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鑫
摘 要:思政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网络舆情关乎学校的声誉,看似关联度不高的两项工作,却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产生了重要交集。文章拟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面临的现状与挑战出发,辨析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的三重关系,探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舆情引导;思政教育;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18-05
一直以来,高校都被视为“象牙塔”,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仿佛拥有一股强大又神秘的力量,彻底击碎了高校与社会之间那堵“无形的墙”。一时之间,各种话题、矛盾与思潮等交织、交锋、交融,既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也极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既是网络行为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探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现状
舆情是指民众的意愿,即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1]。网络舆情是民众意愿在网上的反映,高校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就高校的话题热点、现实矛盾、民众情绪等在网络空间的反映。高校网络舆情既有传播速度快、复杂性高、影响广泛等共性特征,也因其主体和空间的限定性具有高校独有的特色。
从主体限定角度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做好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引导工作,主要是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一是因为高校中大学生占比最大,二是因为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出生于2000年以后,是和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世界天生敏感,对于网络应用得心应手,对于网络社交游刃有余,他们在网络社交中的一言一行既受着网络环境的影响,也反映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从空间限定角度来看,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先从高校内部发生,随后持续发酵并扩散到社会网络空间。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升级,教育改革也正不断向深水区迈进,教育话题尤其是涉及高校的话题相较以往更敏感、更复杂,网络舆情发生的频次和力度也有所上升和加强。根据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分析,想要在舆情处于苗头状态时处置好高校网络舆情,就要抓住高校具有的空间限定优势和思政教育的引导优势。
当前,信息传播革命让舆情发酵的速度越来越快,个性化定制、多渠道推送、多类型呈现等,扩大了信息传播面,提升了传播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負面信息和谣言信息快速传播。不可否认,网络新媒体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往往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高校在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舆论漩涡”[2]。而高校在应对舆情事件时,也集中暴露出一定的工作短板:一是预警意识不强,不能从苗头性、倾向性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预警处置;二是应对能力不足,多采用“封”“堵”“删”等传统应对方式,而轻视“疏导”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三是队伍力量不强,高校舆情处置往往被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职责,忽视了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作用,常常显得处置力不从心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网络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走深走实,部分高校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但是,随着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网络思潮日益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触网”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当代青年大学生形象化地被称为“Z世代”。根据《人民日报》的定义: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3]。可以说,“Z世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已经深深地刻上了网络的烙印。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让他们看待事件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见解,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又让他们可以通过各类型新媒体终端发表个人见解。如果高校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很容易产生大学生网络言行失范和道德失范,一旦遇到误导或煽动,极易引发非理性或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后果。
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利用网络进行错误意识形态和消极价值观念的渗透,实现“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他们在网上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传播政治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诸如此类的信息轰炸,致使很多大学生失去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4]。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对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负面冲击,使其产生思想动摇;另一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新观念可能对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社会发展不利[5]。同时,也会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部署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首批共200个微信公众号入选。可以看到不少高校已开始发挥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运用“网言网语”,制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拉近与青年大学生的距离。但是,也需要看到,诸如《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等借助社会热点话题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文章还不够多;《青春告白祖国》《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叫座又叫好的贴近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作品仍然较为匮乏。更为重要的是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正面引导力量还不够强大,其中有一些是“误导者”,在网络中大谈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言论,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有一些是“失语者”,对于网言网语和当下流行的网络元素不熟悉不擅长,与大学生在一起时说教痕迹严重,教育引导效果欠佳;还有一些是“孤勇者”,敢于与社交网络中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思潮和不良网络文化作斗争,但个人力量有限,缺少团队合力效应,教育引导效果有限。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关系辨析
