的照顾和关心。我们村的人说:现在是金钱社会,永刚病在外边不会有人管,会抛尸街头的。他遇到了你们这样的好人,为他治病又安葬他,你们是我的大恩人,在这里,我带两个孩子向你们叩头谢恩……”

22 医院始终把为高原群众服务作为一项神圣的职责,他们与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铁路医院等五六个单位结成共建对子。他们每年派出2 到3 支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深入农家、牧区、厂矿、学校、道班、气象站等单位送医送药,宣传防病知识。帮助牧民克服吃生牛羊肉和不洁血肠等陋习,为附近农牧民做绝育手术一千多人次,多次上街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发放药品数十万元。

22 医院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了高原军民的赞誉,格尔木市机关和在雪域高原修筑青藏铁路的4 个铁路工程局都曾与22 医院签订合同,把22 医院确定为自己的医疗定点单位。22 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决心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在西部和柴达木开发中,在青藏线建设中,当好广大军民健康和生命的“保护神”,让军帽上的红五星、药箱上的红十字在雪域高原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高原病高原病人
谁是病人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西藏科技(2015年10期)2015-09-26 12:10:23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