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温
胡杨,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生长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树种。但是,你知道吗?胡杨是会流“眼泪”的。那么,胡杨的“眼泪”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走进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去看看吧!
胡杨的“眼泪”,也称为“胡杨泪”或“胡杨碱”,指在胡杨生长的季节,从树干裂口处或受伤处流出的汁液形成的块状结晶。胡杨和灰胡杨都能形成胡杨泪,它是植物对高盐环境适应性的重要表现方式。
沙漠地区不仅缺乏水分,而且盐分含量也比较高。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不仅抗旱能力强,抗盐碱能力也很突出。干旱地区的植物一般根系发达,在吸收地下有限水分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盐分。植物将吸收的盐分通过一定方式排出来,被称为“泌盐”。
植物抵抗盐碱的方式除了泌盐以外,还有拒盐和耐盐两种。拒盐,指的是植物具有少吸收土壤中盐分的能力;耐盐则指植物体内的盐分浓度高,仍然可以正常生存。
为研究胡杨的抗盐碱能力,我们曾剪过一段胡杨的小枝,舔舐了一下断面,尝到了淡淡的咸味。这说明胡杨体内含有较多的盐分,同时也说明胡杨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胡杨的耐盐能力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种子萌发时,胡杨的耐盐能力较强。幼苗生长阶段,其耐盐能力下降。随着胡杨慢慢长大,其耐盐能力又变强。成年胡杨的耐盐能力,比幼年胡杨强十几倍。相较于成年林,胡杨幼林适合生长在含盐量低的区域。
当胡杨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它将通过茎叶的泌腺将盐分排出去。野外调查发现,胡杨有“吐水”的现象,这与人类出汗类似,指从没有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吐水”现象通常作为根系生理活动的指标,并能用来判断植物幼苗长势的好坏。
通过“吐水”,植物可以将根系吸收的盐分主动排到茎叶表面,从而降低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到茎叶表面的盐分,再通过雨水冲刷、风吹、昆虫黏附等方式脱离植物体。
胡杨的“吐水”现象主要出现在幼树上,但它体内过多的盐分只有少量是通過“吐水”排出的,其余的则是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自动排出的,这些盐分较高的汁液凝固后就形成了胡杨泪。胡杨泪多形成于成年大树的树干上,而一棵成年胡杨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因此,胡杨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也被称为“拔盐改土的功臣”。
胡杨泪可以制作肥皂,还可以作为制革脱脂的工业原料。据说,当地居民曾用胡杨泪代替小苏打来发面。
胡杨泪还是中国古代工匠使用的焊药(可以提高焊接质量的材料)之一,用以焊接金、银、紫铜等。现在的新疆喀什地区仍然保留了用胡杨泪作为焊药的焊接工艺。
胡杨具有极强的耐盐和抗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胡杨虽然生命力极强,但也无法忍耐长期缺水的环境。沙漠地区胡杨的兴衰取决于河流的变迁。
(田晓丽摘自《江苏科技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