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10-29 20:21魏牛娃甘肃省天水市张川镇学区孟寺小学741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腊八粥桂花劳动

魏牛娃(甘肃省天水市张川镇学区孟寺小学 7415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并强调:“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职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1.价值取向稍显模糊

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本质是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完善,其目的是以劳育人。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渗透策略,往往是无目标地随机呈现,究其原因是价值取向较为模糊。价值取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的理解较为肤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的挖掘深度不足,甚至无法找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结合点。学生对劳动之美、劳动之趣、劳动之意义发现较少,不能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魅力,无法从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无法内化为自身的劳动素养。

2.主体作用稍显忽略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语文要素”而轻“人文主题”,重“教师引导”轻“学生自主”,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思考较少,对劳动教育的参与较为被动。甚至有时,教师将劳动场景描绘得无比生动,将劳动感悟讲述得无比精彩,而学生却对劳动内容“无动于衷”,他们被动接受而不能自主参与,无法真正领略到劳动场景之美,也无法真正体悟到劳动创造之乐。

3.与生活结合不太足

生活是劳动教育之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局限于教材文本,对真实生活的观照较少,对劳动的时代性内涵的体现不足。由于对生活本身的洞察不够细致,对劳动实践的理解缺乏能动性,学生的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智慧的增长、劳动经验的积累不太够。

4.有点流于表面形式

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及经验的习得,更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及劳动精神的内化。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课堂需要严谨的细节设计、丰富的活动载体来实现,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现状来看,劳动教育被随意压缩、过度简化、流于形式化等现象比比皆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语文元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组元结构特点,在“人文主题”统领下的劳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生动形象的劳动场景仅仅停留在教材插图中,多姿多彩的劳动项目只是文字的简单描述,丰富有趣的劳动实践被生字词所代替,精彩有趣的劳动瞬间被一带而过,这种表面化、形式化、抽象化的劳动教育本身就削弱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从中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劳动乐趣,体验到劳动智慧。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找准内在关联,明确劳动价值意蕴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找准课程的内在关联,以“人文主题”为统领,充分明确劳动价值意蕴,实现语文课程的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飞跃式发展。首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文本,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准劳动教育与单元主题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内容,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引领学生感受劳动之美好,体验劳动之伟大,发现劳动之光荣。其次,将文本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进行主题提炼,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描绘劳动画面,积累劳动经验,丰富劳动情感,增长劳动智慧,培养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组织分享交流,使学生深入劳动实践,丰富对劳动价值意蕴的理解。再次,找准“语文要素”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在品析词句的过程中理解劳动价值意蕴,在听、说、读、写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时,教师进行劳动知识小调查,发现不少有乡土生活体验的小学生对落花生很熟悉,因为落花生太过平常了,他们却并无太多喜爱之情。所以他们对文本有许多不理解之处。比如,母亲提议开辟后院的半亩土地种花生,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学生对于种花生的期待之情不理解。又如,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学生对收花生的惊喜之情难以理解。由于文本重在借物喻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领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多媒体图片使学生了解落花生,感受落花生的特征:朴实无华的外表,有价值的内在。还可以让学生立足于文本,反复诵读落花生的种植及收获的相关语句,感受到种花生的趣味,收花生的惊喜。

2.突出趣味渗透,激活劳动教育主体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重在激活学生,使其真正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积极理解劳动知识,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劳动乐趣,在活动中全面感知劳动智慧,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念。首先,小学生的劳动实践不足,劳动经验积累较少,很难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意蕴,教师可以因“趣”悟劳,突出趣味渗透,化抽象知识为形象画面,以活动体验来丰富劳动感知。其次,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教师“趣”中有“文”,选择契合他们身心特点及接受规律的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或做简单富有创意的手工活动,或开展富有挑战意味的劳动竞赛,或探秘语文知识中的劳动元素。比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桂花美吗? 桂花香吗? 桂花的美,你见过吗? 桂花的香,你闻过吗? 说说看。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使人人有话说,人人可参与,学生的劳动体验被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兴趣被充分调动。他们便畅所欲言。教师顺势启发:“大人可以做香甜的桂花糕,可以泡浓酽的桂花茶。那小孩子也喜欢桂花,他们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该怎样喜欢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细小的桂花做美丽的标本,贴在黑色的卡纸上,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散发着光芒,散发着花香。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原来桂花可以经由劳动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桂花摇落以后,需要仔细挑拣,精心晾晒,然后将其收在铁盒子里,这一劳动的过程是美好朴素的,也是真实动人的。

3.根植生活实际,丰富劳动时代内涵

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不是点缀,而是落实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要求,因此,要突出“活”“新”“实”的特点,需要根植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开展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以此来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不少小学生提及劳动,脑海中就是清洁工扫马路、妈妈准备早餐、学校打扫卫生等劳动画面,甚至将劳动与脏、累、辛劳等联系起来,这就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劳动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劳动过程,既要看到劳动的付出之辛劳,也要理解劳动创造的乐趣,更要体验劳动收获的幸福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内容不断增加,劳动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梳理并分析信息是劳动,创意设计也是劳动,体力付出是劳动,脑力参与也是劳动,所有的劳动都应受到尊重。富有生活气息的劳动才是最真实的劳动教育,也是最有效的劳动教育。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腊八粥》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从腊八粥的味道说起,引导学生讲述喝腊八粥的经历及体验。在我们眼中,很平常的一碗腊八粥,也许承载着浓浓的情,寄托着深厚的爱。很简单的一碗腊八粥,也许需要许多的劳作细节来完成,也许是经历了无数道的繁琐的制作程序。观察“母子熬粥”的画面,我们能感受八儿期待腊八粥的殷切之情,能体会母亲熬粥的细致耐心。她也许在厚厚的粥里添加了浓浓的爱,所以才能使八儿的腊八粥那么香甜。那么,八儿喝粥的情态会是什么样呢? 迫不及待地喝第一口,很热,很烫,不得其味,然后是捧着腊八粥细细品味,粥的美味唇齿留香,最后是饱腹之后的心满意足。八儿是喝美味的腊八粥,也是在享受母亲的劳动成果,这一碗腊八粥中承载的是母子深情。爱的传递竟然是由一碗腊八粥来实现的,劳动多么神奇,又多么伟大啊! 联系生活,我们的衣食之需,是父母的供给,也是劳动的创造。

4.创新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劳动素养

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渗透,或创设教学情境,或丰富课堂活动,或融合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方法、智慧及价值,从中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沉浸于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实践,丰富劳动经验,增长劳动智慧,使学生在丰富感性思维的同时,获得劳动情感的培养。对于文本所描绘的劳动场景能形象感知,对于作者的劳动情怀能感同身受。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本身,从劳动中获得多感官刺激进而融情入境深入到文本中,加强对语文课堂的建构。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守株待兔”所蕴含的道理。联系实际,展开辩论赛:守株待兔是否可取?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捡到撞死在树上的兔子的好运不会天天有,荒芜了田地去守株待兔,必将一无所获。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摒弃“心存侥幸,不劳而获”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加入创意改编课本剧,体会种田人“守株待兔”的可笑之处,生发出“守株待兔不可取,劳动创造幸福”的思想。

三、结语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以语文教学为主要载体,进行劳动智慧、劳动情怀、劳动精神等人文性的渗透。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握好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渗透”的相互关系,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的同时获得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腊八粥桂花劳动
桂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说说腊八粥
做桂花糕
桂花蒸
腊八节
打桂花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