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公主形象变迁研究

2023-10-27 08:57:28方刚王涵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女性主义

方刚 王涵

【摘要】本文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在1937年至2016年间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看出迪士尼对公主形象的塑造与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一定关联,这其中既包括对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秩序的建构,也包括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挑战。总体来说,公主形象似乎呈现出明显进步性的特征,但是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对女性形象不同方面和程度的性别歧视。不过,仍然可以将迪士尼在电影中同时建构的不同声音和所做的策略性调整,看作是其甚至是时代与社会对女性主义力量的一种承认。

【关键词】女性主义;迪士尼;动画电影;公主形象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6

一、绪论

女性主义第一波浪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这期间,两性平等、妇女权利等问题被美国社会公众高度关注。20世纪60至70年代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的到来,两性平权等涉及性别的议题更是广泛进入到社会公共领域,讨论范围也从一开始的政治、教育、就业等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开始萌芽,其对女性在文化、艺术或大众媒体被呈现的方式给予极高的关切,诸多学者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领域中的女性形象和相关概念①。美国是最早将影视作品推向全球的国家,占据着美国动画市场核心的迪士尼也逐渐享誉世界,其打造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于1937年拉开了美国长片动画电影的序幕。得益于“公主”程式的迪士尼在1937年至2016年共生产了13部类型动画电影,打造的14个公主形象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进入新的世纪,关于女性主义各方面的争论还在持续。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几次女性主义浪潮后,世界各国的女性对女性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当下,不管国内外女性处于何种境地和发展状态,性别议题都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迪士尼也因其最具代表性的“公主文化”时常被置于性别话题中。“电影叙事一如有史以来人类叙事艺术的各种形态,必然同时联系着某种社会的权力结构,成为对类似社会结构的呈现或反抗” ②。“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正是通过对影片进行审美的、符号的和语义的结构分析,找到裂隙与矛盾之处,从而找到女性自己的声音,达到颠覆父权意识形态的目的” ③。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社会两性观念也随之改变,包括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在内,各类传播媒介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也开始丰富起来。从20世纪上半叶的白雪公主、辛德瑞拉到近几年的梅莉达、莫阿娜,依赖男性、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逐渐发展成能独当一面、各具性格的生动个体。但植根于好莱坞文化传统的迪士尼从诞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父权制的烙印,所以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究迪士尼随着时代演进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父权意识形态及其原因和表现形式。

二、迪士尼公主形象的变迁

1937年至1959年迪士尼动画电影塑造了三位公主形象,即白雪、辛德瑞拉和奥罗拉,分别来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仙履奇缘》和《睡美人》。这一阶段的公主是处于单一爱情主题故事里的被动型角色,她们温柔善良却遭到外界迫害,皇室或贵族的身份没有为她们带来庇护,反而让她们像仆人般辛苦操劳。她们却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坚信梦想会实现。可是她们除了找到真爱几乎没有其他目标,获得爱情的途径也只是被动等待。不过在故事的结尾,她们都能等到之前与其一见钟情的王子的拯救,并与王子走向婚姻。戴锦华认为大部分商业电影中的女性几乎与行动无涉,危险临近时男人在前景中奋力搏击,女人大多只是后景中美丽而张皇的面孔,被先在地派定在绝对被动、客体的位置上作为男性行动与欲望的客体④。确实,三位白人公主虽然是青少年,但都被设计成沙漏型身材,有豐满的胸部、臀部和纤细的腰肢。事实上,虽然迪士尼这系列电影取材于不同时代和国家的童话或民间故事,服装设计会参考地域风格和年代背景,但公主们的身材大都被设计成沙漏型,服饰也是凸显轮廓的紧身样式。公主处于男性的积极观看下,成为被物化的女性身体和被观赏的对象。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刚刚结束,其中活跃的女性被认为仅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所以大多数平民女性的权益和整个社会思想氛围没有太大改变。另外,20世纪初到6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女性主义回潮,家庭的重任并没有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而减轻,这使得大部分女性身心交瘁,导致了“妇女回家”现象的出现⑤。迪士尼这一阶段的公主形象,体现出美国社会当时对女性回归传统角色的期望和对异性恋核心家庭制度的维护,但其中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刻板塑造,不仅与现实中追开始追求女性解放、充满生机和多样性的现实女性形象脱节,无法反映女性的真实心理和需求,还助长了女性气质的负面意识形态。尤其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幸福家庭主妇”的舆论导向与女性生活的严峻现实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女性倍感压抑甚至愤懑⑥。这可能也是除了审美疲劳外,在前两部电影大获成功后《睡美人》票房惨淡的原因之一。

