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知识摆摊”受关注:象牙塔外的社交体验

2023-10-29 17:28王荷醒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热带鱼小摊诗社

王荷醒

“心理学体验”“拍摄体验”“哲学咨询”……路边摆摊的“小贩”中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但他们贩售的不是小吃、玩物,而是基于摊主的个人知识体系推出的“知识体验”。一张板凳、一块自我介绍的纸板,就地摆起就是一个小摊,交易往来的是大学生课堂所学或课余爱好的“软知识”。

收费画速写、素描的路边摊,可能是最早的知识摆摊。最近,引起媒体关注的“知识摆摊”主要从这几个“小摊”开始:哲学硕士“热带鱼”的“哲学治疗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拙木”的心理咨询、“聊愈”“解惑”摊,美学硕士“红豆泥”的摄影、美学咨询摊,大四法学生郭涛的摄影+法律咨询摊。

在舆论的关注下,不少人认为这是近年来学历贬值、就业困难的体现。但与其制造焦虑,不如换个角度。知识可售卖,这何尝不是在营造一种崇尚知识、鼓励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呢?从最初的画画到现在的各种咨询,知识摆摊本质上是一种知识付费的实体化。线上,有收费问诊、知乎付费问答;线下,有专业机构咨询,如今的摆摊不过是越过了线上沟通的平台,把高大上的咨询室转移到人们触手可及的路边。对消费者而言,价格低廉的知识小摊是知识普及、体验的绝佳机会。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实体化并不成熟,对于摆摊者和消费者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摆摊”的低成本、少监管也意味着消费过程的无保障。且不论学生是否有运营、咨询的资质,摊主个人的专业性、实践经验是否足够解疑答惑,此类问题和“知识摆摊”相伴相生,且在缺乏市场监管的情况下难以解决。由此,消费者最好怀着体验的心态,切勿吹毛求疵,也不宜全盘听信。

消费者的权益没法保障,摆摊者的收入也并不稳定,在网络的热度下,“知识摆摊”成了某种潮流和趋向,但称之为“生意”还远远不够。据报道,“热带鱼”的摊子在社交平台的影响下变成了游客的“打卡点”,她觉得自己变成了被人消费的景观,便主动终止了她的摆摊“事业”。所以,不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职业体验,或者只是聊聊天、交个朋友,对于摆摊者而言,保持初心也十分重要。

“知识摆摊”与其说是贩卖“知识”,其实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其间流动的更多是情绪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机会将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在现实情景中看到自己专业的意义和不足;对于路人来说,在大街上就能接触到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知识,不失为一种成本低廉的公众科普活动。

不难发现,这些摊主大多来自文史哲、艺术、法律、心理学等学科,于是许多相关专业的网友自我调侃“毕业即失业”“硕博毕业也是去摆摊”……仔细想来,摆摊与否并无专业的高下之分,就业体验只是他们选择摆摊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专业需要“和人打交道”,而且其成果变现的方式并不如其他学科直观,和其他学科相比,这些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摆摊的前提。

如果说理工学科是“客观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得到一个正确的数值或答案,那么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学科则是“主观题”,往往得到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在不同的标准下,其反馈也不同。所以你看不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街头卖代码,看不到一个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在街头讲解科学原理。而对于这些“人学”学科的学生来说,走出象牙塔,到最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与人交谈、为人们解决问题,或许才是最好的学科实践。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人和人的意外相遇、真诚交流是“热带鱼”摆摊的最大收获。同时,摆摊的经历会让她不断精进自我、丰富学识,“这样才能更有底气地‘服务’客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们有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有欠缺,甚至可以透过社会的大镜子更真切地理解学科的社会功能,对知识和自己的学习都有更宏观的视野和更深刻的體会。

除了社会实践,“知识摆摊”更是一个社交的过程。

202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实影诗社的一群朋友结伴来到大理旅居。2022年暑假他们就被大理的摊主启发卖诗,这次离开大理的前一晚,他们心中的种子突然萌发,抄下诗社的诗就在古城摆起摊来。石板地铺上一块布,诗社成员的手写诗就这样摆放其上,“人大诗摊:价格随意or以物换诗”,iPad支起临时当广告牌,没有精美的设计只有质朴的手写,但已经足够吸引眼球,甚至收获了“整条街我最喜欢你们摊子”的至高赞誉。

“今晚收获:130块钱、一杯梨汤、三束花、一串糖葫芦、一枚戒指。”他们在朋友圈记录下摆摊一晚的收获。在诗社成员意寒的回忆下,这些物件更对应了一个个路人和他们的故事:“一个姐姐用戒指换了我写给妈妈的一首诗,我觉得有些贵重,但她觉得值得,这是给妈妈的诗。花和梨汤来自一位喜欢诗的姐姐,我们聊了很久的诗歌,后来她去买了花和梨汤来换诗。有一首诗卖了88块,是一个社牛的醉酒大哥帮我们吆喝,怂恿路过的男孩给女孩买下的。”

从“以物换诗”的设定开始,他们的目标就不在赚钱,有人路过攀谈一番就好,愿意换走一首诗更佳。卖诗不是严格意义的售卖“知识体验”,其特殊性也意味着他们有闲暇和路人们聊天、聊诗歌。“在一个陌生社会里面,突然出现一个人跟你共同喜爱诗歌。其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当时就会觉得非常的幸运。”摆摊的社交体验和情绪价值,才是摊主们最大的收获。

人大诗社和哲学研究生“热带鱼”、心理学学生“拙木”的小摊都摆在大理古城,最主要的原因是是古城为陌生人社交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场域,在整体氛围的影响下其摆摊可实施性比较高。谈到摆摊的地方选择,意寒觉得大理具有自由、充满活力的氛围,和校园里的市集相比,在古城摆摊人流量大、对象复杂,之后若有摆摊计划可能也会选择个人熟悉的、路人友好的小城市。

哲学、诗歌、摄影、审美、心理……知识没有什么“阳春白雪”,理论背后的实践总要和“下里巴人”挂钩。当萨特、加缪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摄影、诗歌不再专属于“文艺青年”,知识的鲜活才是“知识摆摊”带来的最佳气氛。而这些或许青涩、或许迷茫的大学生们,也在触摸社会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专业变得有意义、有意思。

猜你喜欢
热带鱼小摊诗社
不买小摊食品
热带鱼
变 身
诗社撷英
变 身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电影票风波
关于执教《热带鱼乐园》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