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Top2 高校文科博士毕业的玛丽安,如今是一名在业内已“小有规模”的占星师。
曾经,和许多博士生一样,玛丽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学术绑定,完全没有除了做学术以外的人生考虑,对于这条道路她充满了理想与信念。
但在毕业论文开题之际,玛丽安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有相应的生理反应。那会儿她只要出门,就会开始吐。而在开题报告会的现场,她遭到了一名老师的公开批评。
“你根本不适合做学术,应该回本科重新学一遍。”老师的话深深挫伤了玛丽安的信心,在此之后她陷入了漫长的自我怀疑之中。有几个月,只要她开始写作,就会不断干呕,甚至写不出完整的句子。“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躯体化’(‘躯体化’是指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最早期观察到患者身体方面的症状)。”
而在后续为很多博士生占卜时,玛丽安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心理状态,看不到学术的价值与意义、自我怀疑、自我打压,种种原因让这些高知人群深受抑郁、焦虑的困扰。
“部分博士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自我贬低。科研是一个非常艰苦又孤独的过程,一些博士生获得的正向反馈较少,所以会处于一个觉得自己很糟糕的状态。”
职业咨询的单子也特别多。“很多人对工作很迷茫,比如不知道要不要转行,怎么跟老板、同事相处等,都是职业问题。”玛丽安说。
出于自身经历和周围需求,玛丽安在从事占卜工作的同时,也在无偿做心理知识的科普和心理咨询师的介绍工作。“我很幸运,在我状态最不好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很想把这种帮助传递给更多的人。”玛丽安直言。
然而,当玛丽安向自己的客户推荐心理咨询时,很多人都产生了抵触情绪。“我有一个客户,也是Top2 博士。我劝他去做心理咨询,劝了有四五次都被拒绝。这不是特例。”玛丽安说。
在她看来,抵触原因在于高知群体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
“我的客户基本都是博士,至少也是名校硕士,他们对于自己的心理状况其实很看重。但因为现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专业门槛的设置较模糊。高知人群可能会觉得,你的水平、逻辑能力可能还不如我,我为什么要找你?”玛丽安说,“当然,这种心态也是有问题的,但可以理解,因为找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真的就是碰运气。”
而且,由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客户的很多信息也需要交付给心理咨询师,这对于一些看重个人隐私的高知人群来说,很难做到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