1989年至1992年,迪士尼上映了三部动画电影《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塑造的爱丽儿、贝儿和茉莉的整体形象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延续了以爱情为唯一主题的故事内容。这时女性主义处于第二次浪潮尾声,第三次浪潮刚刚开始,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也已崭露头角,都为这一时期的公主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公主不再全是皇室和贵族白人女性,出现了平民身份的小镇姑娘贝儿和阿拉伯公主茉莉,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她们也有了独特的性格特点,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她们对爱情的表达和追求,还体现在她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外界的压迫她们开始反抗,遇到危险或伤害时她们也不再逃避。这一时期公主性格的转变与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有一定关联,因为“独立女性”话语正是在这次浪潮中出现的⑦。但是80年代的第二次女性主义回潮要求女性回归传统角色,认为许多家庭问题都是女性就业导致的⑧,加之反对女性主义的各种势力也很活跃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所以这时公主形象的改变更像是在上一阶段框架下的有限调整。公主们的外形仍呈现出绝对的女性特质,有了更加彰显个人特色服饰的同时也变得更加性感。此时,文化仍以女性身体作为书写其神话迷思的材料⑨,故事仍集中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上,关键时刻公主再次成为被拯救的对象,最后以男女主人公走向婚姻为结局。相比电影中女性形象是男性价值的投射和幻想的传达手段等观点,《从敬畏到强奸》的作者哈斯科尔认为,这些形象是无意识冲动、禁忌所起作用的产物,无意识的冲动企图把女性限制在原来的位置上,禁忌则出自对女性更强生存力的恐惧或敬畏⑩。经过女性主义两次浪潮的洗礼,女性不仅取得了各方面的权利与成就,而且在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体现出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思辨性与行动的活力。与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针锋相对的保守男性运动,也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加剧了对女性主义的攻击,力争在现实生活中夺回女性已得的权利,很多女性以为已经永远获得的权利又重新受到攻击⑪。

1995年至2010年的公主形象更具有多样性,除了《魔发奇缘》中的白人公主乐佩,还有《风中奇缘》中印第安酋长的女儿宝嘉康蒂、来自中国南北朝民间故事的花木兰和《公主与青蛙》中的非裔公主蒂安娜。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想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从过去的追求同一、关注差异转向追求多元化、包容差异⑫。因为女性自身不同的阶级、种族、年龄、能力等,并没有一类女性可以代表所有的女性⑬。这一时期的公主们身份多样,拥有了更加符合其民族特色的五官。迪士尼还弱化了关于公主美貌的强调,直观上减少出现了他人关于公主外貌的称赞,虽然仍然存在一些男性视角的审视,但总体更加注重去塑造公主们各具特色的身体语言,从而突出公主个性的多样性。公主们也不再总是保持优美的体态和优雅的动作,而是在更大幅度的动作设计中变得更加强壮与充满活力。公主们不再以爱情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拒绝由父母指定的婚姻,开始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或追求职业理想。与逐渐变得丰富的主题相对应,故事中的冲突不再是外界无端地对公主进行压迫,公主们与反派之间的矛盾也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但是这四部影片中仍然有爱情线贯穿始终,也仍存在关键时刻英雄救美的固定模式。故事的结局,除了宝嘉康蒂选择了自己部落,公主们最终还是以收获爱情为结局。这四个公主形象呈现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开始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她们因智慧和行动力体现出的思想性和独立感变得清晰。但是最终除了宝嘉康蒂,公主们都欣然拥抱了传统,回归到原来的性别角色,只是形式稍加隐晦,比如不直接展现盛大的婚礼,或者通过他人之口暗示男女主人即将走入婚姻的必然性。这是相对于进步性的不足之处,迪士尼仍然坚持把“女人”这个词转变为“妻子”“母亲”,结束女性的独立身份,让她在婚姻、母职这些体制中找到满足⑭。戴锦华认为,关于女人之经典叙事的绝妙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终结故事,可能的婚姻故事永远被留在叙境外的幽冥之中⑮。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第四次浪潮出现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并仍处于发展状态⑯。女性主义者们开始发展出一套新的话语来定义正在兴起的女性主义第四次浪潮,包括技术动员、交叉性、个人赋权、社会行动主义等⑰。女性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表达她们在社会生存中面临的实际困境的同时,也在反抗性别压迫的行动中展现了女性力量,在更多人面前呈现出多样立体的女性生活和形象。迪士尼在2012年至2016年间就塑造了四位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公主,包括《勇敢传说》中的梅丽达、《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海洋奇缘》中的莫阿娜。迪士尼在这一阶段试图颠覆以往对公主外形和身体状态的设计,让公主们变得更加强壮,并拥有以往一贯被赋予男性气质的技能。她们的性格被塑造得立体、多面,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力求完美,可以自立、勇敢,也可以冲动、胆怯,在动态过程中展现出内心的转变。三部动画电影都明显淡化了浪漫元素,女性对关怀和关系的需要能够在异性恋关系中能满足⑱这一传统开始被打破。安娜被安排了爱情线,但故事更侧重于表现她与姐姐艾莎之间的姐妹情和羁绊,梅丽达和莫阿娜直接被删除了爱情线。公主们作为现任或未来的统治者,被赋予了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故事也重在表现公主们在自我判定与世俗规约冲突下的思考与成长。在这三部电影中,迪士尼没有在任何方面给公主强加所谓的社会规范,并在外形、個人目标、自主性、智慧与能力、行动力和女性情谊等方面则表露出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让公主们呈现出一种贴合实际的人性化特征。但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精心构建的作品也还是没有摆脱主导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性别歧视模式,陷入了对女性及其斗争的理想化描述。梅莉达仅凭一番演讲便化解了可能存在的战争,打破了过去通过联姻巩固统治的模式,莫阿娜在最后时刻靠着美妙的歌声安抚了反派的情绪并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三、结语