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不仅需要对两者面临的现状与挑战分别剖析,还需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协同模式。
(一)“殊途”与“同归”
“殊途”与“同归”是第一组关键词,是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的目的而言。从字面意义来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有关于高校舆情处置的工作,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工作,看似关联性不大,可谓“殊途”。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且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谓“同归”。首先,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还具有相互交往频繁、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6],这是二者开展工作面向同一群体的共同基础特征。其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Z世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环,面对纷扰的网络世界,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客观看待问题,辨识错误思想言论,并与不良网络思潮和网络文化展开斗争是二者开展工作的共同方式。最后,通过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路径,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二者期望实现的共同目标。
(二)“键对键”与“面对面”
“键对键”与“面对面”是第二组关键词,是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的方式而言。在传统认知里,人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更多时候是“键对键”的工作,而思政教育是“面对面”的工作,然而这一单一化的工作模式早已无法胜任当今时代的要求。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既要“键对键”,也要学会思政教育的“面对面”模式,既做好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处置、正面引导和亮剑发声,也要依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将线上问题通过合理合法有效的线下途径反映,或是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通过线下的思政教育或实践教育加以疏导,最终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不仅要“面对面”,更要掌握网络舆情引导“键对键”的方式方法,通过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技巧在互联网上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并作为线下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以更加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学生心里,最终达到“心连心”的效果。
(三)“救火”与“防火”
“救火”与“防火”是第三组关键词,是基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的成效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引导一直以来被形象化地称为“救火”工作,即当某一舆情事件发生后采取的事实调查、情况处置、公开回应、舆论引导、舆情平息、声誉恢复等事后工作,而思政教育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往往属于事前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防火”工作,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帮助高校网络舆情处置从“救火”向“防火”迈进关键性的一步,从而更加增强思政教育的“防火”功能。从舆情工作角度来看,高校可以通过思政工作线线下及时了解学校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和敏感问题,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教育,及时有效引导化解,避免线下问题延伸到网络空间。从思政工作角度来看,依托舆情工作线了解互联网上青年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对于衣食住行等问题,能第一时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对于思想认识问题,不能用简单否定、批判、封杀的方法去解决,而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分析、启发、比较、辨别[4],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必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平台创新和队伍创新等方式,达到最优成效。
(一)理念创新:内外双循环的大思政格局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首先需要理念创新,打破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校内全方位协同、校外多战线联动的双循环大思政格局。从校内全方位协同角度而言,目前舆情引导和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宣传战线和思政战线负责,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管理服务等战线融入广度和深度还不够。高校应该树立大思政工作格局,将校园各战线工作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运用思政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充分讨论、民主决策,真正做到从大学生合理化诉求中完善并提高高校内部事务管理水平,从舆情内容上分析大学生价值取向并有效进行心灵对话[7]。2022年6月毕业季,因疫情防控要求,大连理工大学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但为了让每一位毕业学生能留下一张在校门前的合影,学校按照实物1∶1全尺寸制作了新校门放在校园里供毕业生们拍照打卡,这一暖心举动发挥了思政引导的重要作用,赢得了在校学生和网友们的集体点赞,也成为管理服务育人的经典缩影。从校外多战线联动角度而言,高校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到仍有不少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将青年学生群体作为主要蛊惑煽动目标。高校除了承担好自身工作职责外,还需要充分协调调动网信、公安、法院等校外资源,共同围绕高校环境和师生特点,广设议题,常态化开展教育引导活动,筑牢网络舆情引导和思政教育的“防火墙”。
(二)机制创新:课上与线上双轨并行机制
