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于2021年上映,由徐蓓导演,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科普片奖。全片是以西南联大的成立与发展为现实背景的一部历史青春主题纪录片。导演徐蓓采用历史影像汇编以及现实人物采访共融的创作手法,进行叙事。影片中,历史影像从西南联大学子的个人角度入手,讲述学子自身对于西南联大成立的看法、在西南联大学习的感悟以及对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国人当自强的深刻体味。再以现实采编的手法,记录已成为国之大师的他们,回首自己青春岁月时的感慨。鲜衣怒马的少年惨遭战乱之祸;国泰民安之时,却已垂垂暮年、犹自壮心不已。导演从暮而志壮的老者窥见生逢乱世的少年,娓娓道来,展现一代人一个梦共复一个山河的时代经历。笔者将从影片整体结构与创作手法,以及时代精神与内核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尘封于岁月的纯粹力量,通过复合时空的叙述编码,以其独有的人文魅力,直击人心。影片以西南联大的融合成立为主要背景,缓缓讲述一个时代下的一代人的成长与经历。斟品《九零后》之余,蓄养浩然之气,我辈当自强。
一、“复合时空”结构与“再加工”创作
《九零后》在叙事的整体连贯性与画面处理上,皆偏向于“再加工”。通过旧影像资料的拼接,打破原有科普片与纪录片的类型壁垒,用文字将两者融合,旧影像佐证纪录的真实性,多位大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青春岁月。耻辱、迷茫、奋进、报国、赏识、感恩多重情愫下,共同网罗出一个时代与一些人的成长经历。
质朴无华是《九零后》直指人心的要诀。影片以年轻学子的视角以及国宝大师的回忆式叙事为嵌入点,结合现代文化生活、山川湖海静谧美好之自然景观形态以及精简平正的历史影像,充分挖掘史实文献资料,从文字中描绘复原画面,以感悟释怀与青年的天真热血为基本情感基调,夹杂遗憾、苦难、悲怆、离合等情绪,拧成一股绳,串起整片的情感长河,从而调动观者情绪,共赴往年之境。
影片开头,导演以声音作筏,先起风铃声,营造意境,再加入人声“我的命不好”,抓住观者注意力,平直简单的叙事中萦绕的是历经半个世纪的老人的平静姿态与丰富阅历。再起音乐,展现出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所拥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导演以照片为意象载体,从故事开始到历史影像的解读,多以缓慢平移的摄影运动节奏勾勒现世安稳的状态与老年人的平和心態,再以直切拼接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展示被摄者的生活环境与情感精神支持,以端正标准的访谈机位做建构,通过被访者的视角加入历史影像,将其作为将观者迅速拉入影片之中的共情点。
其中,以直切空镜接回忆式影像颇出新意。银杏落……炮声起,叶子飞……战火燃,运用直切多角度空镜,渲染快节奏时空质感与回忆式影像的缓慢切转遥相对比,将整体叙事进行了时空分割,将观者带入年代又有身在画外的清醒抽离感,两者相结合,整个时间的处理就有了立体感,产生了多个视角的反差效果。这也是前半部分影片作为采访名师大家进行串联的重要剪辑手段,既描绘了历史背景又夹杂着种种情感,使影片基调不再单一回忆叙事。例如,巫宁坤大师的描述中,从“我家住在彩衣巷”开始后拉镜头,营造抽离感,目的是为在现代实景与即将讲诉的回忆性历史事件之间做分割与带入,更考虑到观者的情感基础,有进有出地进行事件的描绘,循序渐进地建构两个时空的距离感,以真情换真心。
如果说杨苡大师篇有金陵的明朗,那么巫启贤的自述就多了江南的忧愁。篇章从雨声淅沥入景,雨打古铃,残荷孤影,雨滴石凹,青柳河边,江南烟雨展现得淋漓尽致。雾蒙蒙的屋檐转接多视角直切的瘦西湖,“沉静”二字,隐含其中。市井的烟火气最抚慰人心,小巷的延展配合纵深蜿蜒的景深处理,生活的悠久绵长蕴藏在一碗蒸腾着热气的普通小面里。人与鸟,回忆如笼,巫先生的自述多镜像,山河飘零,人如散星,沉疴黯淡,止于绵薄的希望。
南京的悲壮在整个抗日期间抹上了一层血色,南京再往上则是九江。那是潘际銮大师的家,日寇进犯,死亡犹如大雪压枝。南大没有了,但清华、北大不可再失,“学校都搬走了你还上什么大学”?杨苡大师讲这句话时是平静的、无奈的。国难当头,年轻人的心头只剩下灰黑的天与待寻的路。无数有志青年,就此走进长沙临时大学。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也终将会越走越宽,三校合并,成为长沙临时大学。因时局,南迁昆明,在历史影像遗留可用度较小的情况下,导演徐蓓选择以日记、回忆录为脚本,动画复原一些画面并进行声画结合处理。路途遥远、时局艰危,想走下去,唯看心中的火烧得够不够旺。苦中作乐的精神内核配合动画作为叙述手段,与平缓拉近、推出的历史照片二者相结合,年轻人的朝气与热血,滋养着整个民族文化。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过三个省会,途经二十七个县城,支持十几岁的少年走下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去我所知的最好的大学”,他们拥有少年初始的天真与热情,怀揣着对于危难山河的希望。这点点希望,走过千万里,散落生根,汇聚成不谢之藤木,捆绑成船,在动荡的海洋中飘摇前行。人心为桨,心齐为舵,信仰为帆,血肉护航。
