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自律vlog”为什么走红?
(议论文以设问句作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所提问题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题目中的“为什么”一词,突显了本文“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写作意图。)
范天培
不知不觉,以记录自律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走红。一些博主将自己坚持早起、每日锻炼、认真学习的自律状态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上,展示自律带来的改变,在赢得网友羡慕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年轻人的跟风“打卡”。
(陈述现象:以记录自律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引来网友的关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议论文,需先陈述现象,为下文的论述提供议题,这也是“以小见大”的基础。)
何为自律?顾名思义,就是在不依靠外在的监督下,实现自我管理。不过,将自律状态发布到网上,寻求一种外向的展示,如此注重形式,似乎有些喧宾夺主。那自律为何会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品质?又为何需要在网上“打卡”?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承上启下。先诠释自律,指出其与“网上发布”相矛盾;接着照应标题,追问自律为何会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品质,引出下文探源。)
在自律成为年轻人推崇的品质的背后,是“很难自律”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下班后只想在沙发上“葛优躺”,打开游戏就忘了睡觉,锻炼完就忍不住喝可乐……这种放任的生活态度,不仅是因为工作的忙碌与劳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律,似乎也不会让自己立刻就变得更好”的心理。
(先揭示自律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品质的原因是年轻人的“很难自律”,接着列举年轻人不够自律的诸多表现,最后进一步分析年轻人不够自律的根本原因:既是忙碌劳累,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自律不会让自己立刻变得更好”的心理。层层推进,追根溯源。)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时,也在输出“成功焦虑”。“人均985,年薪超百万”,网络中各色“成功人士”形象光鲜,在各自耕耘的领域中有着傲人的成就,让人赞叹“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这些信息无形中给年轻人带来了压力——好像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他人的高度。由此,点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开始显得微不足道,得过且过便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进一步剖析年轻人缺乏自律的深层原因:“成功焦虑”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年轻人认为努力无济于事,不会达到别人的高度,所以得过且过。这是年轻人不够自律的根本原因。)
而“自律vlog”的出现,让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按照这种做法去做,就能和网上的人一样慢慢变好。这种带有指南性质的短视频,成为对冲“成功焦虑”的出口。这也是“自律vlog”在短时间内变得如此火热的原因。因此,虽然这些短视频没有多真实,可能还有表演的成分,但其依然感染着其他年轻人。
(重新回到开头的议题,总结、回答“自律vlog”为何走红:激发了年轻人的进取心,让他们看到了通过自律改变自己的可能,找到了对冲“成功焦虑”的出口。)
自律,似乎是互联网上的“异类”。人们习惯的互联网内容,是刺激、有趣的。但自律恰恰相反,人们依然努力保持克制与理性,在作为工具的互联网面前保持着主体性。
(先介绍互联网在人们心目中的特点:内容刺激、有趣、有吸引力,为下文分析今天的网民渐趋理性、互联网产品也能释放正能量作铺垫。)
其实我们没必要给互联网贴上一个“滤镜化”的标签,从今天网民的规模来看,互联网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社会理性的反思在这里依然适用。无论“自律vlog”是不是一个噱头,又有多少表演的成分,它至少说明人们在想办法实现自我提升,哪怕这种提升方式在互联网上显得有些怪异和搞笑。但互联网的产品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动力,终归是种值得肯定的打开方式。
(主题拓展。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作出客观评价,肯定其正面效应。)
值得强调的是,自律其实更像件“心外无物”的事,内心强大了将无往而不自律。所以,视频产品只能当一个引子,真正让人自律起来的,是自己精神深处的修行。
(再回自律的话题,呼应标题和开头,强调自律要靠自身,富于思辨性。)
技法提炼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项要求便是“深刻”,而“深刻”的主要体现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所以,要想让文章思想深刻,我们就要撕开生活的表象,让读者借助我们的文章看清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读者从诸多现象中看到更多“本质性”的东西。
中学生作文不提倡“宏大叙事”,学生最好能够撷取一朵朵生活的“浪花”——我们生活中看似寻常的小事或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从中挖掘表象掩盖下的内在的东西。就像《“自律vlog”为什么走红?》一文,作者选取了一个很多人不以为意的网红事件——“自律vlog”走红,从中深挖出在“成功焦虑”压力下不够自律、缺乏进取心的年轻人被重新唤起的振作起来、改变自己的信念,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论事理”。
那如何才能熟练驾驭“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论事理”的论述技艺呢?