思政课程和网络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需将课上与线上相连接,产生1+1>2的效果。一方面,思政课程设计需将网络价值观培育纳入其中,着力培育优质网络思政教育精品课程,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呈现的知、情、意、信、行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8]。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内容丰富课上教学的时代感和有效性,网络是重要的“观察哨”和“晴雨表”,教师可以将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设置议题并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与引导,对于正面的讨论内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负面消极的讨论内容不仅要就事论事,指出其错误根源,而且要旗帜鲜明地警醒大学生加强防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9]。再一方面,将课堂延伸到线上,并更加重视线上的引导教育,教师不仅要走进书本和课堂,更要走进网络,在网络中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用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把教育引导内容讲透彻、辨明白,让“Z世代”的青年充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手段创新: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舆情处置双管齐下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需要对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舆情处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中,网络素养教育属于前置性“防火”工作,高校须加强包含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等在内的教育活动,尤其是抓住新生入校的黄金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升辨识是非、明辨真伪的能力,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言行。网络舆情处置属于后置性“灭火”工作,高校需遵循以下三点原则做好处置工作:一是坚持“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的原则,高校应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处置和化解,防止个别风险演化为全局风险,一般风险演化为政治风险;二是坚持“核实事实、尽快发声”的原则,高校需快速查明舆情事情情况,及时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社会关切,压缩谣言传播空间;三是坚持“快报事实、重报态度、慎报原因”的原则,重点发布高校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的进展和态度以及后续的处理方案,谨慎发布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免引发次生舆情[7]。
(四)平台创新:网络宣传平台和校园网络论坛双向发力
网络宣传平台让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声音广为传播,校园网络论坛让师生日常网络讨论互动有了空间,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二者缺一不可。高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短视频平台等已成为一所高校的重要“微门户”,承担着新闻宣传、教育引导和权威回应等功能。高校应充分建设好这些重要的门户平台,通过日常新闻选题策划,弘扬主旋律、讴歌正能量。同时积极回应在校师生和网民的意见建议与合理诉求,增强用户的喜爱感、信任感和依赖感,在思政教育和舆情引导的关键时刻用得上、顶得牢、靠得住。校园论坛是大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其空间限定性、话题自由性、即时互动性等深受大学生喜爱,几乎已成为大学生思想观点交锋和高校网络舆情萌发的最主要阵地。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平台的重要性,指导论坛管理团队积极主动做好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和敏感舆情的发现应对,打造健康向上的主流校园舆论。良性的校园网络论坛氛围和强大的网络宣传能力二者互为促进,能够发挥出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2021年11月,一位涌泉蜜橘商户因大学生科研实验需要免费送上几箱自家蜜橘,此为国做贡献的温暖故事后续在浙江大学校内论坛首发,并同步报道在浙江大学网络宣传平台,随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转发,进而走进千家万户感动无数人。这一故事最初被善良的大学生发在了校内论坛,引起了校内网友共鸣,大家都感动于这股善良的力量、朴素的爱国情感和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最终获得了全国网友的点赞。
(五)队伍创新:网络思政队伍提质增量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还需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工作队伍。按照内外双循环的大思政格局,网络思政队伍也应该广泛吸纳除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以外的专业课教师、校内外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保障人员等,参照思政体系管理或保障。与此同时,提高网络思政队伍专业化能力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二是提升网络和媒介素养,培养发现辨识信息的能力,能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和图文、動画、音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创作网络文化作品。三是提高思政引导能力和水平,与学生之间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与沟通,敢于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问题研究与回应,善于与错误思潮、言论、导向作斗争[10]。完善队伍激励机制,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探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和职称评聘体系办法等,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结语
当前,做好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对于高校而言至关重要。文章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创新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进行分析,为各高校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2] 李宝琴,于钦明.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2.
[3] 九州激荡四海升腾(百年大党面对面⑨)——为什么说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N]. 人民日报,2022-06-02(08).
[4] 田俊杰,刘涛.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基于网络身份隐匿视角的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26+38.
[5] 王学俭,刘强.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6] 李昌祖,周杰,郑苏法.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05):106-108.
[7] 孙伟.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07-109+113.
[8] 阎高程,徐子明.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68-70.
[9] 赵仁青,黄志斌. 思政课如何主动回应高校网络舆情[J]. 人民论坛,2021(09):94-96.
[10] 周丽娟.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 大学,2021(52):137-139.
(荐稿人:卢军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