二、细数人文精神内核
真情实感是《九零后》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
影片中,导演徐蓓摒弃传统历史纪录片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通过国之大师的口述,细展画卷,描白整个西南联大合并的全貌之下,隐藏着的许多不为人知的复杂感情。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足道的琐碎细节,例如师生互友、同窗互赏、面对强敌、居无定所等等,垒筑起那一代西南学子的青衿之志,终成为国土复建中不可摧毁的中坚力量。大师或许很遥远,青春却人人拥有。成就虽可高可低,但同样奋进着的是路途中每个人的汗水与泪水铸成的里程碑。
笔者将此片归置为献礼式历史青春纪录片,原因如下。
首先,影片是以历史影像与现实采拍相结合的科普性串联作为叙事方式。在历史文化的倒影之下,闪耀的是一群有志青年的经历,战火青春相融合,搬迁学习相统一。不管是时代色彩,还是年龄背景,情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奠基石。草庐里的外文社是对于外界新知的向往,三尺讲台是学子对于老师知行人品的仰慕,种种情愫与人的结合,构建出时代独有的璀璨之光。 在《九零后》影像中,西南联大学子给予观者的是不同于一般战乱年代的浪漫主义色彩,历史影像并不只有单一的宿命般的厚重。现实采拍的方式以大师为载体,荡漾出回忆中的感喟,一曲老歌品味人间与梦的开始。深浅浓淡交相呼应,少年的热血,迟暮的壮心,余韵悠长。其次,从导演本身的特点来看,徐蓓作为纪录片导演,她的作品《城门几丈高》《西南联大》《大后方》等均是观众热议的作品。如果说《大后方》是以宏大的视角对整个西南联大的客观简述,《九零后》则是从西南联大学子个体的主观视角出发,再续联大人文之情的佳作。徐蓓导演扎根于这一时代,细挖历史与人,细品地界与人,那个时代不仅仅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更丰盈了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奋进之心。
三、“无愧于心,不止于行”的人本价值
西南联大,其仅存8年,却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 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九零后》代表的不仅仅是 16 位大师经历的青春,更是刻苦求知、以国为家的坚韧品性。
《九零后》不仅仅是一部具有人文纪念意义的口述历史致青春主题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启迪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九零后》的可看性、可理解性堪称优秀。它通俗易懂,其所吸引的受众不再单一,从少年爱国爱家精神的培养,到青年人对于爱与追求自我价值的渴望,以及人生暮年对奋斗一生的回顾,每个群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悟自己对于人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当受众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倒影,那么在情感上便与拍摄者达成一致,二者互相信任的时候,基于信任的垒石,更有利于更深层价值的导向与传播。从长远来讲,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顾,有温度的纪录片更带有人文关怀的自省。《九零后》不仅仅是回味那段战火里的青春,更是一代人的奋进与不屈。《九零后》这部口述历史回忆式青春纪录片,摆脱了传统教条主义的科普,化作春风细雨润心田。四平八稳的镜头处理之下,通过徐蓓导演精心巧思,从个人角度进行叙事,一个学校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年岁,更看重其所培养的人的修养。对于笔者来言,时代虽遥不可及,但精神却可砥砺自勉。前路漫漫,我辈当自省,当克己,当修身,忌独善,切自专。
作者简介:佟李贝妮(1999—),女,硕士,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