一、善于捕捉生活中体现一定社会意义的现象或事件
古语云:“一叶知秋。”发现“一叶”,是“知秋”的基础。这“一叶”就是体现一定社会意义的现象或事件。就像《“自律vlog”为什么走红?》一文呈现的“自律vlog”走红的社会现象,是不够自律的年轻人重新振作起来、希望通过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的折射。捕捉到了这些现象或事件,我们也就找到了挖掘或透视社会本质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找到了作文立论的由头和基础。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第一步。
二、能够撕开表象发现被现象掩盖的社会本质
一叶知秋,“知”是关键。“知”的过程,就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只能“徒见其表”;有了这个过程,我们方能“见微知著”。因此,“知”乃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一步。正如《“自律vlog”为什么走红?》一文,作者由“自律vlog”的走红看到了缺乏自律的年轻人的振奋,并分析他们得过且过的原因,从而体会到网络世界的理性与正能量……从一张飘落枝头的小小叶片,感知到大自然的季节更替,实乃见微知著!
三、学会运用精当凝练的语言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捕捉到了体现一定社会意义的现象或事件、深挖到了被现象掩盖的社会本质还不算成功,你还要将你的发现、你的分析、你的观点用精当凝练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自律vlog”为什么走红?》一文的作者就能以精当凝练的语言揭示出现象背后“‘很难自律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自律,似乎也不会让自己立刻就变得更好”“按照这种做法去做,就能和网上的人一样慢慢变好”等复杂的社会原因,切中肯綮,入木三分。
一句话,你能发现生活现象之“一叶”,并能由此觅得社会气候之“秋讯”,且能以精当凝练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你的作文就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论事理”不远了!
素材拓展
杨震的“四知”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领悟到杨震的责备之意,便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他收好礼金,怏怏而去。自此,史上留下杨震“四知”的佳话。
【解读】中国古代崇尚“德治”,所以很多名垂青史的清官都是自律的典型。杨震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拒收礼金,彰显出自律的力量,这也是他能够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自律可使我们远离恶习,拒绝诱惑,少走弯路,以最短的路程抵达理想的彼岸。
袁隆平的自律
袁隆平,享年91岁。他工作70余年,90岁高龄仍可以下地种粮,为民造福。这全得益于他的自律。如他抽了63年的烟,但在意识到抽烟损害自己的健康之后,84岁高龄的他用2年的时间将烟戒掉了。年逾古稀的他曾自豪地说:“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他的自律精神影响着一代人。
【解读】对不少人来说,拥有健康的体魄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就像袁隆平、吴孟超、钟南山等著名科学家、医学家,人到高龄,依然工作不辍,成就斐然,这得益于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而健康的体魄又源自他们的自律。可以说,自律令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金句迁移
1.以约失之者鲜矣。
【溯源】这是《论语·里仁》里记载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能够对自己有所约束的人,失败和过失都会很少。可见,自律是我们战胜自我、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迁移】放纵是人的动物性本能,而自律是人的社会性特征。一个人要想成功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具备自律的品质。孔子有言:“以约失之者鲜矣。”充分说明了自律助人成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凡有成就者,哪一个不是先驾驭自己,后驾驭事业的人?
2.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我,坚持自律!
【溯源】这是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的箴言。它提醒我们:自律能让我们戒掉各种不良习气,远离世间种种诱惑,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取得人生的胜利。
【迁移】什么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驾驭自己。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我,坚持自律!”要想驾驭自己,我们就必须严格自律,从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因为细节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