对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公主形象在1937年至2016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的归纳分析,可以看出迪士尼对公主形象的塑造与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反映出其随时代演进对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秩序的建构。但是迪士尼同时也在电影文本中有意无意间建构了挑战现实的社会秩序,去消解当时的社会规范和法则⑲,它表现为一种倒退,比如那些不符合时代语境的对女性的性别压迫模式,也表现为一种乌托邦的女性主义视野,比如对女性地位和斗争的理想化设定。但是,电影不仅传递意识形态,也传达意识形态的矛盾与混乱。影片中人物和情节的矛盾正是是社会冲突和意识形态混乱的症候⑳。所以,就像帕姆·库克虽然承认女性电影的复兴可能是在利用女性主义赚钱,但也是对女性主义力量的承认一样㉑,人们也可以将迪士尼在电影中同时建构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声音,和其所做的包含进步性的策略性调整,都看作是时代与社会对女性主义不得不重视的一种表现,并怀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电影和其他传媒形式在未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注释:

①(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译序第1-3页。

②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③秦喜清:《西方女性主义电影 理论、批评、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9页。

④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0页。

⑤乔蕤琳:《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黑龙江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⑥乔蕤琳:《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黑龙江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⑦李银河:《女性主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46页。

⑧李银河:《女性主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294页。

⑨(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⑩(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⑪李银河:《女性主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289页。

⑫乔蕤琳:《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黑龙江大学2014年学位论文。

⑬李银河:《女性主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页。

⑭(英)休·索海姆著,艾曉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⑮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页。

⑯Cabrera M S,Belloso M L,Prieto R R.The Fourth Wave in Audiovisual Content:A True Achievement of Femin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1,15:416-438.

⑰Cabrera M S,Belloso M L,Prieto R R.The Fourth Wave in Audiovisual Content:A True Achievement of Femin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1,15:416-438.

⑱(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⑲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页。

⑳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6页。

㉑(英)休·索海姆著,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激情的疏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作者简介:

方刚,男,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外国哲学和电影研究。

王涵,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研究。

猜你喜欢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性主义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如果迪士尼的公主们真实存在……
中外文摘(2020年24期)2020-12-30 11:22:56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艺术启蒙(2020年12期)2020-12-24 02:34:42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52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玩具世界(2017年8期)2017-02-06 03:01:43
迪士尼开业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